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在商品知识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系统阐述了有关商品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商品质量与商品标准、商品分类与商品检验、商品包装与商品标识、商品储存与商品养护、日用工业品、针、纺织品及服装、皮革、皮毛及制品、食品和家用电器商品等内容。
当今世界是竞争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的营销活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开发出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服务),运用各种营销策略,通过实施营销管理,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的各项市场营销活动都是围绕商品这个实质内容来进行的,因此,必须对商品有充分的认识,企业亟需既懂现代商品知识,又能很好地运用商品学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营销管理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训练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和培养其营销职业素养为目的,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核心,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教材。教材主要内容分为八个项目:认识商品、商品分类、认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与质量认证、商品检验、商品包装、商品储存与养护、认识部分大类商品。本教材的特点如下:(1)通过企业营销职业岗位分析,找出其中典型的商品项目和工作任务。
(2)通过精选的商品案例,生动地向学生传授商品基本知识和技能。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典型案例,加深学生对商品基本知识的理解,较好地将商品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内容兼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满足了高职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
(5)通过项目总结,提炼内容要点与商品知识重点,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及操作核心技能,并借助“知识训练”和“岗位技能训练”组织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的主要作者具有多年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经验。本教材在将商品学学习领域划分为八个学习项目的基础上,将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即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找出其中的典型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导出学习领域,通过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材编写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知识、技能、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本教材在理论取舍、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方面进行了优化,努力通过教、学、做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使学生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掌握现代商品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商品的知识和解决营销活动中发生的商品质量问题,具备制订和执行商品各种方案的职业技能,培养出面向工商企业和相关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本教材的具体编写分工如下:项目一由汪永泰、张策编写,项目二由冯蓉编写,项目三、项目八由毕雪编写,项目四由李君实编写,项目五由张丽华编写,项目六由吕华编写、项目七由张慧编写,毕雪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并由于长胜教授审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外一部分书刊,从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我的同事史哲闻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及疏漏之处,敬请同行及读者给予指正。
《商品学/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市场营销系列》:
3.1.1商品质量的含义、特征和构成
1.商品质量的含义
商品质量是指商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里的规定是指国家或国际有关法规、质量标准或买卖双方的合同要求等方面的人为界定;潜在要求(或需要)是指人和社会对商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卫生性、可靠性、耐久性、美观性、经济性、信息性等方面的人为期望;特征是指用来区分同类商品、不同品种的特别显著的标志;特性是指不同类商品所特有的性质,即品质特性。可以说,商品质量是商品具备适用功能,满足规定和消费者需求程度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商品质量包括狭义的商品质量和广义的商品质量,狭义的商品质量主要是指产品与其规定标准技术条件的符合程度,它是以国家或国际有关法规、商品标准或订购合同中的有关规定作为最低技术条件,是商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和合格的依据。广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适合其用途所需的各种特性的综合及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是市场商品质量的反映。
商品质量的含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质量的主体是产品。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便称为商品。商品质量实际上就是指产品品质,这里的产品是广义的概念。
(2)商品质量的内容或基础是商品特性的总和。商品“特性”是指不同商品特有的性质,如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电冰箱的制冷性能。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商品的各种特性来体现,所以,商品特性的总和是商品质量的根本内容,它由若干要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性,否则就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从而失去了商品的意义。
(3)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特性的总和满足需要。定义中的“需要”一般是指用户需要、社会需要、隐含需要。所谓“用户需要”,是指在合同环境中,特定用户按质量保证要求,对产品或服务提出的明确要求,这种需要一般应通过合同予以明文规定,而供方必须保证满足。社会需要包括标准化要求、法令规范要求以及社会要求。所谓“隐含需要”,一是指顾客或社会对商品的期望;二是指那些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作出或难以作出规定的需要。如商品的风格、流行性等必须由供方通过市场调研进行预测和识别。所谓满足需要,也包括几层含义:一是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商品要符合要求,如符合技术指标,符合商品适用性能,符合合同规定,能够满足消费或使用的欲望。二是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符合法律、法规、环境、安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如有的产品在某一国家或地区,顾客从具体消费和购买能力上有需要,但该国家或地区在总体规划上不允许发展,那么,这样的商品就不能“满足需要”,不具备所要求的质量。
(4)商品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表现在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消费对象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消费对象,对同一商品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并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我国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以前注重实用价值,而现在对商品既要求实用价值又要求审美价值,人们消费商品时,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还要求能获得一定程度精神享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商品质量的特征
商品质量是商品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消费要求(或需要)的属性。不同的消费者根据不同的消费目的,对商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要求。商品质量特征可以用于衡量商品质量的优劣,反映顾客对商品实体的各种实际要求。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其用途和使用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质量特征,同一种商品的质量特征也有主要、次要之分,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商品的质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适用性。商品的适用性即有用性,是指商品为满足一定的用途(或使用目的)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性能或功能,是构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商品,因其使用目的不同,其适用性也具有不同的内容。例如,食品的营养功能及供给热量、保持体温、维持生命和调节代谢等功能;而对于服装,其适用性的内容就是其遮体、御寒的功能;对于照明灯具,其适用性就是指其通电发光的功能。
(2)安全卫生性。安全卫生性是指对商品在生产、流通,尤其在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不受污染、不造成公害的要求,这是评价商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商品在使用流通中对人身不致损害是指商品都应具有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质量特性。例如,食品应不含有毒物质,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家用电器必须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防护装置,以免造成使用者触电。除此之外,还包括不给第三者的人身安全、健康造成危害,不给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辐射、废弃物污染等问题。
(3)审美性。审美性又称美观性,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属性,表现在商品的形态、色泽、质地、结构、气味和品种多样性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极大发展,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而对商品有了较高的精神要求。人们除了要求商品实用外,还要求商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商品既要具有物质上的实用价值,也要具有精神上的审美价值。商品的审美性除了商品本身的审美质量外,还包括其包装装潢的审美性。优质的商品要有精美的包装衬托,在提高商品价值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目前,商品的审美性已成为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寿命和可信性。寿命一般指使用寿命,也包括储存寿命。任何商品都具有一定的寿命,它反映了商品的耐用程度。不同商品寿命的表示方法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商品,它们的寿命主要是指储存寿命,即在规定条件下使用性能不失效的储存总时间,如食品的保质期、医药商品和化妆品的有效期等。对于大多数工业品,寿命可用使用时间的长短来表示,即该商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保持正常使用性能的工作总时间,它体现了商品能按规定用途正常工作的时间性的质量特性,如电灯泡的连续照明时间、电池的连续放电时间等。可信性是商品顺利完成规定功能的把握,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和维修保障性。可靠性是指商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与商品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无故障性相关,是评价机电类商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