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7年以来,与胡适相关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是以英语世界的胡适为主题的研究专著还付之阙如。
《21世纪北美中国文学研究著译丛书:英语世界的胡适》广泛收集了英语世界关于胡适的研究成果,在细读代表性著作的基础上,梳理了英语世界胡适研究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胡适在英语世界的生平活动、胡适英文著述的写作和发表以及中文著作的翻译和介绍;英语世界针对胡适的生平活动、文学创作、思想观点以及学术成就等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英语世界胡适研究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理念及其学术流变,与国内的胡适研究相比较所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差异性与异质性;胡适在英语世界中的知名度、影响及形象。
郑澈的专著《英语世界的胡适》就要出版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12009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共招收了两名博士生,一个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的郑澈,一个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的石嵩。两个人都有英语专业的学术背景,一个漂亮温柔,一个英俊潇洒,因此,比较所的博士生们戏称他俩为曹门“金童玉女”博士。学习中的郑澈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生活中的她性格温柔、待人真诚,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在博士生培养中,我要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博士生直接阅读中外典籍原著。中国古代典籍研习采用的教材是中华书局版阮元校注的繁体字版本《十三经》,训练他们的古文功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深厚的古文基础。这对于英语专业出身的郑澈来说,可是难度非常大的。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并没有畏难情绪,而是课前认真查阅各种资料,从认读、释义等基础方面进行准备,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地参与课堂讨论,在考试中取得了全班最高分的好成绩。在讲西方文论时,我采用了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是伊格尔顿的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文学理论导论》)。因为我强调必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一些硕士专业是中文背景的博士生,就陡然觉得难度增加,在理解和分析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而郑澈则发挥出她英语语言文学学术背景的优势。
除了常规的教学之外,我还主张博士研究生多参与科研项目,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课题选择的敏感性,训练他们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的能力,为独立进行科研做准备。郑澈参加了我和北师大的王向远教授主编的《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08》的相关研究工作。
在中国学术界,胡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现代历史人物之一,自1917年以来,与胡适相关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是以英语世界胡适研究为主题的研究专著却还付之阙如。郑澈的《英语世界的胡适》关注了胡适在英语世界的中、英文著述的译介情况,以及针对胡适的文学创作、思想观点以及学术成就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该书重点考察了以英语专著、学术文章以及学位论文等形式对胡适进行的研究与国内相比所具有的异质性,及其与海外中国学发展之间的互动,探究了这一异质性产生的原因。
该书广泛收集和整理了英语世界的胡适研究成果,仔细阅读、推敲并翻译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细致总结和概括出英语世界胡适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在细读各个时期代表性著作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特点、方法和得失,并且将研究成果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分析每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基本文献齐备之后,对英语世界胡适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各个时期的起止进行了厘定。
该书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该书的结构分为三部分:“英语世界中的胡适”“英语世界对胡适的言说”以及“英语世界中胡适的知名度、形象及影响”。因为作者认为“英语世界的胡适研究”不同于其他主要关注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译介和传播的研究。研究英语世界的胡适时,在静态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还要加上胡适在英语世界的生平活动及言论著述。这种全方位的研究才能立体地呈现出胡适在英语世界的形象、胡适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胡适的思想观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改变以往研究只从纸质文本一维角度出发在研究中造成的局限。
其次,该书首次关注了胡适中、英文著作的差异之处。很多华裔学者都指出实际上胡适的英文著作与中文著作是存在差异的。周质平认为,“如果细细比较两种文字,也常能发现语气或态度上微妙的不同”。一般说来,胡适在英文著作里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没有他在中文著作里那么严厉,少了一点批判,多了一点同情和回护。尤其是在他说到“民主”与“科学”时,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胡适在中文论战文章中“绝不承认中国的民主传统、思想自由和为政治开明而作的斗争”。但是在胡适的几篇重要英文论文里,他认为中国自古就不缺科学方法、民主精神。在中文著作里,他也偶发类似的议论,但远不及他在英文著作里分析的深入和持论的坚定。
郑澈,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现任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钱锺书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误解与原因》,在《中文丈论与文化》上发表了《英语世界的胡适研究——以北美博士论文为例》等文章。参与编撰了《中国比较文学年答2008》。
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英语世界中的胡适
第一章 生平活动、言论著述
第一节 生平活动
第二节 胡适的英文著述
第二章 胡适中文著作英译
第一节 文学作品
第二节 其他著述
第二部分 英语世界对胡适的言说
第三章 英语世界胡适研究者
第一节 谁在说
第二节 为何是胡适
第四章 英语世界胡适研究历史流变
第一节 萌芽期(1910-1919)
第二节 发轫期(1920-1950)
第三节 展开期(1951-1962)
第四节 繁荣期(1963-1989)
第五节 拓展和深化期(1990-2010)
第五章 英语世界胡适研究的方法、贡献及问题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贡献及问题
第六章 英语世界、国内胡适研究异同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发展及趋势
第二节 研究侧重:学术批评VS政治批判
第三节 研究立场:以对胡适批判的反应为例
第四节 文献和档案资料的整理与挖掘
第五节 传记写作
第三部分 英语世界中胡适的形象、知名度及影响
第七章 胡适在英语世界的形象
第一节 优异中国留学生
第二节 “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第三节 自由斗士
第四节 伟大的思想家、最为出色的学者、杰出的教育家
和历史学家
第五节 书生大使
第六节 文化翻译者
第八章 胡适在英语世界的知名度及影响
第一节 胡适在英语世界的知名度
第二节 胡适在英语世界的影响
结语 说不尽的胡适之
参考文献
附录 康奈尔大学胡适档案
后记
《21世纪北美中国文学研究著译丛书:英语世界的胡适》:
在“科学方法”中,作者引用了胡适的文章,认为胡适从赫胥黎那里学到了怀疑,从杜威那里学到了思考。作者认为胡适关于科学的观点是实证性的,而不是理论或者逻辑性的。作者也认为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自杜威。这与江勇振认为胡适所受到的康奈尔大学的老师,而不是杜威的影响,以及胡适思想的唯心主义来源有所不同。
作者指出,尽管胡适将逻辑看作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除了他对中国逻辑的研究和对实用主义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之外,他没有作过其他研究。他没有提及西方逻辑的现代发展,胡适也不懂新物理学。胡适对于科学方法的理解是很初级的。但是胡适不断呼吁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这不同于很少从因果关系分析事物关系的中国传统。
在“科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胡适对于科学的热情使他建立了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在胡适看来科学不仅是通往知识和真理的途径,而且也可以解决所有生活问题。这一假定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一点已经在与李大钊等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辩中显露出来了。作者举出胡适所列出的中国五大问题之一的“贫穷”为例,指出科学本身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胡适没能回复对他的批评。
作者认为每当胡适被迫处理道德问题时,他或者将道德作为知识的一部分,或者不将它视为研究的对象,而只是一种需要养成的习惯。但是作者指出胡适并没有回答出道德的源头所在,有时他认为理性,或者更具体地说科学能够给一切提供指示,有时,他对这一问题就不予回答。接着作者引用了胡适的《关于生活和宇宙的自然观》一文,来说明胡适如何将科学延伸到人类和社会生活。我们可以看出胡适跨越了作为方法和实验主义知识的科学。他从科学的某些结果跳跃到一种世界观。只是因为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人类动物的一面,他就得出人是一种动物的结论。只是因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现象可以用机械因果论来解释,他就得出结论认为所有的心理学现象都是由同样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胡适相信科学本身可以给予人类确定的、可以被证明的涵盖一切事实的知识。这样一种观点却无法被科学本身所证明;那是一种科学所无法证明的信仰。
作者认为不论胡适是否意识到,在他的论断当中隐藏着很多假设:科学是知识唯一的一种确定的形式,自然法则(不论它们是什么)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唯一法则,没有必要对这些法则的起源作出解释,人类的长寿,要比人类短寿更好等。这些假设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由科学来证明。作者认为一个人有不凭科学证据就可以作出这些假设的权利,如果要是这样的话,人必须承认科学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的。
在“科学的精神”中,作者追溯了胡适与那些认为东方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更高级的分歧和论争。作者认为胡适在对技术的颂扬方面太过于天真地相信人类会把技术用在好的方面。他也想当然地认为人类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作者认为姑且让胡适坚持这样的观点,因为胡适的观点在一个还没有充分了解到机械化可以带来什么好处的国家是相对可行的。胡适认为是人类给予了技术文明精神价值:首先运用自己的智力来生产机器,然后在将之用在人类福利的地方。胡适认为“物质文明”这个概念不应该带有贬义。
在第六章“中国文化身份问题”中,作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的身份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在“胡适:重置民族传统”中,作者认为胡适很重视将中国当作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看待,但是把中国当作一种文明来看时,胡适通常很勉强地肯定地说它的身份是什么。他意识到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惰性。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一点,胡适才主张中国全心全意的西化或者现代化。
作者认为和陈独秀一样,胡适最初也谈“全盘西化”,后来胡适使用了“全心全意”现代化这一概念,强调决心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对西方进行接受。他批评了十教授宣言,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文化惰性。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承认传统中国有值得进行严肃思考的价值,那么就不可能像胡适那样在接受西方文明时那么全心全意。
胡适认为文化的基础在于人民,在于“全民”。但是作者提出这一论断是指哪方面而言?作者认为胡适却很含混。胡适没能解释清楚“中国基础”到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