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鉴西方文化教育学中的“唤醒”概念,把文学、唤醒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三者结合起来,构建教学“唤醒场”,探索唤醒教学方式,确立只有唤醒学生心灵的解读才是真正有效的解读的文学教育理念,从而抛弃过去那种把文学解读当成是与学生心灵世界无关的“外部事件”的教学模式,把“唤醒”当做是评判解读有效性的价值尺度。
有人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
杨叔子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一位科学家如此看重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对自己的作用,不由让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立人”功能。语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一方面可以陶冶和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和完善思维能力。这两个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他将来步入哪一个行业领域。当我们用心考察诸多名家成功的因素时,不难发现语文教育在其成功的路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当年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早巳融化到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之中;而他们记忆中那些最鲜活的片段,都是曾经被唤醒的瞬间——那些恍然醒悟的时刻,或多或少地确定或者转变了他们生命的轨迹。因而,当他们回忆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时,莫不表现出极大的兴味。探究名家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被唤醒的经历,或许会给当前的语文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第一,用丰厚的语文教育资源唤醒学生广泛阅读的兴味。
语文教育要立足于育人,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科书。教材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也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它只是语文学习的引子或工具。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掘出语文教育资源(优秀古文、时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唤醒因素,唤醒学生对于阅读的兴味。红学专家周汝昌回忆自己小学时对“人、刀、尺、马、牛、羊”以及“大公鸡,喔喔啼”一类单调乏味的课文的厌烦,一人高小,换用了世界书局的国文课本,所选皆是历代名作精品,从《苛政猛于虎》到《岳阳楼记》,从《秋声赋》到《病梅馆记》,还有《祭妹文》等,“体制风格,文采情操,极为丰富美好,没有单一感,没有说教性,篇篇打动人心,引人人胜,学生一拿起这种新课本,面有惊奇色,也有喜色”。可见,如果东西本身是好的,那么,学生没有不喜爱的理由,哪怕教师并不多做讲解;如果学生普遍厌倦语文学习,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好东西都被教师给教坏了。敏泽回忆说:“有些书,如《古文观止》之类,由于学习时间较晚一些,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再加上它所选录的记叙文、论说文等,大都写得很生动、形象,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令人回味无穷。至于一些抒情性散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之类,读起来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兴致盎然,其乐无穷。与诵读《尚书》的篇章感受上有霄壤之别。”可见,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这样的学习本是符合孩子求知的天性而且是妙不可言的,假如学生学起来很痛苦,肯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不是读的东西不好,就是好东西被糟蹋坏了。
冯现冬,教育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教育、传记文学、创意写作等。曾任出版社策划编辑,专栏作者。近年来,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当代教育科学》《出版广角》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之《语文教育观新建构》副主编。
第一章 语文唤醒教育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唤醒教育的内涵
一 教育的唤醒本质
二 唤醒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语文唤醒教育的生成
一 语言文字层面的唤醒
二 思想意蕴层面的唤醒
三 审美表现层面的唤醒
第三节 语文唤醒教育的构成
一 唤醒学生“原初本性”的自觉
二 唤醒学生“现实生命”的自觉
三 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自觉
第二章 语文唤醒教育的理论探源
第一节 西方文化教育学的唤醒教育论
一 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
二 唤醒是生命体验与文化理解的融合
三 唤醒指向学生精神人格的总体升华与全面建构
第二节 中国语文教育的教育唤醒观
一 依循人之本性,唤醒自觉之心
二 注重人文化成,建构完美人格
三 遵循学科特点,重视经典教育
第三节 当前语文课程中的唤醒教育理念
一 唤醒主体意识,构建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二 唤醒文化意识,构建工具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 唤醒生活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 唤醒参与意识,倡导自主建构的课程学习观
第三章 语文唤醒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基本特点
第一节 语文唤醒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 唤醒自觉意识,回归本真自我
二 唤醒生命意识,寻求存在意义
三 唤醒审美意识,享受悠游境界
四 唤醒创造意识,实现自我超越
第二节 语文唤醒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 内发性
二 体验性
三 陶冶性
四 建构性
第四章 语文唤醒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唤醒教育策略
一 阅读教学作为解读活动
二 阅读教学内容的唤醒策略
三 阅读教学过程的唤醒策略
四 阅读教学语言的唤醒策略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唤醒教育策略
一 唤醒写作欲望,使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二 唤醒思考,写作是思维的体操
三 唤醒创造意识,使作文打上个性的印痕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唤醒教育策略
一 唤醒学生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
二 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独立思考
三 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五章 语文教育名家唤醒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节 于漪语文唤醒教育思想探析
一 紧贴学生心灵,使学生动情——润物细无声的唤醒与化育
二 唤醒学生主动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三 不断唤醒学习的真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二节 钱梦龙语文唤醒教育思想探析
一 孕育在语文导读法中的唤醒教育理念
二 创设唤醒情境,锤炼唤醒智慧
第三节 李镇西语文唤醒教育思想探析
一 尊重民主权利,唤醒学生心灵
二 营造民主氛围,唤醒学生思考
三 崇尚民主精神,唤醒生命成长
第六章 语文唤醒教育的具体运用——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示例
为伊消得人憔悴——《诗经·卫风·伯兮》的思念主题赏析
对生命本体存在的千古追问——《诗经。王风。黍离》主题的哲学解读
纵浪大化:最本真的生命存在——陶渊明《饮酒》(其五) 的审美意蕴
人间至情的追寻与寂灭——陶渊明《闲情赋》赏析
凡俗人世间一抹生命的亮色——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
难以言说的生命况味与体验——李商隐《锦瑟》赏析
沉郁凄绝的哀叹与挽留——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
世间最美的相思与哀愁——李清照《醉花阴》审美价值透视
生命的追寻——泰戈尔《吉檀迦利》第十二首赏析
你我之间的爱情单纯如歌曲——泰戈尔《园丁集》第十六首赏析
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聂鲁达《爱》赏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语文唤醒教育研究》:
语文唤醒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基本特点
第一节 语文唤醒教育的价值追求
自从21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从理念到实践,都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进一步纠正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种种流弊,为理想的语文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我们从唤醒教育的视角来深入思考,确立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以唤醒学生内在心灵为价值取向的语文教育价值追求,发掘学生真实性灵,注重学生内心独特体验,满足学生自身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唤醒自觉意识,回归本真自我
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士大夫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很多学子都把教育当成求取功名利禄的“为人”之学,或钻入古书不能自拔,成为活书橱。叶圣陶对此有过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传统教育由两大支柱支撑:一是“古典主义”,二是“利禄主义”。以这两种主义为代表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教育也深受工业生产模式影响,批量制造各行各业的人才,但人在机器面前失去了自由,个人性灵遭受压抑,甚至产生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而目前的教育,更是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由此导致在语文教学中,一切瞄准考试,学生入学伊始,就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所控制,大搞提前量,不让读闲书,把精力和热情都消耗在去学、记一些与心灵无关的知识上,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消磨了他们的活力与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痛苦不堪。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语文教育成为一种外在于学生心灵的功利性存在,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功利需要和外部价值观所役,致使教学也沦为一种外在的、与己无关的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教育环境下,学生很难产生自觉意识,也很难发现本真自我。正如卡夫卡所说:我所受的教育力图将我塑造成另一个人,而不是我自己!
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钱理群教授指出,很多中国人发现自己都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会说自己的话,更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了。我们的听、读教育,就是要让大量的所谓有用的知识、无用的知识垃圾充塞孩子的头脑,把孩子已有的与可待开发的创造的思维能力挤压殆尽,变成一只装满知识教条的书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