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生态地学的学科归属、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生态地学的基本原理,并对生态地学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有:生态地学的形成与其发展、学科定义、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手段;陆地圈及其生态过程,水圈及其生态过程,大气圈与气候变化,生物圈与生态地球化学;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人类活动的地表生态效应;地圈生态疾病与地医学问题,全球性生态地学问题;地表生态修复与调控等。本书提出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体系新颖,内容较为完整、系统,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本著作,尤其对于生态学和地学两大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基础。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地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与手段,阐述了该学科的定义、研究范畴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和区别;第二-五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陆地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的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及其生态过程、循环、演变和效应;第六-九章,从地学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地球上自然和人为两类灾害以及所导致的地表生态效应和全球性生态地学问题,还对地圈内所发生的重大疾病与地医学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十章,从生态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地表生态修复的方法和调控措施。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随着地学和生态学的相互渗透,二者交叉所产生的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进而诞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生态地学。可以说,生态地学是顺应人类解决重大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而产生的,是在人类希冀摆脱这些困境却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形成的,是地学与生态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是地学领域新兴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在今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中发挥日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地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特别是地球各圈层水平上受自然和人为影响的过程,陆地或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与退化,以及预防、修复与调控的科学。本书作者将这些生态学与地学交叉的重大问题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从理论上、概念上甚至内涵方面给予系统阐述,特别是从更高的视野和不同角度对地球上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以及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关系给予了重点关注,并探寻解决问题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从而为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甚至医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方向,为解决重大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开阔了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意义。本书用了整整五个年头进行提炼和完善,其提出的思想认识和理论体系新颖,内容较为完整、系统,对于今后生态学和地学两大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全新的理论指导。
本书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本生态地学著作,共分10章。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地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与手段,阐述了该学科的定义、研究范畴,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和区别;第二章至第五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陆地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的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及其生态过程、循环、演变和效应;第六章至第九章从地学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地球上自然和人为两类灾害及其所导致的地表生态效应和全球性生态地学问题,还对地圈内所发生的重大疾病与地医学问题进行了论述;第十章从生态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地表生态修复的方法和调控措施。各章作者分别为:第一章,周启星;第二章,鲍艳宇;第三章,刘维涛;第四章,佟玲;第五章,何康信、张彤、周启星;第六章,吴启美、滕涌、周启星;第七章,刘家女:第八章,滕涌、胡献刚、周启星;第九章,鲍艳宇;第十章,安婧、陈翠红、王鑫。本书主编周启星教授对全书的理论设计、结构框架、统一编排、文字校对、图表创意和内容增删,以及最后定稿等做了大量工作。此外,本书还特别邀请了美国莱斯大学李琪琳老师和德州农工大学奚为民老师对相关章节进行了审阅。
最后,我们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愿本书成为有关人员的良师益友,从而共同推动相关学科领域的向前发展,并付诸实践。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地学及其学科体系 1
一、地学学科定义与研究范畴 1
二、地学分支学科 2
三、地球系统科学 17
第二节 生态学及其学科体系 18
一、生态学学科定义与研究范畴 18
二、生态学基本原理 19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21
第三节 生态地学的形成与其发展 26
一、生态地学形成的学科基础 26
二、生态地学的形成过程与其发展 26
第四节 生态地学的学科定义与基本概念 27
一、生态地学的学科定义与研究范畴 27
二、生态地学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34
第五节 生态地学的相关学科与其区别 38
一、环境地学 38
二、生态地理学 38
三、生态环境地理学 39
四、污染气象学 39
五、环境海洋学 40
六、环境土壤学 40
第六节 生态地学研究方法与手段 41
一、概述 41
二、生态学方法 41
三、地学方法 42
四、相似学科方法 45
思考练习题 46
第二章 陆地圈及其生态过程 48
第一节 陆地圈及其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48
一、陆地圈概述 48
二、陆地圈与其他各圈层之间的相关关系 51
第二节 土壤圈与地表生态系统 53
一、土壤圈概述 53
二、土壤圈的形成 56
三、地表生态系统概述 59
四、土壤圈在地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9
第三节 陆地生态过程 64
一、陆地生态过程的概念 64
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65
三、根际微生态过程 74
四、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77
五、污染物的陆地生态过程 79
六、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84
思考练习题 88
第三章 水圈及其生态过程 89
第一节 水圈与水生态系统 89
一、水圈概述 89
二、水循环 93
三、水生态系统 95
四、生态区划、水生态分区和水生态功能分区 98
第二节 湿地及其生态学意义 102
一、湿地概述 102
二、湿地生态系统 105
三、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 106
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111
五、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 113
第三节 海洋生态过程 118
一、海洋生态系统概述 118
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119
三、海洋生态过程 120
四、海洋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和赤潮 139
思考练习题 143
第四章 大气圈与气候变化 144
第一节 大气圈及大气污染 144
一、大气圈组成及特征 144
二、大气污染 145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47
第二节 局域性气候变化 158
一、概述 158
二、局域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158
三、应对变化的策略 162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 165
一、大气圈内的生态过程 165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 165
三、全球性气候变化现象 166
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169
五、应对变化的对策 172
思考练习题 185
第五章 生物圈与生态地球化学 186
第一节 生物圈 186
一、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86
二、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190
三、生物圈时刻处于演化中 191
四、人与生物圈 193
第二节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94
一、基本概念 194
二、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96
三、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98
四、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1
五、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3
六、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6
七、生物对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217
第三节 生态地球化学 219
一、生态地球化学形成的背景和在我国的发展 219
二、生态地球化学的学科定义与预期目标 220
三、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 220
四、生态地球化学效应 221
五、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与评估 221
六、生态地球化学预警 223
思考练习题 225
第六章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26
第一节 地震、火山活动与海啸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26
一、地震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26
二、火山活动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31
三、海啸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35
第二节 气象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38
一、概述 238
二、干旱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39
三、洪涝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41
四、台风、飓风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42
第三节 山地地质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45
一、山地地质灾害概述 245
二、崩塌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45
三、滑坡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47
四、泥石流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50
第四节 地面变形、沉降和塌裂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52
一、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52
二、地面塌陷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53
三、地裂缝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54
思考练习题 256
第七章 人类活动所致的地表生态效应 257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57
一、矿产资源开发及现状 257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重金属污染 259
三、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表生态效应 260
第二节 能源开发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62
一、能源资源开发及现状 262
二、能源植物的概念及其开发 263
三、能源开发导致的地表生态效应 265
第三节 城市化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67
一、城市化与地表环境污染 267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效应机制 268
三、城市化人类与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 269
第四节 大中型水库建设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70
一、大中型水库生态效应特征 270
二、水库修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73
三、水库工程生态效应评价 275
第五节 化学品生产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276
一、化学品的生产 276
二、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的地表
生态效应 279
三、有机化学品污染的地表生态效应 281
思考练习题 283
第八章 地圈生态疾病与地医学问题 284
第一节 医学地理学 284
一、概述 284
二、生态疾病的内涵 285
三、生态疾病发生的地学因素 286
第二节 地圈的生态疾病 289
一、地球化学性疾病 289
二、环境污染病 296
三、致病机理 300
第三节 地医学问题 305
一、地医学的学科与分支问题 305
二、地医学的研究范畴问题 306
三、地医学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307
四、地医学研究展望 308
思考练习题 308
第九章 全球性生态地学问题 309
第一节 植被破坏与土地荒漠化 309
一、植被破坏 309
二、森林植被破坏 310
三、草原植被破坏 313
四、土地荒漠化 316
第二节 淡水与海洋的生物污染与危害 320
一、生物污染 320
二、淡水的生物污染 323
三、海洋的生物污染 325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锐减与生态耗竭 326
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 326
二、生物多样性锐减 327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9
四、生态耗竭 330
第四节 地圈生态退化 331
一、生态退化 331
二、地表生态退化 334
三、生态退化的原因 336
思考练习题 338
第十章 地表生态修复与调控 339
第一节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339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 339
二、生态修复的发展过程 340
三、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意义 342
四、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343
第二节 污染地表环境的生态修复 345
一、被破坏地表场地的生态修复 345
二、河流和湿地的生态修复 350
第三节 地理环境的生态调控 353
一、几个重要概念 353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生态调控 354
三、经济地理环境的生态调控 355
四、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态调控 355
思考练习题 356
主要参考文献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