《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运用原型理论、文化人类学、历史还原等多种观念和方法,对中国夏商周人创世神话原初形态进行复原性重构,对其发展演变源流进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叙事类型的特征。
《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研究证明,现今所见鲧禹启传说,原本是夏人创世神话;以舜为核心的传说,原本是商人帝俊为核心的创世神话。它们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历史化、伦理化、碎片化了。对夏商创世神话进行复原性重构,将发现它们独具特色,总体上属于世界祖宗型创世神话(或日祖宗创世型神话)类型。这种创世神话类型的特征是,创世神与祖宗神合二为一,他们既不单是人也不单是神,而是神人或人神。他们与后代的生殖关系中,暗含了世界的创造过程和程序。
《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研究还证明,后出的楚帛书创世神话与盘古创世神话,尽管都不具有原生性,但其本身构成或在流传过程中,都具有世界祖宗型神话的类型特征。
《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研究证明,大英百科全书归纳的人类五种创世神话类型,不能准确概括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类型的特征,因此,有必要进行补充修正。中国上古创世神话类型的这种特殊性,与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祖宗崇拜心理和文化有内在关联。
19世纪中期,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处在萌芽阶段时,马克思研究人类生产方式的变迁,曾经针对亚洲的特殊情况,提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来过亚洲,却把亚洲的生产方式问题作为悬而待解的学术难题留给后学,希望从亚洲社会的特殊性中,反观从西方社会演进中得出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人类普遍性。20世纪后期,文化人类学获得长足发展后,早期人类学寻找普世性进化模式的做法遭到质疑,相当多的人类学家转向对单个的族群文化之特殊性研究。美籍华裔人类学家张光直专研中华文明的起源,他特别期望通过中国道路的形成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结论的特异所在,从而为世界学术提供独到的洞见,并且做出中国经验式的贡献。张光直预言说,中国文明的特性决定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将给世界学术带来改变。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后终于打破封闭状态的国内的人文学者,读到人类学家张光直从海外发出的这一预言时,既感到鼓舞,又体会到未来的责任和努力方向。就中国人文学界的神话学研究而言,如果说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移植和模仿西方神话学的世纪,那么进入21世纪,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本土文化自觉的浪潮,借助于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再启蒙作用,给研究者带来观念上和对象上推陈出新的重要契机。
中国神话学知识创新的表现之一,是以中国文化内部多样性的认识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中国神话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再一味地遵从20世纪初以来的模式化做法,从汉文典籍中去搜寻相当于古希腊罗马神话那样的叙事故事。多族群、多民族、多地域特征的活态口传神话,需要得到和汉文典籍神话同样重要的地位,得到同样广泛和深入的认识。表现之二,是从援西套中的“中国神话”观念,转向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神话中国”观念。神话式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即神人合一式的宇宙观念系统,如何自古及今地支配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官方与民间互动的造神运动。从根源上考察“神话中国”现象的成因,则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2009-2012)等项目的完成,提示出汉字产生以前的非文字符号所表达的神话信仰和玉石崇拜观念,找出华夏传统核心价值观(化干戈为玉帛)的史前原型。表现之三,是神话研究走出现代性学科划分格局中的文学一科,成为创新贯通文、史、哲、政治、宗教、艺术、民俗等最具有学术聚焦效应的研究热点,催生出“神话哲学”、“神话历史”、“神话地理”、“神话天文”、“神话礼仪”、“神话表演”、“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新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2013年3月由海峡两岸官方组织的山西解州关公祖庙圣像到全台湾巡游活动,在共享“中国梦”的语境下,形成“神话中国”的当代新景观。由此引发的学术新问题是,为什么西方文明的神庙(如雅典娜神庙、宙斯神庙等)供奉的都是天界神祗,而且如今都已失去神圣性,成为游览观光的景点,而中国的神庙供奉的多是地上的人杰(从孔圣人到关老爷),至今依然香火不断,受到民众的广泛祭拜呢?此类根本性的差异,又能否成为“神话中国”说的有力佐证,让人们明白,神话在中国,不只是文学性的故事,更多的是神话信仰、宇宙观和人生观?
张开焱,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人,1955年9月6日生。197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中文系(今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并留系任教。1980年以后,先后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与湖北师院合办的古典文学研究生班、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等单位进修和做访问学者。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叭1年被湖北省政府审定为二级教授。1996年起,先后担任湖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文科组组长、副组长,湖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带头人。2015年8月入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担任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6年以来,先后获得和担任的校外主要荣誉和学术身份有——
湖北省首批高校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学术编委、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叙事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及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0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基金项目4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学术月刊》、《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文学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多种学术刊物转载、摘载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文化与叙事》(1994)、《神话叙事学》(1994)、《开放人格——巴赫金》(2000)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论文奖、湖北省政府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湖北省文联第七届、第九届文艺评论成果二等、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论文二等奖、湖北省委宣传部论文二等奖、黄石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十多项奖励。主要成果集中在文化叙事学、神话叙事学、政治论诗学研究领域,部分成果产生较好影响。
序言
绪论 本课题研究目标、方法及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若干专题研究述评
上编 周以后创世神话研究
第一章 盘古创世神话的异域影响与本土元素
第一节 盘古创世神话外来说文献证据再检讨
第二节 盘古创世神话本土说文献证据再检讨
第三节 盘古创世神话的异域影响与本土元素
第四节 盘古神话流传过程中的族属化、祖宗化趋势
第二章 楚帛书“创世篇”文、义识释与叙事类型分析——楚帛书创世神话研究之一
第一节 楚帛书“创世篇”文、义新释(上)
第二节 楚帛书“创世篇”文、义新释(下)
第三节 楚帛书创世神话的叙事结构与类型
第三章 楚帛书创世神话产生的时代与伏羲人文始祖形成的过程——楚帛书创世神话研究之二
第一节 楚帛书创世神话产生的时代问题
第二节 官方文化中伏羲人文始祖形象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民间文化中伏羲人文始祖形象的形成过程
中编 商人创世神话研究
第四章 帝舜两个形象版本与帝俊神话的流变——商人创世神话研究之
第一节 舜、俊、交、夔、喾的本义与关系再检讨
第二节 从帝俊到帝舜演化过程的重构
第五章 “瞽叟生舜”与“混沌凿死”:从黑暗到光明的创世过程——商人创世神话研究之二
第一节 “瞽叟生舜”的深层密码
第二节 “混沌凿死”的深层密码
第六章 俊生日月与商人创世神话的字宙圣数——商人创世神话研究之三
第一节 俊生日月与世界创造
第二节 商人创世神话的宇宙圣数
第七章 十日并出与羿射九日:宇宙灾难的发生与平定——商人创世神话研究之四
第一节 十日并出与商人神话宇宙大灾难
第二节 “胤侯讨羲和”背后的神话底本
第八章 羿死桃桔与羿之神性——商人创世神话研究之五
第一节 神桃的深层意象:伴日云霞
第二节 桃神与逢蒙的神性
第三节 羿之神性与羿死桃桔的深层真意
下编 夏人创世神话研究
第九章 夏人祖神鲧形象流变的还原性重构——夏入创世神话研究之
第一节 春秋战国传说中的鲧:死而复生的农业之神
第二节 夏人神话中的鲧:原初混沌水神与月神
第三节 颛项的双性同体特征及与鲧的关系
第十章 鲧、禹传说的创世神话性质与故事结构——夏人创世神话研究之二
第一节 鲧、禹“捞泥者创世神话”说质疑
第二节 “伯禹腹鲧”与“太一生水”隐含的创世密码
第三节 “惩父山”隐含的鲧、禹冲突的神话秘密
第十一章 女娲在夏人创世神话中的作用和地位——夏人创世神话研究之三
第一节 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世界灾难的发生与平息
第二节 女娲与涂山氏
第三节 女娲泥土造人神话隐含的土地崇拜意识
第十二章 “启棘宾商”与夏人神话创世的完成和庆典——夏人创世神话研究之四
第一节 “启棘宾商”诗句群诸家注解的困难
第二节 “启棘宾商”、“屠母分尸”的历史信息与神话底本
第十三章 启铸九鼎与夏人神话的宇宙圣数——夏人创世神话研究之五
第一节 启铸九鼎与饕餮原型
第二节 启铸九鼎与夏人神话宇宙圣数
第三节 夏商创世神话宇宙圣数与中国文化元编码
结语 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叙事类型再探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前期公开发表的本书相关论文目录
附录三 张开焱神话学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