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本天文学》从以下7个方面介绍了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发展举措与建议: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与建议、优先发展领域与重要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保障措施。书中不仅对国内外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更对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提出了一些重要、有意义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本天文学》可供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时间频率、相对论基本天文学、历书天文学、行星内部结构与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深空探测与导航、人造天体动力学与空间环境监测、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旨在系统分析有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炼关键学科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为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2012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会讨论通过并经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启动。2012年6月8日,项目成立了由11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组及由11名在第一线从事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和教育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工作组。
2009年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决定合作开展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天文学科战略研究组及秘书组,在2010年完成了《2011~2020年中国天文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本书拟在此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针对国际上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蓬勃发展的相应的观测设备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对我国近年来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在设备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讨论,提出我国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发展举措与建议。
结合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专题组和工作组共同商定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撰写提纲。共包括以下7个方面内容: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与建议、优先发展领域与重要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保障措施。
本书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在基本天文学领域投入的经费大幅度增加,基本天文学研究和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人才培养、仪器设备研制、观测和理论研究到应用服务的较完整体系,具有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研究群体,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我国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相当显示度的成果,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前茅,在国际上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基本天文设备、研究和教育的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对国内外基本天文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建议未来10年我国基本天文学领域的发展目标是:突出重点,建成和运行若干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与基本天文学有关的大型地面和空间天文观测设备;加强投入,筹建基本天文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挖掘国内已建设备的潜力,利用国际开放的设备和数据开展基本天文学研究;在重点大学中大力发展基本天文学的教育和研究,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加强理论研究,提出创新思想、观点和理论,力争突破,使我国基本天文学在设备和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上有一个飞跃,做出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工作,并在满足我国战略需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上述发展目标,本书提出了我国天文学在未来10年内的6个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
本书强调指出,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中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年轻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将”才和“帅”才。要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和高校联合,加强基本天文学教育,扶持研究队伍,并继续增加基本天文学教育和研究经费的投入。
查看全部↓
目录
总序i
前言vii
摘要xi
Abstract xxix
第一章天体测量学1
第一节战略地位1
一、微角秒和多波段天球参考架及其参考系的联结2
二、高精度天体测量及其应用研究2
三、银河系结构和宇宙距离尺度测量3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5
一、微角秒和多波段天球参考架5
二、天球和地球参考系的联结6
三、高精度天体测量及其应用研究8
四、太阳系天体测量(CCD观测)8
五、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演化9
六、银河系距离尺度测量10
第三节发展现状11
一、微角秒和多波段天球参考架发展现状12
二、天球和地球参考系的联结发展现状16
三、高精度天体测量及其应用研究发展现状17
四、太阳系天体测量发展现状18
五、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演化发展现状20
六、银河系距离尺度测量发展现状21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26
一、天体测量学科总体发展目标26
二、天文参考系研究发展目标27
三、太阳系天体测量研究发展目标29
四、银河系结构与距离尺度研究发展目标30
五、建设红外望远镜的建议31
六、月球极地天体测量望远镜建设建议33
第五节天体测量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34
一、天体测量学科优先发展领域34
二、天体测量学科重要发展方向35
第六节国际合作36
第七节保障措施38
参考文献38
第二章天体力学40
第一节天体力学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40
一、非线性天体力学41
二、柯依伯带天体动力学42
三、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探测与行星系统动力学47
第二节近年来天体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56
一、非线性天体力学57
二、柯依伯带天体的探测与研究57
三、系外行星探测与行星系统动力学58
第三节未来5~10年天体力学领域的发展布局、优先领域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60
一、天体力学优先发展领域60
二、未来5~10年建议项目63
第四节未来5~10年天体力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分析和优先领域65
第五节未来5~10年天体力学领域发展的保障措施67
参考文献67
第三章时间频率72
第一节战略地位72
一、时间频率的定义73
二、时间频率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73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75
一、时间频率发展的总体趋势75
二、时间频率测量的发展历程76
三、时间频率传递的发展规律79
第三节发展现状80
一、时间频率领域发展的总体情况80
二、时间频率测量的发展现状81
三、时间频率传递的发展现状87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90
一、时间频率领域发展的总体目标90
二、时间频率自主测量能力的增强91
三、时间参考架精度的提高92
四、时间频率传递手段的完善94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96
一、发展总体目标96
二、发展总体思路97
三、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97
第六节国际合作98
一、国际合作的现状98
二、国际合作的发展98
第七节保障措施99
参考文献100
第四章相对论基本天文学103
第一节战略地位103
一、相对论基本天文学的主要内容103
二、相对论基本天文学的重要性104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04
一、高精度天体测量是相对论基本天文学发展的动力104
二、相对论基本天文学和其他学科将交叉发展105
三、相对论基本天文学的热点课题106
第三节发展现状107
一、国际研究现状107
二、国内研究现状112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今后10年我国相对论基本天文学的发展方向114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116
第六节国际合作117
一、国际合作的现况117
二、需求和建议118
第七节保障措施119
参考文献119
第五章历书天文学122
第一节战略地位122
一、历书天文学的学科内涵122
二、历书天文学研究的科学意义123
三、天文历书服务的应用价值124
第二节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125
一、历书天文学的简要发展历程125
二、历书天文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态势127
三、天文历书服务的发展规律和态势129
第三节发展现状130
一、历书天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130
二、天文历书服务的发展现状132
三、我国历书天文学发展现状分析133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134
一、我国历书天文学发展的总体目标134
二、关于发展我国历书天文学研究的建议135
三、关于提高我国天文历书服务水平的建议135
第五节优先发展方向136
一、历书天文学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136
二、天文历书服务的重点工作139
第六节国际合作142
一、国际合作的现状142
二、国际合作的发展142
第七节保障措施143
参考文献143
第六章行星内部结构与动力学146
第一节战略地位146
一、天体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类型146
二、天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典型代表147
三、推动天文空间测量技术进步主要动力之一147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48
一、行星形成与演化动力学150
二、行星磁场产生与维持151
三、行星引力场时变性152
四、天体碰撞危险性评估152
五、行星上的水153
六、行星磁层时空结构153
第三节发展现状154
一、行星内部结构与重力场156
二、行星内部动力学157
三、行星磁层物理158
四、火星表面流体与大气逃逸159
五、小行星表面物理160
六、行星陨石化学161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165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167
第六节国际合作167
第七节保障措施169
参考文献170
第七章天文地球动力学173
第一节战略地位173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179
一、地球参考架180
二、地球自转变化及预报182
三、地球重力场182
四、VLBI技术及其应用184
五、SLR技术及其应用184
六、GNSS技术及其应用185
七、InSAR技术及其应用186
八、卫星测高技术及其应用187
九、环形激光陀螺仪(RLG)188
十、自然灾害的天文学方法研究189
第三节发展现状190
一、地球参考系191
二、地球自转变化及预报192
三、卫星重力测量及其应用193
四、VLBI技术及其应用194
五、SLR技术及其应用195
六、GNSS技术及其应用196
七、卫星测高技术及其应用197
八、InSAR技术及其应用197
九、自然灾害预测的天文学方法的研究198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199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202
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202
二、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03
第六节国际合作204
一、国际合作的现况204
二、国际合作的建议205
第七节保障措施206
参考文献207
第八章深空探测与导航208
第一节战略地位208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09
一、深空探测与导航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209
二、深空探测与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210
第三节发展现状221
一、深空探测发展现状221
二、导航技术发展现状222
三、基本天文学在深空探测与导航上的应用发展现状224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227
一、发展目标227
二、发展建议228
第五节优先发展研究方向233
一、深空探测科学任务规划、轨道设计与测定轨233
二、航空、航海以及空间飞行器导航234
三、深空探测资料的分析处理和应用研究235
第六节国际合作235
一、国际合作的现状235
二、国际合作的发展236
第七节保障措施236
参考文献237
第九章人造天体动力学与空间环境监测239
第一节战略地位239
一、人造天体动力学239
二、空间碎片监测240
三、近地小行星的监测240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241
一、人造天体动力学的发展241
二、空间碎片监测的发展242
三、近地小行星监测的发展243
第三节发展现状245
一、人造天体动力学245
二、空间碎片监测246
三、近地小行星的监测247
四、人才队伍248
五、发展现状总结249
第四节发展目标与建议249
一、总体发展目标249
二、促进人造天体动力学的发展250
三、提高空间碎片监测能力250
四、开展近地小行星巡天观测250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251
一、人造天体动力学的重要研究方向251
二、空间碎片监测的重要研究方向252
三、近地小行星监测的重要研究方向253
第六节国际合作255
第七节保障措施255
参考文献255
关键词索引25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本天文学》:
四、银河系结构与距离尺度研究发展目标作为一门观测驱动、发现导向的实测科学,天文学研究依赖于大规模天体样本的获取和证认。要全面揭示银河系的三维空间结构、运动状态及其随时间的演化,揭示影响和制约银河系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需要对散布在全天4π立体角的数以亿计的恒星进行观测,获取其空间位置、运动速度以及基本恒星参数等数据。高精度的成像观测可以提供天体在天球面上的二维坐标、星等(亮度)等信息,获取高精度的天体距离(三角视差)和在天球面上的切向速度(自行)则需要多历元高精度成像观测。
银盘是银河系恒星分布的主体,它包含了银河系90%的重子物质及绝大部分角动量,是恒星形成及星系动力学演化的主要场所,呈现众多复杂、起源不甚清楚的结构。研究银盘内这些不同结构的起源及动力学演化,对理解银河系整体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银河系厚盘的存在已为天文学家所普遍接受,许多河外星系也发现存在厚盘。然而薄盘与厚盘是否是两个独立结构成分、其形成机制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近年来,Bovy等通过分析SDSS/SEGUE光谱巡天给出的28000颗不同标高的G矮星的分布,甚至提出银河系不存在厚盘,在该领域,目前亟待针对银盘天区覆盖连续、统计上完备的大规模天体测量巡天,以提供决定性的观测证据。
由于银河系的银盘区域恒星数密度极高,并且存在大量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星际消光非常严重,可见光观测难以全面了解银河系盘的真实结构和物理状态,而红外辐射几乎不受星际消光的影响,因此,红外巡天观测在研究银河系盘特别是银心方向的盘和核球的结构方面具有光学观测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成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银河系结构的重要手段。
另外,充分发挥地面红外大视场巡天观测计划(ground infrared large area survey-GIRLS),可以与Gaia项目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
天体距离尺度测定或估计对整个天文学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在此方向上的任何研究进展对相关学科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天体测量方法所获得的三角视差测定对宇宙距离尺度的建立至关重要,现代天体测量已在射电波段取得了亚微角秒量级的精度水平,而即将发射的Gaia空间天体测量卫星预计将获得大量恒星的三角视差高精度测量。在发展目标上,除了持续开展VLBA、VLBI银河系脉泽源的三角视差测量之外,应积极开展与Gaia空间天体测量团队在银河系距离尺度方面的合作研究,包括对双星及多星系统的视差研究等。另外,视差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于不同方法和手段所获得的视差测定需要通过尽可能独立的观测技术来检验其系统精度。我国在此方向具备一定的研究优势,建议特别关注和组织开展对未来Gaia视差的系统分析,尤其可以考虑采用射电手段对Gaia视差系统进行独立的观测和检验。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