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泉是读者熟悉并喜爱的将军作家,他写的有关俄罗斯、伊拉克题材的战争散文,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并享有赞誉。本套书是他所有散文创作的集合整理,分为历史卷、战争卷、人物卷、游历卷、序跋与访谈卷,这里既有读者喜爱的经典佳作,又有最新创作的作品。作者由军事到政治,由观察到历史,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富于激情的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文本的开拓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自序
这套《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共分四卷:历史卷、人物卷、战争卷和游记卷,一百多万字。
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后来转向散文与随笔写作。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写诗越来越少,写散文与随笔越来越多。我写的诗歌,曾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汇编出版过《朱增泉诗歌三卷集》:一卷政治抒情诗《中国船》;一卷军旅诗《生命穿越死亡》;一卷抒情诗《忧郁的科尔沁草原》。但我的散文与随笔没有汇编过。
近二十年来,各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年选和其他各种选本,几乎年年都有我的文章入选。我一直想编一本散文选,但由于各种选本选编视角不同、类别不同,把收入各种选本的文章放到一起,显得较杂,这个想法就放弃了。2015年大病一场,停笔不写了。养病期间,把散乱无序的散文与随笔旧稿翻出来倒腾了一遍,经过分类,形成了现在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四卷集子。还有一些归不进以上类别的文章,虽然也有一些获得过好评的篇目,但未能编入。
为什么要用“散文与随笔”来命名我的这四卷集子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本人向来以“写作无定法”为信条。动手写每一篇文章时,从来不会刻意考虑散文应该怎么写、随笔应该怎么写,只以表达出我想表达的内容为目的。我是一名业余作者,写作的随意性是我与生俱来的习惯。自从有了“大散文”一说,我就更少注意散文与随笔的文体区别了,写作时更加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这就有利有弊。有的评论家认为我这种写法是一种优点,曾把我作为“跨文体写作”的成功例子。但另一方面,各地出版社的编辑专家们,还是会根据我的文章所具有的不同文体特点,分别选编进他们定名的“散文选”或“随笔选”中,这说明我写的文章“文体”不够一致。我接受这种“裁定”,因为我承认凡事都得有所规范。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我这四卷集子中的文章均可分属两类,有的可称散文,有的可称随笔。不过,从文章内容上区分,历史卷、人物卷、战争卷和游记卷的界定是清晰的。
我对历史散文有些偏好,写得较多,也有些心得。我既注意写一些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大起大落、大分大合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从中发现一些我们今天仍然值得观照的历史规律;也注意写一些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的特殊情景、特定人物、特殊事件,表达我对某些问题的历史见解。
我的人物散文,最早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中有军嫂、士兵、诗人、航天员、元帅、领袖,后来写历史人物较多,成为我历史散文的一条支脉。历史都是由人创造的,有些文明成果也是被人毁灭的,讲历史不可能不涉及具体的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蝇头小吏、黎民百姓。写古今中外的战争,同样离不开写人物,比如二次大战期间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朱可夫等,又比如伊拉克战争中的萨达姆、反恐战争中的本·拉登、北非和中东风暴中的卡扎菲、穆巴拉克等。有的评论对我的历史散文和人物散文给出了如下综合评价:“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有秦始皇、汉武帝、项羽、刘邦、曹操、严嵩等历史人物,有秦行大统、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无论钩沉历史,臧否人物,讲述王朝的兴衰存亡,勾勒以史鉴今之道,无不立意深远,取材精到,夹叙夹议,文字洗练,尤其战争题材,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故我的历史散文和人物散文赢得了不少读者。我十多年间写下的大量历史散文和人物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积累和准备,为我后来系统撰写五卷本《战争史笔记》打下了基础。历史卷中的《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楚汉相争一局棋》《安史之乱》和人物卷中的《曹操》《成吉思汗》《严嵩倒台》等篇目,其实是《战争史笔记》一书有关章节的摘录。这类文章,我追求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述能给人以相对完整的轮廓,夹叙夹议地发表一些见解。
这次收进战争卷的散文和随笔,不包括古代战争内容。这卷集子中的文章,以我当年跟踪观察伊拉克战争所写成的《观战笔记》一书为主,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注意。2010年末至2011年初,突尼斯爆发了以网络推手引发群体性事件为特点的“茉莉花革命”,这场风暴很快席卷北非和中东。我写了一批观察分析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通过低烈度战争(以网络推手和街头事件为主)发生政权更迭的现象,还写了分析叙利亚战乱、伊朗核危机等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以研究新一代战争中以“非战争”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全新战争样式为主,兼带时事评论性质,政论色彩较浓。一般来说,这类文章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色。然而,我在书中对美军打信息化战争新的作战理念、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作战手段的概要介绍,对二十一世纪美国战略思维及其战略走向的分析和预判,对二十一世纪亚洲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机遇及必将面临美国战略遏制的分析和预判,正在“不出所料”地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认为这些文章仍有某些阅读价值的理由。顺带说明,这一卷中的萨达姆、卡扎菲和本·拉登,分别是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9·11”恐怖袭击三场战争的三位主角,因我对这三位人物做了较为透彻的剖析,故也将这三篇文章收入了人物卷,但题目与战争卷中不同,内文相同。
我写的游记包括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国外部分,我对访问俄罗斯所写的一组文章较为满意。当时我是带着满脑子问题去的:搞了七十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如今到底如何?我在俄罗斯接触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同那里的新旧官员、普通工人、失业的集体农庄主席和向往西方民主制度的青年人有过面对面的对话和讨论,对俄罗斯的现实社会生活做了我力所能及的详尽观察,我找到了一些我想找到的答案,解开了我的一些心头疑惑。对于普京将以何种方式带领困境中的俄罗斯前进,直到今天,我一直觉得我当初所做的分析是对的。普京以其非凡的魄力,依靠彼德大帝崇拜、东正教信仰、苏维埃情结这三样东西重建俄罗斯民族精神,既不走西化道路,也不重走苏联老路,在苏联崩溃的废墟上,放平了他的“三足大鼎”,正带领俄罗斯艰难前进。我写的国内游记也不少,这部分文章虽然不像历史散文、人物散文那样厚重,但就文章写作而言,却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分。这些文章大都比较短小、轻灵,较有文化内涵,其中有的篇目曾被选作高考语文题,有的篇目被选入高中和普通高校语文教材。
总起来说,我的散文与随笔,具有我自己的一些写作风格和特点。比如有些评论提到的大气、厚重、具有历史纵深感、有独特见解等。但写法不很一致,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也是明摆着的文本事实。切盼读者和评论家们多多指教。
朱增泉
2016年3月27日
朱增泉,中将。1939年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1月入伍。从士兵到将军,度过了50余年军旅生涯。参加过老山轮战。担任过某集团军政委、总装备部副政委等职。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先后获“八一”文艺奖、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诗歌、散文被编入几十种选本。
自序………………………………………………………………………………001
一位烈士和他的妻子……………………………………………………………001
第五“名旦”……………………………………………………………………007
我惦记着两位西部士兵…………………………………………………………012
寻找昌耀…………………………………………………………………………028
一飞惊世界………………………………………………………………………035
统帅………………………………………………………………………………044
彭大将军…………………………………………………………………………051
周涛的才气与霸气………………………………………………………………071
怀念韩作荣………………………………………………………………………081
中国诗坛流星雨…………………………………………………………………087
从范蠡说到吕不韦………………………………………………………………095
访张钫先生故园…………………………………………………………………103
同庆毋忘告林翁…………………………………………………………………115
舍楞其人…………………………………………………………………………123
孤独的陵园………………………………………………………………………133
汉初三杰悲情录…………………………………………………………………145
周勃、周亚夫父子………………………………………………………………164
卫青与霍去病……………………………………………………………………186
曹操………………………………………………………………………………201
严嵩倒台…………………………………………………………………………247
成吉思汗…………………………………………………………………………263
朱可夫雕像………………………………………………………………………313
铁头萨达姆………………………………………………………………………330
狂人卡扎菲………………………………………………………………………345
幽灵本·拉登……………………………………………………………………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