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从社会结构分化、组织演进等视角,对中国基层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及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在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迁,基层民众的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应,基层的政治上层建筑与治理机制也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中国基层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探索形成正式组织、民间组织与市场组织多元共治的基本格局。
朱新山,1969年生,山东青州人,教授,法学博士。1994年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研究生,于1997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于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政治理论、中国政治及海权战略的研究。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哲社课题1项、上海市哲社课题2项,中央财政专项及其他课题近10项。
前言
第一编 基层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
第一章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第二章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体系结构分化与社会文化世俗化门
第三章 中国乡村社区的结构形态与组织创新
第二编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第四章 中国乡村生产组织演进的困境与对策
第五章 村民自治发展的制度困境
第六章 基层党组织的“正转”、“反转”、“空转”与“停转”
第七章 基层党组织增强代表性的逻辑与机制
第八章 “翻译者”模式与村治实践
第九章 如何看待农民的自我代表与自我组织能力门
第十章 中国乡村社会组织重构研究门
第十一章 及时启动县政改革:为何与如何
第三编 基层组织与治理个案门
第十二章 康村社会结构分化门
第十三章 康村组织变迁门
第十四章 婚嫁格局变动与乡村发展门
第十五章 “支部建在楼上”:静安寺街道楼宇党建研究门
第四编 中国政治问题与政治理论
第十六章 中国政治的“百年问题”及其破解
第十七章 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逻辑门
第十八章 “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历史障碍和实践途径门
第十九章 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稳定
第二十章 人性在私有制产生和消灭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十一章 国家意识、法治意识与公仆意识
第二十二章 从革命理论到执政理论
查看全部↓
《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
二、乡村绅士的分化与蜕变
传统中国的国家、绅士和小农三层结构形成两个相互分离的系统:一是由皇帝、职业官僚组成的政治系统;二是由绅士和小农构成的社会系统。两个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分化是相当清楚的,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互不干涉。社会系统是整个帝国体制的基础,绅士在三层社会结构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农民起义打击的是帝国的官僚机构,而很少将矛头对准绅士阶层。皇冠虽然可以落地,但绅士与小农的结构关系依然可以保存下来,帝国体制可以周期性地得以恢复与重建。绅士是传统乡村社会的定型力量和组织因素,绅士力量的稳定、兴衰与向背,直接影响着帝制的稳定与传统社会的走向。
“身份建构包括主观和客观的两重性,既需要群体自身对其身份的主观认同,同时也需要客观外在于群体之外的社会性建构”,而有时后者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19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在新学堂取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中,作为传统社会基础的绅士阶层发生了剧烈的分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的根基。传统乡村绅士的分化表现在:除了部分继续钻营仕途外,其他则向工、商、军、学甚至下层社会分流。科举制度的废除,原有上升渠道的制度性解体,逼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当时尚长期乡居的山西举人刘大鹏说:“当此之时,四民失业者多,士为四民之首,现在穷困者十之七八,故凡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古今来读书为人生第一要务,乃视为畏途,人情风俗,不知迁流伊于胡底耳。”经历了社会的变局,和清政府重商政策的驱诱,绅士从商一时成为风尚。时局变动客观上也推动了乡绅从军。一边是社会动荡,军队地位提升、物质条件优厚,一边是正途壅塞、中式无望。当时,贫民子弟当兵为糊口活命,士绅富家子弟则以选择军官为利禄捷径。随着新学影响力的增强,绅士也在不断向新学界靠拢。他们通过新学教育,蜕变分流到近代性质的不同职业群体。绅士阶层的分流,未能对传统体制起到培根固本的作用,相反,他们日益成长为各种离异的力量。绅士从商和商人社会地位的跃升从整个社会基础上瓦解了传统社会“士首商末”的等级身份结构。实质是以近代文明内核的“平等”精神所指引,将中国社会改组引入社会平等取代社会等级的历史轨道,最终使包括清朝贵族在内的特权阶层丧失合法性基础。乡绅从军也不是一曲福音,新军吸引了不少乡绅,但新军思想开明,倾向革命。辛亥革命“事实上是由新军发动的,而且大部分新军站在革命者一边”。绅士在新式学堂中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近代思想文化的熏陶,所接受的民主、平权观念更是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