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逝世后,为了更好地纪念先生,在沪的陈门弟子发起建立“陈门兄弟姐妹”微信群。
大家在群里回忆和纪念先生,倡议编辑出版先生的纪念集。当年10月,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孙遇春教授在同济迎宾馆请师母与大家聚会,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编辑《陈鸣树先生纪念集》,并确定了编辑体例。也许因为我是陈门博士开门弟子(同为开门弟子的王荣兄远在西北工作),大家推举我来主编这部书。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纪念集就是按照当时的基本构想编辑的,全书共分先生生前的同事好友等的回忆纪念文章;先生弟子撰写的纪念文章;已经发表的对先生学术著作的评论文章;包含先生学术著作年表等在内的附录四个部分。
《陈鸣树先生纪念集》:
千古文章未尽才
潘颂德
2014年7月18日上午10时18分,我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鸣树教授因突发脑溢血于上海新华医院与世长辞。将近半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眼前,萦回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打开书橱,捧起他题签赠送给我的多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总是让我敬仰不已。他那高尚的人品、博雅的文品,催我奋进。
早在十年动乱前,我就读过陈鸣树先生笔锋常带感情、富有文采的文章。十年动乱初期,我到上海作家协会看大字报,没有看到揭批他的大字报。我就到作协传达室,请传达室师傅指点,我到先生的办公室,冒昧自我介绍,于是认识了先生。从相识、相交到相知,将近半世纪的交往,我们之间无话不谈。他年长我十岁,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从事鲁迅研究,到“文革”前夕,大约十年时间里,虽然在“左”的政治路线裹挟下,错误地批判过不少鲁迅研究界的前辈,他后来也曾不止~次地表示过真诚的忏悔,但也发表好多篇今天看来仍很有学术价值的鲁迅研究论文。八十年代前期,先生精神振奋,接连出版过多部鲁迅研究论著,产生过很大影响。1991年又出版了《文艺学方法概论》,获得广泛好评。我在与他长期的交往中,执弟子礼,他则从不以老师自居,总是放下前辈架子,以朋友身份待我,平易自然,诚恳亲切,在他面前,如沐春风,暖意融融。我们之间的关系,的确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平生风谊兼师友。”
陈鸣树先生对当代学术研究有两大贡献:一是鲁迅研究,二是文艺学方法研究。7月22日上午先生追悼会上,先生培养的文学博士谢长安先生精心结撰的一幅挽联对先生的学术贡献概括得很好:“鲁学正脉,剑气箫心;方法宏论,金声玉振。”先生生前,曾一再表示过,他倾心于剑气箫心,追求文章的雄强之气和文心的细腻、优美。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几年里,先生意气风发,决心要把因十年动乱而流失的青春年华夺回来。他日夜奋战,攻坚克难,从1981年到1984年,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接连出版了《鲁迅小说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鲁迅杂文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三部鲁迅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鲁迅小说论稿》出版前,先生曾邀请我到他家里校对这部书的小样,使我有先睹为快的机会,我被书中许多创新的观点、综合研究的方法吸引住了,边看小样,边啧啧称赏。心想它出版后一定会受到鲁迅研究界好评。这本书共收七篇文章,分别从哲学、思想史、史学、近代史、艺术方法、典型化、艺术辩证法、风格、语言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小说。这部书出版后,学术界认为它是综合研究的新收获。《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发表滕云万字长篇评论,认为它“紧凑、扎实”“自成系统”“兼得论文的深与专著的长”。《鲁迅杂文札记》是先生鲁迅杂文研究的先期工程。先生五十年代在南开大学攻读副博士学位时的导师李何林教授重视鲁迅著作的普及工作。先生这本“杂记”遵照李先生的指示分析了鲁迅近七十篇杂文,对鲁迅杂文的普及工作做出了贡献。这本书的代序扼要地揭示了鲁迅杂文的特点,对读者学习鲁迅杂文有很大帮助。《鲁迅的思想和艺术》书中《论鲁迅的辩证法思想》《论国民性问题在鲁迅思想中的地位》《论鲁迅的审美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等论文都有先生独特的见解,弥足珍贵。除了这三本专著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生还发表了《鲁迅:中西文化冲突中的选择》《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论鲁迅的智慧》《二十世纪初期鲁迅的人文精神》等论文。先生的这些富有独创性的论著,充实与发展了鲁迅学,普及了鲁迅精神,对今后我国的文化建设、鲁迅研究,必将继续产生影响与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