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收录文稿约90篇,均为作者王振良为师友著述所写的序言或跋语。全书分为故籍翻新、耆老鸿踪、师友随谈、析津旧迹、闲言碎语五个部分。有著名学者张元卿所写的序言。全书文章大多短小,但却融入了作者对天津文化的多方面深入思考,内容涉及到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实践经验等方方面面,对进一步开展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综汇群芳开盛业
张元卿
世人谈论天津,恒以“文化沙漠”视之,有人对此颇感不平,这就是我的朋友王振良。他首先觉得“文化沙漠”话虽偏颇,“我津学人,固亦难辞其咎”,进而呼吁天津学人应行动起来,重新对天津历史文化进行梳理与评估。可十年前,振良在天津还听不到什么回声。于是,他决定自己先行动起来,终于在2008年创办内部交流的民间学术资料《天津记忆》,与友人自掏腰包印行,终于使这个俗称“小白本”的所谓民刊,成了天津文史研究者必读的抢手货,至今已出版一百余期,默默地改变了天津的学术生态。而在不经意之间,围绕“小白本”以及后来的《问津》,又形成了一支以研究天津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民间学术队伍。这本《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收录了振良编辑《天津记忆》时所写的各类编后记(也有极少数是序言),这些“碎片”不仅是他与来自学院和民间的作者进行学术对话,进而参与其学术研究的工作记录,也是民间学人逐步走到一起成为“学派”的历史记录。
振良办《天津记忆》的宗旨,就是要重新对天津历史文化进行梳理与评估,但天津历史文化涉及面很大,如何去梳理,怎么去评估呢?从《天津记忆》所呈现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特色看,我觉得振良的总体思路大致是这样的:一、研究天津文史必须整合学院研究者和民间学人,这样才能使天津的学术力量形成合力,而他尤其看重民间学人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潜力;二、具体研究要聚焦特定的历史时段,在历史发展脉络上统合资料,体现历史的纵深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三、评估历史文化,必须要从完善和挖掘史料入手,史料不足,必须继续累积史料,不能随便下结论;四、文献研究要尽量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每期《天津记忆》都尽量做成一个专题。他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希望通过切实的调研成果来拓展城市史研究的领域,也关注挖掘民间史料的学人,及时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保存濒临消失的文化血脉。这样,《天津记忆》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及时催生和推出了一批民间学术成果。
王振良,笔名杜鱼,网名饱蠹鱼。祖籍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先后就读怀德镇第二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和南开大学,现为今晚报社高级编辑。著有《稗谈书影录》《荏苒芳华:洋楼背后的故事》等,编有《天津记忆》《问津》等内部资料。大型天津历史文化丛书“问津文库”主编。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天津大学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序言:综汇群芳开盛业/张元卿
编例
故籍翻新
一生悲苦话王樾*
——《双清书屋吟草》整理说明
八里台的当年风雅*
——《城南诗社集》整理前言
文情雅趣展重阳*
——《城南诗社集》编后记
“奇赏共欣”钟韵长*
——《蟑香馆诗钟》整理前言
啮余残纸剩蟫香*
——《蟫香馆别记》整理前言
说“良心话”的人*
——《(中华画报)白羽佚文》前言
李琴湘之骈词偶语*
——《择庐楹联录》整理说明
“两个家族”的纸上印记*
——《延古堂李氏族谱》编后记
珍视民间史料的发掘
——《一九四九年一月之天津——解读徐天瑞日记》编后记
嗣响流芳在津门*
——《七二钟声》编后记
“不以诗鸣”的郭霭春*
——《残吟剩草笺补》编后记
打开历史真实大门的管钥
——《鸦片战争与天津史料编年》编后记
耆老鸿踪
纷纭众口话严公*
——“严范孙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号”编后记
说不尽的王氏家族
——《王仁安与王君直》前言
作为文艺家的李金藻*
——《金声琴韵录》编后记
文字的生命力*
——《刘云若逝世甲子纪念集》编后闲弹
……
师友随谈
析津旧迹
闲言碎语
附录
《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
说“良心话”的人
——《<中华画报>白羽佚文》前言
2008年岁末,元卿兄转赠著名作家、学者白羽之哲嗣官以仁先生编辑的《话柄》一套三册。因与元卿计议,在天津搞个白羽学术讨论会,同时编一本《天津记忆》的白羽专号。今年初向侯福志先生约稿时,他说据有关记载《中华画报》里有大量白羽佚文。归家后,即将所藏《中华画报》影印本(收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画报汇编·天津卷》)找出,积数日之功翻阅一过,得白羽文字长短百有余篇,复印后委元卿兄交官萍女士,再转寄给宫以仁先生。
《中华画报》由天津中华画报社编辑出版,其社址在原法租界三十三号路(今河南路之锦州道至赤峰道段)仁和里十号。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三月十三日创刊,最初为周刊,旋改周二刊,复改周三刊,每周一、三、五出版,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三十一日终刊,凡出版三卷三百期。20世纪40年代,上海和香港分别出版过同名的《中华画报》月刊,与天津《中华画报》似无关系。
天津《中华画报》的编辑,前期主要由王受生(笔名谏果)主持,后期主要由白羽主持。白羽到《中华画报》工作约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初,直至画报停刊,前后近八个月的时间。主持《中华画报》期间,白羽发表了各类长短文字百数十篇,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封面版“良心话”专栏文章84篇,第二部分是专栏外的其他文章52篇(《茗盏余话》和《张恨水与张资平》均分两次刊登,各算一篇),第三部分是各类新闻短讯53条。
“良心话”是《中华画报》封面版时评专栏,除偶由他人代笔外,白羽每天亲自撰文。自第三卷第二八七期起,“良心话”栏头被取消,改为“天平”图画,三期后又改为“钟表”图画,一期后再改为“长城”和“钟表柱”,并配“时针”二字,此后又维持了十期,画报即告终刊。“良心话”专栏后来虽一改再改,但白羽的文字风格和内容却无变化,因此仍可看作是“良心话”的延续。即如最后栏头配的“时针”,自左至右可读作“针时”,很可能暗含着“针砭时弊”的意思。
白羽“良心话”专栏外的文章,又可略分为三类:一是时评,其精神与风格与“良心话”文字毫无二致,只是未纳入该专栏;二是电影、戏剧等文艺评论,多数是独立文章,少数以“案语”或“识语”形式出现,附缀于他人文字之后;三是作为编辑,为画报撰写的启事、说明等实用文字。
白羽写的新闻短讯,一般称“侧面新闻”,偶尔也因类萃聚命以他名,如“火树银花”“断烂朝报”“银屑”等。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些“新闻”恐多得自耳剽,并非实地的新闻采访,因此往往只言片语,其真实性很难说,这可能也是其称“侧面”新闻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