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康复等专业使用
- 作者:主编李家庚
- 出版时间:2017/6/1
- ISBN:9787030535849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22.2
- 页码:238页
- 纸张:胶纸版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等。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意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盍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髴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己。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目录
编写说明
伤寒卒病論集(原序)
绪论 1
一、《伤寒论》的历史沿革 1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4
三、伤寒的涵义 5
四、六经的概念 5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6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11
七、《伤寒论》学习方法 11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3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4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4
二、太阳病分类 14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16
四、辨传变与欲解时 17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19
一、太阳病表证 19
二、太阳病里证 46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53
一、辨治纲要 53
二、热证 56
三、虚寒证 61
四、阴阳两虚证 71
五、结胸证 74
六、脏结证 80
七、痞证 80
八、黄连汤证 88
九、火逆证 89
十、欲愈候 92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93
一、十枣汤证 93
二、瓜蒂散证 94
三、风湿证 95
太阳篇小结 98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02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103
一、阳明病提纲 103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03
三、阳明病脉证 104
第二节 阳明本证 106
一、阳明病热证 106
二、阳明实证 113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128
一、发黄证 128
二、血热证 133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 135
一、辨中风中寒 135
二、辨虚证实证 137
阳明篇小结 139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42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142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143
一、小柴胡汤证 143
二、少阳病辨证 147
三、小柴胡汤禁例 148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150
一、变证治则 150
二、柴胡桂枝汤证 150
三、大柴胡汤证 151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 152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53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54
七、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155
八、传变与预后 156
少阳病篇小结 158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60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160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161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162
一、太阴病兼表证 162
二、太阴病腹痛证 163
三、太阴病转归辨证 164
四、太阴中风欲愈候 165
太阴病篇小结 166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67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167
一、少阴病主要脉证 168
二、少阴病治禁 169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169
一、少阴寒化证 169
二、少阴热化证 179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180
一、少阴兼表证 181
二、少阴三急下证 183
三、热移膀胱证 184
四、伤津动血证 184
第四节 咽痛证 185
一、猪肤汤证 185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186
三、苦酒汤证 187
四、半夏散及汤证 187
少阴病篇小结 188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90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190
厥阴病提纲 191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191
一、乌梅丸证 191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193
三、麻黄升麻汤证 194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 195
第四节 辨厥 197
一、厥证基本病理与证候特征 197
二、热厥(白虎汤证) 198
三、寒厥(四逆汤证) 199
四、阳郁致厥(四逆散证) 199
五、血虚寒凝致厥 201
六、水饮致厥 203
七、痰食致厥 203
八、厥证治禁 203
第五节 辨下利 204
一、欲作自利 204
二、热利证 204
三、寒利 206
第六节 辨呕哕 207
一、辨呕 207
二、辨哕 209
第七节 预后 209
一、厥阴寒证愈候辨 210
二、厥阴虚寒证死候辨 210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 211
厥阴病小结 212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14
第一节 霍乱病证候及辨证 214
一、霍乱病证候 214
二、霍乱病辨证 215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 216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 216
二、五苓散证、理中汤(丸)证 217
三、桂枝汤证 218
四、四逆汤证 219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219
六、调护宜忌 220
霍乱病小结 220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22
第一节 阴阳易证治 222
第二节 差后劳复病证治 223
一、枳实栀子汤 223
二、小柴胡汤 224
三、牡蛎泽泻散 224
四、理中丸 225
五、竹叶石膏汤 226
六、大病差后调理 227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小结 227
主要参考书目 229
附录一 条文索引 230
附录二 方剂索引 235
附录三 经方剂量的近现代临床运用研究 237
《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康复等专业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如东周(春秋)时的典籍《周礼·天官》,较系统地记载了周代王室的医事制度,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分科,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学已达到一定水平。《左氏春秋》载有春秋最著名的良医医缓、医和,是研究古代医史的重要资料。西汉司马迁作《史记》,有“扁鹊仓公列传”,叙名医扁鹊、仓公之典型医事,或着重记录其诊籍(医案),反映了公元前我国的医学成就。从战国至东汉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出现了一批著名医家,产生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一系列重要医学著作。此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伤寒杂病论集·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依上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主要根植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的基本理论。药学理论及方剂运用,则得益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及《汤液经》等。而诊疗疾病的方法,则综合了前贤的经验,如《伤寒杂病论集·序》日:“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可知仲景读过不少名医诊籍,但亦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体会。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仲景集当时医经家、经方家之大成,方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杂病论》。它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学术理论的升华,特别是对临床医学,有创造性的发展。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第一,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等生理功能及其间的运动变化情况,以及六淫致病后的各种病态关联,时刻关注邪正盛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以明疾病之所在,证候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从而厘定正确之治疗措施。其辨证,必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真假、气血、主证副证、经络脏腑及其相互转化,处处体现了辨证统一法则和整体恒动观。其论治,必因证立法,因法设方,因方用药,法度谨严。论中载药不过92味,而组成113方(缺一方),实际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法,而施之于临床,则使外感热病的辨治有规律可循。第二,开创了理法方药的紧密结合程式。汉代以前的医学界,有“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分,所谓“医经家”,是侧重于医学理论探讨,多“有说无方”;“经方家”则侧重于医药方术研究,多“有方无说”(《韩氏医通·序论章》)。两者虽各有所长,但若长期延续下去,必然会对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不利影响,而《伤寒论》则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对于能动地认识和治疗疾病,意义十分深远。第三,对中医临床各种疾病辨治有指导作用。论中包含了若干杂病内容,如能灵活运用六经辨证原理,并对方剂作适当化裁,则一部论述外感热病之书,可演作内伤杂病之用。如陈达夫撰《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将六经辨证与眼科五轮八廓辨证有机结合,提出“分五轮,审八廓,辨六经”,而辨治眼科病证。内伤疾病中,如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茵陈蒿汤类治疗黄疸型肝炎;大柴胡汤治疗多种胆道或胰腺疾病,小柴胡汤用治多种发热或感染性病证;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病、肢端硬皮症等,屡试不爽。目前有不少方剂正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一些成果。第四,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书中辨证论治原理及其蕴藏的温病学知识,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如温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外感热病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发展,最终提出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为主体的辨治体系,为中医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增添了新的内容。是故伤寒与温病,有源与流、继承与发扬的关系。第五,对中医远播国外产生了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伤寒论》在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大批执著的研究者。如日本江户时代中兴的古医学,均视《伤寒论>为金科玉律,这一学术思想直至现代仍然是汉方医学一个主要的特征。他们崇拜仲景,犹如孟子崇拜孔子。如古医学的倡导者名古屋玄医著《丹水子》曰:“洙泗之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南阳之岐,后之塞路者,刘朱之徒言阴虚之说者是也,我窃比于孟子。”是谓要像孟子光大孔学一样,继承仲景,而不尚金元,显示了日本古医学最初崇圣的特性。名古屋玄医“用药不问病本寒热虚实,用治所苦之药与之”是其用药特点,不是针对每个症状予各种药物,而是针对症候群来用仲景原方。其学术思想形成了后来的吉益东洞学派,产生了所谓的“方证相对说”。各古方派的共同特点是“排斥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学说”,而以为仲景方药简便易行,符合时代潮流。但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伤寒论》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也要不断发展提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明确方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将《伤寒论》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