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约翰·杜威的美学思想作为基本论题,并对其生活艺术化理想的可能性及其依据进行了探讨。作者力图从杜威经验哲学的内部入手剖析杜威美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与内在结构,并倾向于把杜威的艺术理想视为其根本哲学精神的表达。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为审美经验篇,下篇为艺术理论篇。通过对这两部分的系统阐述,作者不但揭示了杜威的艺术理想与其经验自然主义思想的内在关联,而且分析了杜威的艺术理想在美学上的可能性,而这同时也是杜威美学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所在。
绪论
上 审美经验篇
第一章 传统哲学的经验与审美经验理论
第一节 传统的经验论
一 传统经验论的基本观点
二 传统经验论的理论限度
第二节 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
一 传统审美经验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传统审美经验理论的缺陷
第二章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第一节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理论来源
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 黑格尔的辩证法
三 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第二节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核心内容
一 经验向生活的拓展
二 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
三 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
第三章 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
第一节 “一个经验”
一 “一个经验”的整体性
二 “一个经验”的审美性
第二节 审美经验
一 审美经验与一个经验的差别
二 审美经验中的审美性质
下 艺术理论篇
第四章 艺术与经验
第一节 “艺术”概念的历史与艺术的定义
一 “艺术”概念的历史
二 传统的艺术定义
第二节 艺术的起源
一 艺术是自然界发展的顶点
二 艺术是生命活动的拓展
第三节 艺术即经验
一 艺术产品(the product of art)与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二 艺术的节奏与秩序
三 艺术的批评与判断
第五章 艺术与生活
第一节 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
一 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
二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
三 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的连续性
第二节 作为生活理想的艺术
一 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二 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三 实质与形式的统一
第六章 艺术与文化
第一节 艺术在不同文化模式间的交流
一 艺术与文明的传承
二 艺术与文化的理解
第二节 艺术与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
一 艺术与科学
二 艺术与道德
三 艺术与宗教
四 艺术与教育
第七章 艺术与杜威的改造策略
第一节 哲学的改造
一 杜威的哲学观
二 对传统哲学的分析
三 哲学与探究
四 艺术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的改造
一 民主共同体
二 艺术与社会
结语:美学与实践哲学
参考文献
《完满的经验与生活的艺术:约翰·杜威美学思想研究》:
一经验向生活的拓展
杜威对“经验”的改造首先针对传统经验论的认识论的限阈。他认为,英国经验论将经验限于认识论领域中并从主观的、心理的角度来定义经验是传统哲学二元论模式在哲学中的体现。但是,二元论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某种偶然性,因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所有哲学的前提接受下来。在杜威眼中,人类的“经验”要比人类的认识远为复杂和宽广,经验活动就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
杜威将达尔文的有机体理论和物种连续性的观点应用于他对“经验”的研究之中。在他看来,正如达尔文所理解的那样,无机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它们是具有连续性,并可以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的,经验就是它们之间连续性的有机的协调。杜威通过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表述他所理解的经验内涵。有机体和环境相当于近代哲学的主体和客体,但是,在传统哲学理论下,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认为是二元对立关系,它们之间没有融通的可能。杜威认为,用有机体与环境这样的表述才能使人们理解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在杜威看来,生命生存于环境之中,但是这并不是像将某物置于一个空的容器中那样,似乎二者永远处于各自独立的、静止的状态,而是意味着生命与环境的不可分割,即生命是环境的一部分,生命活动的展开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为、有活动。为了维持生命,活动就要连续,并与其环境相适应。而且这个适应的调节不是全然被动的,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的塑造……在生物当中是没有只顺从环境的,就是寄生物也不过是接近这个境界而已。要维持生命就要变化环境中的若干因素。生活的形式愈高,对环境的主动改造就愈重要。”因此,任何生物的活动,即使是对环境的适应活动也内在地包含着改造环境的行为。可以说,生命活动的展开就是改造环境的过程。杜威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并不意味人是外在于这个世界的旁观者;相反,与其他生命一样,人与世界在本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不仅仅依赖于这个世界,而且是内在于这个世界的。“生命是在一个环境中进行的;不仅仅是在其中,而且是由于它,并与它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并不只是以它的皮肤为界;它皮下的器官是与处于它身体之外的东西联系的手段,并且,它为了生存,要通过调节、防卫以及征服来使自身适应这些外在的东西。在任何时刻,活的生物都面临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危险,同时在任何时刻,它又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生命体的经历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最为内在的方式作交换。”也就是说,环境并不是外在于生命的实在,生命本身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人生存、生活于环境中,更进一步说,皮肤并不是把人和环境隔离开来的屏障,皮肤以及人身上的任何器官都是环境的一种延续。人生存、生活于环境之中意味着人这个有机体要与环境中的其他要素(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进行着持续的交换,这种交换是依靠人的行为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意义上,人在环境之中,环境也在人之中。因此,人绝不是孤立于世界之中的,人是世界中的“活的生物”。生命体和环境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说明环境不是静态的,相反,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活动着的要素构成的,因而是动态的、易变的、不稳定的,“人发现他自己生活在一个碰运气的世界。他的存在,说得粗俗一些,包括一场赌博。这个世界是一个冒险的地方,它不安定,不稳定,不可思议地不稳定。它的危险是不规则的,不经常的,讲不出它们的时间和季节的。这些危险虽然是持续的,但是零散的,出乎意外的。”环境的改变也迫使生命体不断调整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改造环境的手段,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命改造了环境,环境塑造了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