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经典解释”为基本研究方法,详述了明清之际的刘宗周、王夫之、陈确等近十位哲人的《大学》诠释。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陈群,1985年生,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在《人文杂志》、《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的理论背景及路向 8
第一节 《大学》诠释的基本问题 9
一、《大学》诠释的版本问题 9
二、《大学》诠释的义理问题 18
三、《大学》的作者及学派归属 21
第二节 朱子、阳明的《大学》诠释之比较 24
一、阳明学是对朱子学的反思与批判 24
二、朱子、阳明论三纲领、八条目及其关系之比较 28
第三节 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的路向 49
第二章 刘宗周的《大学》诠释 53
第一节 《大学》诠释的历程、版本问题及“《大学》为疑案”说 53
一、从《大学古记》到《大学古文参疑》的诠释历程 54
二、从《古记》本到《参疑》本的版本问题 60
三、“《大学》为疑案”说 67
第二节 《大学古记》、《大学古记约义》以“知止”为中心的诠释 69
一、“知止”、“知先后”、“知本”、“本末”及“先后”新诠 69
二、以“知止”统领三纲领、八条目 74
三、知止与慎独之关系及以“慎独”为中心的《大学》诠释 82
第三节 《大学古文参疑》以“诚意”为中心的诠释 86
一、以意统摄心、知、物 88
二、以“诚意”统摄三纲领、八条目 95
第三章 王夫之的《大学》诠释 104
第一节 《大学》诠释的历程及“《大学》乃立教之法、 为学之方”说 104
一、《大学》诠释的历程及对朱子《大学》诠释态度之变化 107
二、“《大学》乃立教之法、为学之方”说 111
第二节 三纲领、八条目新诠 114
一、“明德”即“身心意知之德” 114
二、格致相因 119
三、“正心”即“持志” 124
四、心意之辨与“以诚灌意” 130
第三节 三纲领、八条目之关系 136
一、“先后之辨”与“八条目各尽其事” 137
二、“理可通而事有异”的内圣外王之道 141
第四章 陈确的《大学》诠释 148
第一节 陈确哲学的为学宗旨重探及辨 《大学》的缘由 148
一、为学宗旨:重行、重践履的“孔孟之道” 149
二、辨《大学》之缘由:纠《大学》之近禅以回归“孔孟” 159
第二节 归宗“知止”的《大学》诠释 163
第三节 以知行为中心辨《大学》非圣经 172
一、从“迹”上辨《大学》非圣经 174
二、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的从“理”上辨《大学》非圣经 178
第五章 明清之际其他诸子的 《大学》诠释述要 189
第一节 尊王视域下的诠释:孙奇逢、李颙的 《大学》诠释 189
一、孙奇逢的诠释 189
二、李颙的诠释 192
第二节 尊朱视域下的诠释:吕留良的 《大学》诠释 196
第三节 回归先秦儒学视域下的诠释:颜李学派、 潘平格的《大学》诠释 202
一、颜李学派的诠释 202
二、潘平格的诠释 210
结语 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的启示、理论贡献及评价 216
一、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的启示 216
二、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的理论贡献 225
三、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的评价 236
参考文献 242
附录 朱子论《大学》“八条目”之关系 258
后记 270
《明清之际<大学>诠释研究》:
二、《大学》诠释的义理问题
在历史上,《大学》的诠释集中在“三纲领”、“八条目”上。“三纲领”指明明德、新民及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及平天下。在朱子后,《大学》诠释的义理问题集中于对何谓三纲领、八条目的解释上,它们构成了《大学》诠释的基本问题。同时,由于《大学》本身存在有关八条目关系的论述,因此衍生了另一义理问题,即三纲领之间、八条目之间的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在义理方面,《大学》诠释的核心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何谓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基本的义理问题;其二,三纲领之间、八条目之间以及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两大核心论题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大学》诠释史上,郑玄是最早的注解者。他以诚意为中心对《大学》作了解释。不过,他的解释既未明确区分基本的概念,亦未对概念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讨论。在郑《注》的基础上,孔颖达进一步作了解释和补充。郑《注》、孔《疏》主要是对《大学》作一些名词训诂,较少有义理阐发。另外,南梁皇侃、北周熊安生的《礼记义疏》,应当对《大学》有所阐释,惜乎已亡佚而不存。进入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大学》迎来了其诠释的黄金期,它被朱子列为《四书》之首,与《中庸》、《孟子》及《论语》一同构成《四书》,成为取代《五经》的儒家经典。
还需要注意的是,唐代的韩愈、李翱二人作为宋明儒学的先驱,虽然未像宋明儒一样构建起一套形而上学体系,但二人崇尚儒学以辨斥佛老之学的价值方向与宋明儒是一致的。而就《大学》诠释而言,二人亦有贡献。首先,韩愈为对抗佛老,在《原道》中引入《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诚其意”一段话以阐明儒学精神。他发挥《大学》“正心先诚意”的观念,认为儒学的正心应当是在国、家、父子的人伦中去正心,而不是如佛老之空守其心。虽然韩愈只是借用《大学》这一段文字,而未作诠释,但是对于《大学》的诠释本身仍然具有意义,诚如陈荣捷先生所说:“他们常引述《大学》、《中庸》与《易经》诸书,并发觉这些经典的重要性,新儒学思想乃大部分建基于这些经典之上。”韩愈引入《大学》的文字,为宋明儒者提供了经典参考的价值,亦促使《大学》逐渐宋明儒学化。这是韩愈对于《大学》诠释的贡献。在韩愈之后,李翱在《复性书》中对“致知在格物”作了解释,认为它是指以明辨是非的人心去裁制事物。李翱将“格物”解释为“来物”,显然受到郑玄的影响,但也隐含了宋明儒学的一些思想因素,最为明显的是以人心为昭灵明辨之心。他还指出,由知至而后可以意诚、心正,乃至平天下,这显然已经隐含了宋明儒由内圣以决定外王的共同观念。显然,较之韩愈,李翱的解释更接近宋明儒之意。总之,二人对《大学》的引入与解释对宋明儒学有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