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注释、译文、解析、解读等几大部分来完成对《孙子兵法》这一兵家要典的诠释。原典、注释和译文可以帮助你领略原汁原味的《孙子兵法》,解析针对《孙子兵法》在军事方面的实际应用,而解读则将其中的意义引申到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你体会到《孙子兵法》在现实中的无穷妙用。
《孙子兵法》是一本备受推崇兵书,原因在于里面虽然句句讲的都是战争之道,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智慧却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现代人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秋羽注释的《白话经典课堂:白话孙子兵法(译注与诠释)》对《孙子兵法》的解读通过原典、注释、译文、解析等来完成,并将其智慧引申到生活中,帮助读者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世人眼里,宋代是一个貌似文弱的朝代,然而宋朝人在军事理论方面却做了一件大事。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0年),北宋朝廷颁行了一套兵法丛书,称为《武经七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武经七书》由七本军史著作组成,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为首的则是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全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共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等13篇,加起来总共只有5000余字,然而直至今日却仍然是人们学习军事理论最基础的教材。
《孙子兵法》恐怕算得上是在国外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中国古典名著了。《孙子兵法》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将其列为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必读教材。要知道,西方唯一一部可以和《孙子兵法》并称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诞生于19世纪,比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晚了足足2300年。以至于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马丁·范·克里费德感慨道:“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兵法》是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第二。”中国人自己当然更是对《孙子兵法》推崇无比,历代都将其列为兵书之首,并且将《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奉为“兵圣”,比如唐代李世民便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之所以如此备受推崇,其原因在于里面虽然句句讲的都是战争之道,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智慧却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对于《论语》、《道德经》等其他先秦著作而言,《孙子兵法》是通俗的,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孙子兵法》却依然晦涩难懂。正是因为孙武将兵法的大道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后人才需要通过更多的解析来了解其中的真谛,而这也正是本书成书的最根本原因。
本书对《孙子兵法》的解读通过原典、注释、译文、解析和解读五部分来完成。“原典”、“注释”和“译文”可以帮助读者领略最原汁原味的《孙子兵法》,“解析”针对《孙子兵法》在军事方面的实际应用,而“解读”则将其中的大智慧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读者学会《孙子兵法》在现实中的无穷妙用。
正所谓“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的终极智慧都是相通的”,《孙子兵法》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希望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收获来自2500年前的智慧启迪。
第一篇 始计篇
始计篇(一)
始计篇(二)
始计篇(三)
始计篇(四)
第二篇 作战篇
作战篇(一)
作战篇(二)
作战篇(三)
作战篇(四)
第三篇 谋攻篇
谋攻篇(一)
谋攻篇(二)
谋攻篇(三)
谋攻篇(四)
第四篇 军形篇
军形篇(一)
军形篇(二)
军形篇(三)
军形篇(四)
第五篇 兵势篇
兵势篇(一)
兵势篇(二)
兵势篇(三)
兵势篇(四)
第六篇 虚实篇
虚实篇(一)
虚实篇(二)
虚实篇(三)
虚实篇(四)
第七篇 军争篇
军争篇(一)
军争篇(二)
军争篇(三)
军争篇(四)
第八篇 九变篇
九变篇(一)
九变篇(二)
九变篇(三)
九变篇(四)
第九篇 行军篇
行军篇(一)
行军篇(二)
行军篇(三)
行军篇(四)
第十篇 地形篇
地形篇(一)
地形篇(二)
地形篇(三)
地形篇(四)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九地篇(一)
九地篇(二)
九地篇(三)
九地篇(四)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篇(一)
火攻篇(二)
火攻篇(三)
火攻篇(四)
第十三篇 用间篇
用间篇(一)
用间篇(二)
用间篇(三)
用间篇(四)
《白话经典课堂:白话孙子兵法(译注与诠释)》:
人对自我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对待智慧的态度。
捌、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它所涵括的智慧却不仅仅在战争领域,它沉淀着作者对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观察与结论,是对竞争关系的总结,教导弱者自保,强者自强,通过协调和均衡最终化解敌对关系。所以,读《孙子兵法》,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一部教导如何攻伐取胜的教科书。
谋略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精华,也是孙子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各种理由和问题爆发战争。战争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为什么人类会如此“好战”?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虽然已经进化成高等动物,但还保留着一般动物所具有的攻击行为。
争斗,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方式。大自然中的动物会为了食物、领地、配偶展开激烈的争斗。作为高等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目的更加复杂,但通过战争的方式逐利的本质与普通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并无二致。
当今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兵戎相见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逐利的竞争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愈演愈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越来越走向成熟,市场竞争、人才竞争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都日趋白热化。
对个人发展而言,每个人都面临着残酷的生存考验,升学、就业、创业、发展,都需要经过重重审核,过关斩将后才能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人能回避竞争,竞争给人以考验,也督促人迅速成长。
在这样一种世界大环境下,孙子的慎战和积极备战的思想便是一条处世忠告。它奉劝人们既不要轻率地主动挑起战火,要为寻找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积极努力;更要对各种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旦遭遇激烈竞争,必须审时度势,步步为营,才能够屹立不倒,让自己在每一次的竞争之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总章,谋略需从备战开始:大到国与国的政策制定,小到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直接的人际关系,“兵者”,是每个国家、团体、个人都不可忽视的现实资本。“不可不察”,是观察、考察、觉察,是在战略的角度上了解自我,了解他人。
从历史事件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察”的重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大秦王朝。然而在立国仅仅15年之后,秦国就宣告灭亡了,原因正是由于历代秦王好战所致。
通过多年的战争,秦国虽然最终统一了六国,但却在各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一点,秦始皇“不察”;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原之后,缺乏一个君主应有的气度,没有用心化解民众国破家亡的仇恨,而依然把他们当成敌国奴民来对待,百般防范,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这一点,是秦始皇为君为政的“不察”。在秦朝的残暴统治下,民怨爆发,六国民众纷纷起义,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顷刻间如大厦之倾覆,土崩瓦解,这都是秦始皇刚愎自用,只重视战争的作用,却不重视战争的缘由与后果所导致的。用战争的思维来统治国家,管理百姓,哪怕六国尽收囊中,秦国也并不会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如贴身藏刃,时刻都有可能变生肘腋。
凡事都以战争思想为指导,就会导致穷兵黩武,人心尽失。但一个国家倘若缺乏战争思想,一个人倘若没有竞争意识,也会害了自己。历史上,南宋偏安江南,对战争没有充分的准备,消极避战、怯战,面对金国和蒙古军队的进攻,一味地以退让的方式逃避战争,甚至为了向敌人显示不抵抗的决心还自毁长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名将岳飞。然而这种消极怯战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却也没能阻止战争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