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赞为“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20世纪的陶渊明”。他一生追求充满童真、闲趣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至今仍有多篇作品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丰子恺淳朴善良的性格造就了他独特的经历与思想,生活是思想的根源,艺术是生活的表达,他的生活与艺术是无法分割的。本书通过叙述他的艺术人生,来透视人生与处世的哲学,为读者展示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丰子恺。
陈墨,编辑,专栏撰稿人,文风简雅清新,洋溢着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洞察人心但不苛责,穿越苦难而不声张。在他笔下,世事如米而此心如茶,淡到极处,却正是人生的真味。
NO.1 赤子之心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丰子恺谈情味人生
丰子恺的散文语言朴素、风格独特;他的漫画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他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自私,赞美儿童的纯真可爱,善于将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加以巧妙的点染,来阐述人生的理想。他的作品充满浓厚的人情味,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赤子之心,有情世界
1975年的秋天,丰子恺在上海与世长辞,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他是一个身兼画家、作家、翻译家等多个头衔,并且难以被“归类”的人。不过,丰子恺先生身上这些“家”的头衔,不过是外人加上去的光环。最难能可贵的,则是他那颗在世事变迁中恒久不变的赤子之心。斯人已逝,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仍值得深思。
没有虚伪与丑陋的童真世界
在丰子恺的散文、漫画作品中,有许多涉及儿童生活及儿童心理的描绘,他自称“儿童崇拜者”,用儿童般率真自然、淡然质朴的笔触勾勒着一个与成人社会全然对立的儿童世界。
大人们的一切事业与活动,大都是让人琢磨不透的;能庶几仿佛于儿童这珍贵的“赤子之心”的,只有宗教与艺术。故用宗教与艺术来保护,培养他们这赤子之心,当然最为适宜。从小被教以宗教的信仰,出世的思想,勿使其全心固着于地面,而眼光高远,志气博大,即为“大人”。否则,至少从小教以艺术的趣味。音乐、绘画、诗歌,能洗刷心的尘翳,使显出片刻的明净。即艺术能提人之神于太虚,使人得看清楚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正路,而不致沉沦,摸索于下面的暗中了。
作为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三位一体的童心,正是丰子恺毕生追寻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他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倾慕与热爱孩童世界中的率真童心。丰子恺曾这样说:“我向来憧憬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都已经失去本性,只有儿童天真浪漫,人格完整,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现在回忆当时的意识,这是从反面诅咒成人世界的恶劣。”评论家林非曾对这段话这样分析:“他歌颂儿童的起因、动机和效果,在这里说的再明白不过了。的确,他往往用儿童生活的健全来反衬成人社会的病态,反省自己内心的异化,企图以此来唤醒童心,矫正世风,促使社会儿童化。”
丰子恺一生中经历过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抗日战争,一次是文化大革命。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劫难,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劫难,即使每日耳闻目睹的都是惨状,每天经历的都是痛苦,他依然初心不改,描绘着美好的童真世界。
可见可叹的赤子之心
即使在那个提倡西化的时代,丰子恺依然是偏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欣赏陶渊明的诗文,更欣赏陶渊明的为人。
陶渊明和丰子恺都喜欢读书、饮酒、音乐,都欣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都向往《桃花源记》中所呈现出来的理想社会。丰子恺于1947年创作的《赤心国》,就完全展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赤心国》的故事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是《桃花源记》的现代版。正如《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赤心国》的主人公“军官”同样绝处逢生。他穿过漆黑漫长的山洞,忽然看见很细的一线光明从远处射进来,到了洞口,他向外一望,只见一片平原,平原外面还有汪洋大海。丰子恺在文中还特意指明“这里很像桃源洞”。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生活着大约500人,每个人胸前都有赤心,不过大小不太相同。王的赤心最大,其次是6个官,其余的都是民众,赤心越大就越敏感,500人中有一人没有衣服冷了,没有饭吃饿了,遇到危险了……王最先有同感,然后是6个官,最后是人民。能相互感知彼此需求的赤心国的国民们,一人冷而国民全部都冷,一人饿而国民全部饥饿,一人有危险而国民全部感到恐慌……因此大家会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帮助自己的同胞脱离困境,赤心国的人民也因此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