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南怀瑾先生言:中国文化和精深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本书本书甄选儒家代表话题,根据南怀瑾著述中有关儒家思想的精彩论述,结合生活与工作,介绍南怀瑾儒家思想的精髓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冲突》等。
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处世哲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难得糊涂,不如归去003
千古难明,唯有自知006
凡夫重利,圣人重义009
滔滔浊世,特立独行012
所谓大勇,能定天下015
先安身,后立命018
圣人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021
月盈则亏,把握分寸024
藏器于身,待机而动027
送往迎来,柔远人也030
立身处世,气节为正033
第二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入世修行,从容中道不易为039
天命、率性、修道,天人合一之境界04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046
致中和,人生的大智慧049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053
依道而行,和而不流057
君子自察内省,慎其独也060
道不远人,人人皆可为道063
曲高则和寡,水清则无鱼066
“过”与“不及”,都是一种病069
第三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管理智慧:
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善用策略,规之以正075
柔能克刚,学学高明的“太极拳”078
刚柔相济,恩威并用081
仁义者,自完之道,进取之术084
兼收容量,方见仁心08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090
不迁怒,不贰过093
治国难,齐家更难097
权智,为政的下下等境界100
大小之间,能屈能伸104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107
纵横之道,两大之间难为小110
第四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说话艺术: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115
弗知而言为不知,知而不言为不忠118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121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24
仁者,其言也仞128
隐居,则可放言131
君子讷于言,敏于行134
第五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学问之理:
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知其深
做学问,吾日三省吾身139
享受寂寞,为学问而学问142
追本溯源,探索历史与文化的关系145
自幼诵读,明心明目149
学问,乃功名之外的深意153
启蒙教育,先做人,后教学157
教育变革,循序渐进中的良性循环161
尊师重道,人类文明的共性164
温故知新,更上一层楼167
美国文化,西方吹来的迷惘170
望子成龙,家庭教育要反思172
第六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修身哲学: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可逝而不可陷,此乃君子风骨177
唯淡泊以明志180
欲壑难填,人到无求品自高183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88
“道”为体,“德”为用191
身心兼修,人身是一个小天地194
知、仁、勇,天下之达德197
诚者,择善而固执之200
忠与信,人生的两大修为204
小不忍则乱大谋207
量力而为之,谦虚好学之210
子与人歌而善214
第七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生活智慧:
人生不过一念之间
享受生活,但不要玩物丧志221
梦似人生,人生似梦225
所谓宁静,无须用心去求228
无祸无门,惟人自召232
人生的价值,在于参赞不足235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238
苦中作乐,箪食瓢饮在陋巷241
每一刹那,皆是新的人生244
生活真谛,在于一呼一吸之间247
仁者也,不忧不惧251
第八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生命义理:
宇宙之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所谓时间:吉光片羽,稍纵即逝257
成功失败两相依260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263
一念之间,人生成败的关键266
朝生暮死,死生如在旦暮间268
贪欲,生死轮回的根本271
生命的辩证法:光明来自黑暗273
智慧的高境界:精义入神,以致用也276
第一章南怀瑾谈儒学中的处世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哲学zui重视处世哲学,而建立一个现世的理想社会是儒家zui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一个完美的伦理社会,孔、孟、荀等人都不断提出各种有关处世伦理的观点,这也正是儒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关注的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对儒学中的处世哲学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述,阐发人文掌故,妙趣横生,同时从儒家思想中提炼出许多人生道理,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难得糊涂,不如归去
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南怀瑾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讲了清代才子郑板桥关于“难得糊涂”的故事。郑板桥是江苏人,出身贫寒,考取功名之前全靠卖画、教书为生。当时教书先板桥的收入很低,所以古人才会讲“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后来郑生考取功名,成了山东潍坊的县令。他时常教育家中后生,不要一心想着读书考功名,只要规规矩矩地学个一技之长,长大了有口饭吃,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郑板桥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南怀瑾对郑板桥提出的“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极为推崇。何谓“难得糊涂”,就像南怀瑾说的,“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招,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有时候,学会掩饰自己的锋芒,以一颗清醒的愚心来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学会恕道,原谅某些冒犯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这说的是,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说:“那大概是宽恕吧!”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面对他人的冒犯,我们无需斤斤计较,不如糊涂一点,往后退一步就会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了宰相的位置,把持蜀国朝政。当时有一个名叫杨戏的人深得蒋琬器重,但是杨戏生性孤傲、讷于言辞,每次蒋琬与他说话都是在自说自话,杨戏一般都低头不语。于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见缝插针,在蒋琬面前嘀咕道:“杨戏这个人太不尊敬您了,真不像话!”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辞,蒋琬都坦然一笑,说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并非君子所为。杨戏这人生性坦直,反倒让我少了许多对他的戒心。”面对性格孤僻的杨戏,蒋琬没有从阴暗面去揣测他,也没有和他斤斤计较,而是采取了一种“装糊涂、不计较”的宽容态度来与之相处。
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学会宽容别人,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别人‘势不两立’”。那些能在生活中以一颗愚心面对纷纷扰扰的人,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而锱铢必较的人总会为了一些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稍不如意就会拍案而起,对他人恶语相向,自己的人生也会陷入斤斤计较的泥潭之中。
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欢你
人活一世,总避不开他人的目光和言论。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不仅是指人的同情心,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一种私心的偏爱。正是如此,人有私好自然也会有私恶,所谓好恶之心亦是人皆有之。
南怀瑾先生说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喜欢的、厌恶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所以,人活一世,对外要糊涂,对内要清醒,也就是说面对他人的指指点点要糊涂一点,不要过于介怀,zui重要的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
有一位年轻的画家将自己非常得意的一幅画作拿去展览厅展览。为了从他人那里听取意见、汲取灵感,画家特意在自己的画作旁边放了一支笔,希望人们可以给他提意见。晚上画家兴冲冲地去展厅取画,却发现整幅画作上被涂满了各种记号,画上的一笔一画都遭到人们的指责。他非常沮丧,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适合拿画笔。他的一位朋友听说了他的遭遇,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画家按朋友说的,临摹了一幅同样的画作拿去展厅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观赏者在画上标注出他们喜欢和欣赏的地方。结果当天晚上他再次去取回那幅画时,发现和上次一样,那幅画也被涂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记号。那些曾经遭到苛责的地方,如今成为另一些人眼中美的体现。
画家跟他的朋友感慨道:“现在我终于明白,人不要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因为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眼中看起来是瑕疵的东西,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反而是美好的。”
一些人眼中的缺点到了另一些人眼中可能会成为优点,因为每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都有所差别。主观的看法,见仁见智,难免偏颇;客观的评价,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实施却很难。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外界对此的评价都会有好有坏。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糊涂一点,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不要让那些过眼云烟般的评论扰乱了我们的心。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