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德国--从莱布尼茨时代到布莱希特时代》着重梳理了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过程,以期展现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思潮、文学思潮中的遭际,并努力从德国或者欧洲内部分析阐述德国人(主要是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引言
第一章 17世纪中叶之前的德国与中国
一 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与日耳曼族群的迁徙
日耳曼族群的大迁徙
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与日耳曼族群第二次迁徙
德国中世纪文学中的匈奴人
二 法兰克人对“赛里斯人”或“极北人”的风闻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大帝
“加洛林文艺复兴”与日耳曼人对“赛里斯”的风闻
三 蒙古军团西征及德国与中国的接触
德、波联军与蒙古军团的兵戎相见
阿尔诺德:第一位进入中国的德意志人
德意志帝国史书对中国的首次记述
希尔特贝格《游记》中的中国史事
《马可·波罗游记》在德国
四 德籍耶稣会士来华
邓玉函:来华的著名德籍科学家
汤若望:中国的一品大员
第二章 莱布尼茨、沃尔夫与中国
一 德国早期汉学家:基歇尔、米勒、门采尔
基歇尔与《中国图说》
米勒的“中文钥匙”
门采尔的“中文要诀”
二 莱布尼茨与中国
毕生关注中国的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最瞩目的中国问题
莱布尼茨思想与中国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
三 “自然道德”:沃尔夫对中国伦理的诠释
为中国辩护而受累的沃尔夫
由“自然神学”走向“自然道德”
《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
第三章 “洛可可”时代的德国与中国文化
一 欧洲的“中国风”与“洛可可”艺术
“中国风”
“洛可可”风格
二 “洛可可”艺术在德国
德国人对中国瓷器的热衷及仿造
德国建筑中的“洛可可”风格
德国装饰艺术中的“洛可可”风格
三 “洛可可”时代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初入德国小说
“书简”体小说中的中国题材
“国事小说”中的中国题材
“道德小品”中的中国题材
第四章 “狂飙运动”与对中国文化的排拒
一 “狂飙运动”的兴起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在德国
“狂飙运动”
二 “狂飙”时代对“中国风”的排拒
哈曼对“中国风”的抨击
赫尔德与哈曼
赫尔德对传教士“中国观”的质疑
“狂飙”时期的歌德与中国
利希滕贝格笔下的中国
三 “狂飙运动”与卢梭的“回归自然”
卢梭的自然主义
卢梭对“狂飙”学者的影响
德国学者对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回应
第五章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中国态度的
两种走向
一 “狂飙运动”从高潮到终结
二 歌德与中国文化
歌德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中德岁时诗》
“世界文学”:歌德看待中国文学的视角
三 席勒与中国文化
从“狂飙运动”走向“古典主义”
《孔夫子的箴言》
《图兰朵,中国的公主》
四 “浪漫主义”作家与中国
“浪漫主义”
施莱格尔兄弟
路德维希·蒂克对中国式园林的批判
五 走出“浪漫派”的海涅
怪诞的“中国图像”:对“浪漫派”的抨击
《中国皇帝》:对威廉四世的讽刺
海涅对“鸦片战争”的评论
第六章 古典哲学家心目中的中国
一 康德的“中国观”
康德与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谈中国
康德谈老子
二 黑格尔:“绝对精神”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儒学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世界史观”中的中国
黑格尔对中国儒学的否定
黑格尔论老子和道家思想
三 谢林“神话史观”下的中国
“神话哲学”
“神话史观”中的中国
谢林论孔子和老子
四 费尔巴哈:“爱的哲学”与儒学
费尔巴哈“爱的哲学”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与儒学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印象”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鸦片战争”
马戛尔尼使华与“鸦片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三 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天国运动
四 恩格斯论中日甲午战争
第八章 研究中国的热潮再度兴起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德国的中国研究
一 德国传教士的中国研究
“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德籍传教士
花之安的“文化传教”
卫礼贤:从神学家到孔子信徒
西奥多·德瓦兰纳与《孔夫子在世界各地》
施韦策: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
二 德国汉学:从“业余”走向专业
德国的“业余”汉学
汉学学科的建立
走向专业化后的汉学研究
第九章 研究中国的热潮再度兴起(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德国的中国研究
一 德国学者对中国的实地考察
洪堡兄弟对中国的关注
赫尔曼兄弟对西藏地区的考察
李希霍芬的中国考察与《中国》
凯泽林的中国之旅
二 韦伯、施宾格勒的中国研究
韦伯:“宗教社会学”框架下的中国“宗教”
施宾格勒:“文明”即僵化
附: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论”与中国
三 布伯、雅斯贝尔斯论儒学和道家
马丁·布伯论“道家”
雅斯贝尔斯论孔子和老子
第十章 德国文学界的“中国情结”与布莱希特
一 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中国文学作品的德译
中国文学的系统介绍和研究
二 中国题材在德国文学中的回归
海泽笔下的中国历史故事
格林的《蛇》与《白蛇传》
冯塔纳笔下的中国人的“幽灵”
德布林的《王伦三跳》
李白诗歌的“仿作潮”
三 布莱希特的“中国情结”
布莱希特与中国先秦诸子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论”与中国传统戏剧
布莱希特剧作中的中国元素
四 《四川好人》中的中国元素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