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伴随着我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大遗址所在地居民生存、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让遗址区的百姓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渡到躺在遗产上享福,达到多赢的局面;实现大遗址保护从突击式、抢救性、应急式向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转型中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从构建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长效机制的视角,对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文化提升与特色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适宜于从事文物保护、城市经济与城市规划研究的科研人员,相关规划设计管理部门,以及对遗址保护、城市经济、文化产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城市与资源、旅游与环境、文物与遗址保护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阅。
本书适用于相关研究人员
裴成荣,女,1965年生,河南省义马市人,工学博士,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陕西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周延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历任陕西省政协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西安市政府参事,民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支部主任委员,陕西省“三五人才”、“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发表论文及调研报告15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陕西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16部。承担围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地市级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1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释义及范围界定
一 相关概念释义
二 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內容及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述评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协调发展理论
二 和谐共生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 生态宜居理论
第二节 国內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遗址区域保护的宏观研究
二 关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三 关于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四 关于遗址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五 关于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第三节 遗址保护的实践历程
一 国外典型地区的保护实践
二 国内典型地区的保护实践
第四节 遗址保护理念与实践的演进历程
一 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下半叶
二 19世纪下半叶至1945年
三 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四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五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六 大遗址保护的新趋势
第五节 历史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
一 雅典宪章
二 威尼斯宪章
三 内罗毕建议
四 马丘比丘宪章
五 巴拉宪章
六 佛罗伦萨宪章
七 华盛顿宪章
八 奈良宣言
九 西安宣言
十 荆州宣言
第三章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第一节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现实矛盾
一 遗址区凋敝的城中村与都市空间高速扩张之间的矛盾
二 遗址区历史特色消退与都市特色空间构建之间的矛盾
三 遗址区无序的环境空间与都市和谐
……
第四章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文化繁荣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第五章 大遗址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
第六章 遗址区保护与城乡统筹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第七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都市圈发展中的遗址保护实践
第八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都市圈遗址保护与文化繁荣
第九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城乡统筹发展案例研究
第十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附件1 曲江遗址区调查问卷
附件2 汉长安城遗址区调查问卷
后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新要求。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化资源丰富,大遗址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遗址文化资源,反映了现代中国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底性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精髓,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化资源日益成为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核心。遗址文化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正在成为后现代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重视和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挖掘和弘扬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提升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之举,更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让遗址区的百姓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渡到躺在遗产上享福,达到多赢的局面。实现大遗址保护从突击式、抢救性、应急式,向形成长效机制转变,是政府部门和考古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目前我国的遗址保护已经从对遗址本体的保护转变到对大遗址及大遗址片区的保护,保护区域不断扩大,保护内容也从文物本身转到对区域环境,乃至区域居民的整体保护发展。大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四是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等;五是遗址文化区模式,将遗址密集区通过设立国家级文化新区方式进行保护,如曲江新区。局部保护与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展示区;二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但无论是整体保护方式还是局部保护方式,从总体上对城市空间的绿化及生态城市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各地针对区域大遗址的不同现状,在大遗址保护实践中还总结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四个结合”的理念。但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建设与大遗址所在地居民生存、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体制、机制的缺失和司法、执法的困难,更由于错综复杂的多重利益关系,使大遗址保护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转型中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遗址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层次较多,本书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内容的研究。根据目前遗址保护的主要模式与问题,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1)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发展和谐共生机制研究;(2)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和谐共生机制研究;(3)遗址保护与民生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研究;(4)遗址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共生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级大遗址密集片区——西安都市圈遗址保护为典型案例,结合西安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实践,对西安都市圈内如何构建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