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既代表曾经的财富,又代表未来可能的财富。它不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与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紧密相连。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货币的诞生与衍变历史,阐述了相关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巨大作用,这些内容既艰涩也有趣,值得金融爱好者一读。
第一章 货币的衍变史——金、银和纸币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以物换物,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发现物物交换会很不方便,于是便寻找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商品来充当交换的“中间人”,货币就此产生。作为交易的媒介,货币的“容颜”几经更替,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漫长衍变历程。
“钱”是如何产生的
很多人认为,钱是无所不能的。钱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大,其实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够体现出来。钱可以让你吃饱饭,钱可以让你穿锦衣,钱可以让你不用辛苦劳动、不用浪费美好时光来换取价值,钱可以让你颐指气使地领导人,钱可以让你去环球旅游……
钱真的是无所不能的吗?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是普通老百姓口中的警示名言,充分体现出钱的重要性及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钱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在现今社会“钱”就是财富的象征,也就是现今最热门的行业“金融”的代名词。
钱是金融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不得不先了解其真正的来源。“钱”仅仅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纸币和硬币吗?其实不仅仅如此,那么“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要说“钱”的来源,可要追溯到原始时期。在历史学的范畴内,原始时期属于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人是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来劳作、打猎以及获得食物的。石器时代分为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二者的区分在于使用的石器工具不同。旧石器时代从大约300万年前开始一直到大约两万年前,这个时代使用的石头工具仅仅是通过敲打弄出来的。相对于旧石器时代来说,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在两万年前到距今6000年前这段时间)的石头工具则是通过磨制弄出来的。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第一要素,而这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得到了证明,磨制出来的石头和敲打出来的石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速度加快,加之工艺逐渐精湛起来,生产变得更加快捷容易。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仅能维持温饱,而且有了剩余食物,也就是生产出来的减去自足以后的产品。这些剩余产品使人们产生了新的不仅限于自给自足的需求,因为有了产品的剩余,原始时期的人们开始追逐新的生活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从而产生了物品交换这样一个需求。
例如,原始人A家种了一地的地瓜,可是因为产量太好,留下自己家一年的食用量后依旧还有很多吃不完,但是又不舍得扔掉;原始人B家养了一头奶牛,这头奶牛今年居然生了两头牛犊,可是他家的粮食却只能养活一头;而原始人C很会做石斧,做的石斧既美观又实用,由于工艺熟练,做完一把之后竟然发现预计的时间还有很多,于是他又做了一把,可是实际上他只需要一把石斧。就这样,原始人A、B、C的家里都有着这样那样多余的东西,A家的地瓜不吃就要腐烂了,B家的牛犊就要饿死了,C家的石斧要被当作没用的石头扔掉了。这种情况让人看着觉得十分可惜,可是到底该怎么办呢?假如能做到既不浪费又能获取别的需要的东西岂不两全其美?原始人A、B、C都愁眉苦脸,这一天他们集中到一起来倾诉各自的苦恼。大家都觉得自己家的东西很好,丢掉了太浪费,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处理。就在这个时候,连老天都来帮忙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主意——“交换”,对此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于是,大家都各自赶回家,A给B一筐地瓜,B给C一头牛犊,C给A一个石斧,皆大欢喜。就这样,大家在那个时代开始了交换的生活,天天像赶集一样开心地寻找自己想要交换的东西。
在交换过程的初期,大家都为自己想出这样的方法而开心和自豪,可是在交换的过程中渐渐地又发现了很多问题,这让他们着实头疼了很久。
B很不高兴地说:“我家的奶牛个头大,产奶多,而且品种优良,预计明年又可以生两头小牛呢,可是换来换去却只得到A家的一筐地瓜,我太亏了。”而A也气呼呼地抱怨着:“我家的地瓜又大又甜,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种子来种植,第二年肯定能收获很多地瓜,可是换来换去,我却只得到了C家的一把破斧子,除了砍柴什么用也没有,而且全是石头的很重,用起来都不顺手。算来算去,我都没得到什么实惠。”
就这样,在大家的满腹牢骚中,交换这件新颖的事情变得停滞不前了。于是,大家又开始围坐在一起想办法,这次大家都积极发表意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最终人们发现,自己在交换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到底需要什么,只是希望尽快地把自己多余的东西交换出去,而且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公平衡量每件交换物品价值的东西,正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和目标物,交换变得越来越难以进行。原始人们都禀着公平和民主的准则来思考和决定到底该如何解决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了一起,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换媒介,这还是一个原始人细心观察的结果。原始部落的生活与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爱美这一点就是共同的,部落里面的美女都会戴着美丽的贝壳作为挂饰来装饰自己,希望自己更美丽优雅。
原始人通常生活在江河的边上以便更方便地食用水和鱼类,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既坚固又美丽的贝壳,但是由于贝壳的数量很少,所以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贝壳便是十分珍贵的物品了。贝壳外形美丽又寓意吉祥,是所有原始人都渴望得到的物品,这样这个媒介物既有了需求带来的价值又很方便计算价值,原始人的定价就按贝壳的个数来确定了。大家都为这样的好点子而雀跃,用贝壳来作为交换的媒介不但没有人排斥,而且大家皆渴望获得,于是寓意吉祥和幸福的贝壳变成了第一个物物交换的媒介物。
接下来,大家便开始商量如何定价,一筐地瓜=5个贝壳,一头牛犊=15个贝壳,一把石斧=20个贝壳,就这样,标准的价格得以确定下来。当然还有附款,假如谁认为自己家的东西比标准的东西更好的话,可以自己提高价钱,只要交换的人接受便可以了。就这样,原始人的民主大会终于落下帷幕,同时也产生了很重要的成果,自此贝壳便开始扮演自己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就这样,原始社会的“钱”就产生了,也就是金融业的始祖。
政治经济学中对于货币的定义是这样的:“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并且能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然而在中国,很多方面都充分地体现了货币的概念,例如赊账的“账”、恭喜发财的“财”。现今有很多文字是从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都是带有贝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贝壳是多么重要的物品,对现今社会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贝壳作为货币的代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人们开始启用贝壳作为交换媒介后,其在接下来的年代里都有着很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都作为特别珍贵的物品或货币的代名词来使用。在商朝,贝壳被国王作为最高封赏来奖励一些有卓越贡献的忠臣义士,让众多臣子都有了明确而又坚定的努力目标。在西周,贝壳也同样作为货币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经济落后且交通不十分通畅的少数民族地区,贝壳一直沿用到唐宋时期。
现代社会的金钱都有其明确的进制单位,比如元、角、分,而贝壳的单位却多了一份韵味。贝壳的计量单位是“朋”,但是由于资料不足以及研究所限,我们只能了解到此,对于一朋贝壳的价值有多少,数量又是多大,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贝壳真的相当贵重。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贝壳绝大部分源自美丽富饶的海南岛。要知道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从海南岛到原始时期人类起源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距离是非常远的,此外交通的落后以及交通工具的短缺也使得千里迢迢而来的贝壳变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那么,是否只有中国才会把贝壳当作钱用呢?其实并不尽然。据史料记载,贝壳被当作钱来使用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过先例,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应该算是国际化的一种货币的表现。非洲地区绝大部分黑人都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而且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仍旧使用着;美洲地区最原始的印第安人也曾经使用过贝壳货币;亚洲地区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一些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等)都使用过贝壳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易;在印度洋及太平洋一些偏远岛国,诸如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至今依然把贝壳当成非常重要的货币;而在大洋洲一些相对偏远的岛国,很多人到现在依然把贝壳作为非常重要的货币来使用。
上述关于贝壳作为货币的阐述只是原始社会把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一个相对比较典型的例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原始社会关于“钱”的使用方式和方法。但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并非只有贝壳这一种,原始人类还曾把盐巴、瓷碗、粮食、鱼叉、网钩、茶叶、陶罐、布帛甚至石矛、砍刀等作为货币媒介来交换自己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另外一些物品,从而使得剩余产品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除了上述一些经常被使用的“钱”以外,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多种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货币种类,其多样性及样式的稀奇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在我国元朝的时候,由于朝廷在货币印刷方面有一些要求,流通中的货币不能满足民间普通交易的使用需求,导致小面额的货币不足,所以民间改用酒牌、面帖、茶帖、竹牌等充当小面值货币。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人们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使用小木片作为媒介来进行产品交易。在德国,一战导致经济遭受毁灭性破坏,绝大多数乡镇都使用代用货币作为支付货币,其材质有很多种类,如铝箔、亚麻布、木材甚至扑克牌都是可以选择的代用货币,这样的货币流通手段一直到德国央行恢复元气才停止使用。
在太平洋附近的美拉尼西亚群岛上,土著居民经常使用狗牙作为货币;而在岛国瓦努阿图,岛民一直使用猪牙作为货币。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里,部落居民广泛使用手镯作为货币,所以手镯不仅仅是装饰品,还被人们当作很重要的交换媒介。在俄罗斯,松鼠毛皮曾经是一种最常见的货币,其五官以及牙齿等甚至被当作小钞使用。在马来西亚,很多居民都使用玻璃珠子作为高价货币。印度的某些氏族,甚至使用母牛的头盖骨作为货币进行交换。
虽然上述货币种类已经让人们眼花缭乱,可是最让人大开眼界的还要数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货币了,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头做货币近2000年,这种中央有一个孔的石头货币被称为“雷”,是由直径从1码到12码不等的石轮组成的,岛民就用石头货币来购买土地和置办婚礼。虽然这种货币的材质是石头,可是它并非真的没有价值,由于这种石头坚硬块大,而当地并没有这样的岩石,所以岛民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另外一个岛屿切割比较大块的岩石运回岛上,然后再切割成需要的尺寸进行使用的,因此这些巨石货币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体积之大,而在于为获取它们所付出的代价——岛民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其才被很多货币收藏家所看重。
综上可见,货币的种类很多,可是在商品经济时代货币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在政治经济学范畴内,马克思对于货币的定义是拥有价值的实物商品并且具有以下5种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首先,“价值尺度”是指将一个产品的价值量化、数字化、具体化。更直白点的解释就是西瓜1.3元每斤,而葡萄却是5.99元每斤,这每斤的货币量就是西瓜和葡萄的价值,虽然同为水果,可是葡萄却比西瓜每斤多出了4.69元。要知道水果都是用来吃的,可是口味、种类等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两者的价值相差了这么多,这就是货币对于产品的一个衡量尺度。
其次,关于“流通手段”,简单点说就是指使用货币交易的过程。从物物交换到钱物交换,就是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通过购买使得货币在交易的过程中进行流动。
再次,“支付手段”相对来说要难理解一点。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流行使用信用卡,因为刷卡消费很方便,而且还有一定的透支额度,所以人们都喜欢使用。小王也是其中之一,他非常喜欢网上购物,经常用信用卡消费,但是消费之后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把提前消费的钱都归还,而他每次网购之后向银行缴付还款货币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的功能。
然后,关于“储藏手段”这个功能,就是指货币被人们当作了一种储藏财富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把多余的不经常使用的钱存在银行里,有急事需要用钱就不必着急上火去求人,没有急事的时候还可以增值。这就好像农民收获粮食,牧民们的牛羊又生出新的牛羊,大家都会觉得自己有了一笔财富,而货币也同样如此,会让人感觉自己有一笔可观的财富。
最后,关于“世界货币”,也就是说,货币被世界的人们使用。由于国际上关于各国的货币有一个汇率作为交换的比率,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外的商品,国家间也可以用货币来进行国际收支。这就是货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流通而产生的一种特殊
功能。
在货币的上述5种功能中,很多人对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两种功能区分得不太清楚。在这里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区分,以便大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二者的不同。“流通手段”的意思是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通俗地说就是收货和付款这两个行为是同时进行的;而“支付手段”的意思是指“欠债还钱,延期支付”,简单点说就是,购买者可能先得到产品或者服务,然后才进行支付这个行为,也就是说收货和付款这两个行为不是同时发生的。
对于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一直有很多争议和疑问,按照书面的解释,货币必须是有一定价值的商品,然而现代社会人们一直都在使用纸币当作金钱,纸币虽然也是钱,可它仅仅是一张纸,又有什么价值呢?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和对于“钱”的定义,纸币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因为它仅仅具备了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这3种功能而已,却不具备“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两大功能。虽然如此,可是在现今社会纸币依旧被人们当作财富储藏的选择,曾经有新闻报道某地的村民为了存储纸币,将其放在炕洞里而被烧毁的事情。虽然纸币并不满足对于货币的定义范畴,可是人们依旧大量地使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