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配增值)/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由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一)来源
气的生成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气生成的物质基础,一是先天之精气,二是水谷之精气,三是自然界之清气。三者融合而成为一身之气。
1.先天之精气
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形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即肾精化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
2.水谷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来源于饮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饮食物进入人体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3.自然界之清气
自然界的清气,依赖肺的呼吸和肾的纳气功能而进入人体,并同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地交换,吐故纳新,参与宗气和一身之气的生成,促进人体的代谢活动,是人体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
(二)相关脏腑
人体之气的生成,需要全身多个脏腑组织的综合协调作用,但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一,生成宗气: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入人体,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宗气,聚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其二,促进营卫之气的生成:水谷精微由脾转输到肺,经肺的气化宣发得以生成营卫之气并输布运行。故《灵枢·营卫生会》日:“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外,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生成的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一呼一吸之间,宣发肃降,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因此,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必将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纳运相得,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将其营养物质转化为水谷精气,维持生命活动。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但能充养先天之精气,而且在相关脏腑的作用下,还可以化生为宗气、卫气和营气等。因此,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其作用不可忽视,故《灵枢·五味》日:“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3.肾为生气之根
肾主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元气不仅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激发和推动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包括肺的呼吸、脾的运化等,进而促进人体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等的生成。因此,肾为全身之气生成的基础,是生气之根。
综上可知,人体之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物质来源丰富,即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是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若物质基础不足,或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异常,或彼此协调配合失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出现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无力等气虚的病理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