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有趣的相对论概念切入,从使用者角色出发,带出物之美,再从物的鉴赏,带到创作现场,见证工艺职人的创造过程。报导者化身为工艺鉴赏之旅的带路人,以好物为媒,以故事为饵,引领大家穿梭各种美学现场,读者不但可从中见识到许多生活家精采的用物观点与美感品味;还可以一次领略多位工艺创作职人的艺术信念与创作历程。是贴近生活、活泼又有趣的工艺鉴赏入门书。
倾听生活与工艺的美好交会
在全球化时代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台湾地区工艺正逐渐朝着高度个性化、地域化与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工艺,并加入现代设计思维理念,从而引领生活新风潮,增进普通民众对于工艺美学的认知,提升大众的生活品味,是目前台湾地区工艺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的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就希望能通过系列专书的出版,表达对台湾地区的工艺寻根热情的回应,期待从人物、技艺、历史演绎、地区特色、优质产物等不同角度出发,发掘背后动人的故事与不同的生命体验,并借由这些生活工艺品材美工巧的实际案例,分享创作职人与生活家的智慧经验,鼓励更多的民众认识“工艺的台湾地区”,发现原来在我们生长的各角落曾经发生或是持续发生的这些“手感经济”的轨迹。
这次我们特别与远流出版公司合作,共同策划了《好物对对论:生活器物》与《好物对对论:手感衣饰》这组小书,以呼应柳宗悦关于“工艺之道”的论述:“只有实际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以有趣的对对论概念切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带出“物”之美,再从
6 好物对对论:手感衣饰
物的鉴赏,带到“创作现场”,见证工艺职人的创作过程。优秀的报道
者化身为工艺鉴赏之旅的带路人,以好物为媒,以故事为饵,引领大家
穿梭于各种美学现场,读者不但可从中见识到许多生活家精彩的用物观
念,也可培养自我的品位,还可以一次领略多位台湾地区工艺创作职人
的艺术信念与创作历程。可以说,这是一套贴近生活、活泼又有趣的工
艺鉴赏入门书。
打开《好物对对论:生活器物》,我们看到中国台湾地区器物研究
家廖宝秀在她斜对着台北故宫博物院至德园的茶室窗前,用陈念舟设计
的银壶泡茶待客。在扑鼻茶香中,啜着甘甜茶汤,一边细赏美器,一
边听她聊起历代银器的历史,谈及与陈念舟相识的过程和鉴赏作品的细
节,以及她独到的“器由心生”的美学见地……让人格外感受到文人相
交的美好投契。接着来到银壶创作家陈念舟与夫人舞蹈家林丽珍的永和
居所。空旷的木质地板一隅有着榻榻米茶席,创作家拿起桌几上的银壶
一一细述,从造型创意,材料严择,到工序如何的繁复,以及蕴含其中
的需反复斟酌的各项科学原理,都真正印证了廖宝秀所言:“美不只是欣
赏,还必须与生活实地扣合,只有使用方便,美感底蕴深厚,才能令人
反复摩挲品赏玩味。”翻开《好物对对论:手感衣饰》,建筑设计者安郁
茜生动地描述了洪丽芬的香云纱作品在工艺与时尚舞台的独特与卓越,
又从各种细节一一解说分析,甚至身体力行,亲自示范演绎香云纱服装
的日常穿搭。工艺精神能够如此贴身感受,让人一读难忘。接着来到洪
丽芬工作室,在充满创新与实验精神的工作场所里,名扬国际的服装大
师分享她如何在香云纱这块传统布料上提炼出新的工艺做法,加以创新
运用在丝、棉、蕾丝等不同的材质上,再将东方的开阔线条融合西方的
塑形裁剪,终于创作出融合东西方特色的新风格,成就Sophie HONG 品
牌的历程。她步步足迹娓娓道来,让人宛如亲历。
7
序 倾听生活与工艺的美好交会
这两册书共涵盖十五种工艺领域,三十位名家达人的专访,除了生活家与工艺家的对对论,还有设计师与工艺师的对话,两代工艺创作人的经验分享、思想激荡,以及不同领域工艺创作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每一组故事都非常精彩。我们希望,通过倾听生活与工艺的美好交会经验,让大家愿意慢下脚步,静心经营生活,也许就从一只茶杯和一条手工染就的丝巾开始,关注珍惜台湾地区本土的工艺好物,同时支持鼓励背后默默用心耕耘的工艺创作人及整个产业链,这也将是台湾地区走出自己的美学风格,重新在世界找到立足点的重要力量所在。
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许耿修
作者
〈撰文〉
骆亭伶─把采访当成旅行的文字记者。觉得采访是忠实的聆听,写稿像角色扮演,在两者间捕捉光辉与幽暗的细节,人生的可苦可乐。
苏惠昭─资深自由撰稿人,文字散见台湾、中国大陆各媒体。靠着采访人物搜集精采生命故事并从中窃取人生智慧,滋养平凡平淡生活。
陈淑华─资深文字工作者。曾任《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撰述及采访召集人。着有《岛屿的餐桌》、《彰化小食记》等。曾获金鼎奖、中时开卷美好生活书奖。
黄采薇─资深旅游记者,现为独立文字工作者,《旅读中国》等两岸媒体特约撰述。
黄丽如─资深旅游写手,任职于媒体。着有《酒途的告白》、《极南》、《醒来,在地球的一个角落》等。个人部落格:「享乐游牧民族」。
游惠玲─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商业周刊》〈alive〉资深撰述。
沈岱桦─自由编辑、企划,也写一些字,喜欢从土地种出来的生活。给自己的学习是如何用有意思的编辑语言,让更多人关注生活风土,因此和插画家王春子独立出版刊物《风土痣》。
〈摄影〉
林宥任─资深杂志书籍项目摄影暨策展人。作品广见《乡间小路》、《亲子天下》等。个人摄影展:我爱猫(高雄驳二)、通往职人的道路(台北蘑菇)等。
赋予传统面料全新精神
安郁茜曾经一早在办公室收到洪丽芬送来的一大束花。她可以想象洪丽芬在去工作室之前,起床为自己泡杯咖啡,走去花市买花,然后再亲手用绳子将花绑好的样子。安郁茜自己也是会买花的人,但事情一多,她的心就淡了。由此,她照见自己仍然容易役于事。“与洪老师认识以后,她经常提醒我一些事,以不着一字的方式。”
两人开始熟起来,是因为安郁茜的老师是洪丽芬的粉丝。2006 年开始,安郁茜邀请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桑多斯(Adele Naude Santos)率师生来实践大学开办联合教学,意外发现桑多斯拥有六七十件Sophie HONG 牌的服饰,她几乎只穿洪丽芬老师设计的衣服。本是实践大学的校友的洪丽芬经常担任服装系毕业制作评审员,于是,三个女人便展开了一段相互孺慕的友谊。后来,这几乎变成了桑多斯来台湾的潜在诱因。桑多斯等人的工作营在实践大学办了三年,每次为期两周。其间,安郁茜必会抽空带桑多斯到洪丽芬温柔坚持造就慢时尚的工作室玩。她们总是在工作室互换穿衣服、乱戴帽子,还一起喝红酒,品奶酪,吃鼎泰丰,喝咖啡,从下午一直玩到晚上,“简直像小时候给娃娃穿衣服一样。”安郁茜因此也去了工作室达十几次,才把洪丽芬所设计的衣服看个仔细。
“她的衣服有很特别的气场,既温柔又神气!”温柔的底蕴来自于对料子处理得非常细致,工作室的最里面,一排L 型衣架上细致而瑰丽的土黄色、咖啡色、黑色的衣服,就是洪丽芬所设计的最经典的香云纱。30 多年来,洪
丽芬始终坚持与广东顺德的师傅们一起工作,通过多道工序不断创造出新的质感,让这块料子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
有一次,安郁茜看到这件洪丽芬所设计的背心,做工精细,安郁茜将它昵称为“温柔的小盔甲”。一件背心,惊呼:“这件我非得拥有不可!”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就像一件温柔的小盔甲,它简直是博物馆级的作品。衣服的做工异常仔细,一个个细细的折子,是先以手工堆折,用线固定,将整批布拿去染,再局部拆开。传统香云纱原本光亮的面料被洪丽芬运用各项手法变换、创新,当皱褶产生时,衣料有了不一样的支撑力与空间感,在人的身上呈现出雕塑的线条,再应用每件衣服的雕塑感做出变化,从而赋予传统的香云纱面料以全新的工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