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在贵州省省长基金课题《铜仁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完成的。课题组在经过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历史记载、土家族地区的各种传说、土家族宗族所留传的碑刻、家谱(金丹簿)等材料,对贵州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土家族族群聚落与建筑文化、土家族的服饰与审美观、土家族的耕作与手工业文化、贵州土家族饮食文化、土家族的节日风情习俗、土家族地区的语言特点以及贵州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时代神韵等方面,站在贵州土家族地区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融合的特殊地理视角,深入剖析了贵州土家族作为汉族与西南、南方各民族交融的桥头堡,在接受汉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适应整个社会变迁和历史变迁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贵州土家族文化自身的特色。
中国有土家族人口5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湘、鄂、渝、黔四省毗连地区。贵州有土家族100多万人,居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四位,而其中约92%的土家族居住于贵州铜仁境内的梵净山区,达142.91万人,为铜仁市总人口的33.44%(2011年年底统计数据)。另有约8%的土家族居住在贵州省遵义市的道真、务川、凤岗、湄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岑巩、三穗等县以及贵阳市等地。
梵净山区的土家族主要以宗族聚居形式集中居住于梵净山区腹地铜仁市下辖的沿河、德江、印江三县,占全区土家族总人口数的约71%;其余约29%的土家族散居于梵净山区周边的思南、江口、碧江,石阡、松桃、万山、玉屏等区、县的部分乡镇。
目前,对梵净山区土家族的研究,已经有田永红著的《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著的《傩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李敦礼主编的《印江土家族风情》(第一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桂林主编的《贵州土家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研究成果。《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是目前较为系统、侧重介绍梵净山土家族风情习俗及其形成、特征、内容、形式的第一部作品;《傩韵》是专门针对德江境内土家族傩文化道具、表演、仪式、绝活、戏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的研究专著;《印江土家族风情》按饮食、建筑、信仰、风俗习惯及传说故事分别介绍了印江土家族的民俗风情;《贵州土家族》是一部介绍贵州梵净山区土家族文化的专著,对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在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对贵州境内梵净山区生活的百多万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省内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成果相去太远,土家族的研究明显薄弱。其原因可能是对贵州境内梵净山区的土家族识别和认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较贵州省内其他民族的认定较晚,且受鄂西、渝东和湘西土家族研究成果的影响所致。今天对贵州境内梵净山区的土家族的研究成果虽有不少的论文,但皆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也没有做更深入而全面系统的探索,致使至今贵州土家族的文化呈现出类似苗族文化,或者说是鄂西、渝东,甚至湘西土家族文化的延伸。
《梵净山区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是在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成果“铜仁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完成的。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历史记载、土家族地区的各种传说、土家族宗族所留传的碑刻和家谱(金丹簿)等材料,对贵州境内梵净山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土家族族群聚落与建筑文化、土家族的服饰与审美观、土家族的耕作与手工业文化、土家族饮食文化、土家族的节日风情习俗、土家族地区的语言特点、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时代神韵等进行了研究,站在各民族交往融合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梵净山区土家族地区作为汉族与西南、南方各民族交融的桥头堡,在接受汉族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整个社会变迁和历史变迁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梵净山区土家族文化自身的特色。书中对汉族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细致、认真的调查与研究,详细论证和梳理了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特征和价值,并对传承、保护和开发土家族历史文化提出了自己研究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传承、保护和开发土家族历史文化提出了有效的价值判断。本成果是目前研究贵州梵净山区土家族历史文化等较为全面、详细、系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不失为继续研究和挖崛贵州梵净山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参考著作。
高应达,汉族,1963年出生,贵州德江人。铜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史研究。主持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专项基金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多项。出版《乌罗府文化遗产研究》等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获铜仁市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项。
皮坤乾,土家族,1969年出生,贵州思南人。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持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贵州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报告》等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铜仁市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项,贵州省纪委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
梁正海,苗族,1970年出生,贵州思南人。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主要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医学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研究。贵州省委服务决策专家,铜仁市市管专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重点学科民族学(民族文化遗产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贵州省省长专项基金课题1项。出版《传统知识的传承与权力》、《苗族传统娱乐休闲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等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获国家民委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铜仁市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优秀论文”奖1项。
赵幼立,土家族,1954年出生,贵州沿河人。曾任铜仁地区政协工委秘书长,现任贵州土家学会副会长、铜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铜仁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主编的《铜仁地区政协志》《黔东人物》,以及总纂、主审的《武陵仙境》《铜仁改革开放三十年记事》《铜仁旅游文化集萃》等书,均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几种少数民族心态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歌词《土家汉子》等获省部级奖。
第一章 绪论/1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概况/1
二、梵净山区土家族研究现状/3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5
第二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8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梵净山区土家族社会/8
二、隋唐两宋时期,羁縻政策下的梵净山区土家族社会/13
三、宋元时期田氏“世长其地”中的梵净山区土家族社会/27
四、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后的梵净山区土家族社会/32
第三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族群聚落与建筑文化/45
一、梵净山区土家人的族群聚落文化/45
二、梵净山区土家族的建筑文化/53
第四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的服饰与审美观/65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的服饰及其特点/65
二、梵净山区土家族服饰中的审美观/74
第五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的耕作文化/78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农耕文化/78
二、梵净山区土家族的手工业文化/85
第六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饮食文化/94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人民的饮食品种及其文化特色/94
二、梵净山区土家人的茶酒及饮料文化/104
三、梵净山区土家人的待客饮食文化/105
四、“吃新”习俗/107
第七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的风情习俗/109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的节日风情习俗/109
二、梵净山区土家族地区其他风情习俗/119
三、梵净山区土家人的歌舞戏剧与儿童游乐情趣文化/133
四、梵净山区土家族的民间信仰与崇拜文化/136
第八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地区的语言/138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地区称谓与地名中的语言特点/138
二、梵净山区土家汉语言中特有的语言特征/140
三、梵净山区土家汉语言的发音特征之一二三/140
第九章 梵净山区土家族傩戏文化/143
一、梵净山区土家族傩堂戏的流派/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