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全面指导了中央苏区的文艺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中,中央苏区戏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实践的典型案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借助其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是在中央苏区的现实情境中展开的。同时这些实践又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反映和推动了中央苏区革命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的变迁。因此,这种实践与中央苏区革命以及地方社会之间构成了复杂的镜像关系。
郑紫苑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的实践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的实践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中央苏区时期文艺、革命以及地方社会三者之间新型互动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所展开的一系列实践都是在中央苏区特殊的语境中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又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反映和推动了中央苏区革命的发展和地方社会文化的变迁。
苏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8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开展了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斗争,先后建立了中央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闽浙赣(赣东北)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琼崖苏区、广西左右江苏区、闽东苏区、西北苏区、鄂豫陕苏区等十几个苏区,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才,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孕育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催生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创造了崭新的红色文化。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党的历史和近代中国革命斗争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页,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广大干部和党员应该不断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获得力量。”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强调“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深入开展苏区研究,厘清中国波澜壮阔的苏维埃革命斗争历史,总结苏区时期特别是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总结我们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进一步激活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省正全面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深入开展苏区研究,对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推动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跨越发展,把原中央苏区打造成为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紫苑,女,1984年生,河南省兰考县人。201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赣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资源和客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数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并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以及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书的创新之处
三 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
四 研究资料、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的传播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运用
二 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第三章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态环境
一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自然环境
二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济与政治环境
三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环境
第四章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论的实践
二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文本论的实践
三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功能论的实践
四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论的实践
第五章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于中央苏区的重要作用
一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与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
二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与中央苏区的社会变迁
三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与中央苏区的民间文化
第六章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一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与国统区的左翼戏剧运动
二 中央苏区戏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与抗战戏剧运动
三 中央苏区戏剧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启示
结语
一 研究结论
二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学术著作
二 期刊论文
三 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苏区与红色文化研究博士书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戏剧中的实践研究》:
李大钊是中国另一位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探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他于1919年5月在《新青年》上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将《新青年》打造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次,1918年他所撰写的《俄罗斯文学与革命》指出:“故文学之于俄国社会,乃为社会的深夜黑暗中之一线光辉,为自由之警钟,为革命之先声”。由此论述了俄国文艺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最后.1919年其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系统讲述的同时,还就马克思所提出的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以及经济基础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同年,其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又明确提出发展新文学的主张。他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而且李大钊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俄罗斯文学,热情地呼唤中国新文艺的产生。可以说,这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问题的最早体现。
继李大钊之后,一批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人,如邓中夏、张闻天、恽代英、沈雁冰、沈泽民、郭沫若、萧楚女、蒋光慈等也纷纷在《新青年》、《中国青年》以及《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等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述文艺的社会属性,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提出了文艺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以及要开展“文学革命”的主张。
1928年,创造社和太阳社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由于某些明显的偏差,引起了进步文学阵营内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在论争过程中,双方都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和文艺实践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传播与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当时鲁迅和冯雪峰等人都对此做出了极大贡献。例如,鲁迅和冯雪峰所编辑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以及陈望道主编的《文艺理论小丛书》都将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以及沃罗夫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译成中文,“从别国立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以纠正革命文学的偏颇。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后,左翼联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并创办了《萌芽月刊》、《文艺研究》、《文学月报》以及《译文》等刊物,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1930年冯雪峰翻译了日文版的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并将其发表在了《拓荒者》的第1卷第2期上;1932年,瞿秋白编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该论文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何畏和克己编译的《托尔斯泰论》一书1934年出版。该书共收录了列宁论述托尔斯泰的4篇文章,从而将列宁的部分文艺理论传播到了中国;郭沫若1936年翻译的《艺术作品之真实性》是中国第一部直接译自原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论著读本。该书详细介绍了他们关于文艺真实论和现实主义文艺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