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论集》收录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成立十年来(2004-2014年)所发表的重要论文,按照论文内容分成“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和“讨论与评议”三大主题。每一部分基本上按发表年代顺序编辑,其中同一作者的论文编在一起。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欧中世纪史、英国宪政史、全球史理论与方法。代表著作《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主编《全球史评论》(现已出版至第七辑)。
理论与方法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全球史与西方史学视角批判
新世界史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理解全球史
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
——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
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面对全球史的中国史研究
重新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之中
——全球史与中国史研究的新方向
专题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内生与杂糅视野下的古代埃及文明起源
论国际冲突研究的文化视野
美国建国初期对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的辩论及利用
穆斯林征服初期安德鲁斯基督教徒的生存状况
“东西方文明对立”下的东亚联盟论
从“天下”到“世界”:汉代中国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在文明互动中重构
——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美国民权运动中的中国因素
古典学与东方学的碰撞:古希腊“东方化革命”的
现代想象
讨论与评议
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
超越人类看人类?
——“大历史”批判
国际视野下美国民权运动史研究的新进展
《全球史论集》:
斯塔夫里阿诺斯曾对此提出了批判,认为它像西方中心论一样狭隘。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展,许多在自己领域经受严格训练的区域研究专家却变成了全球史学者。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研究领域,开始参加非传统的、非“文明史”的区域研究项目(威斯康辛的热带社会研究项目,地中海、大西洋或印度洋研究,等等),这是一些充满内外互动的“互动区”;另一方面,他们借用一些外来范畴从事研究,使不同领域学者间的对话、不同领域的比较成为可能。最初,这种“互动区”的研究过多地关注经济、贸易方面,可以相信,对于“互动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球史研究关注产生于某个地区的创造发明、某个发现甚至某种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连锁反应。最典型的个案是近代早期秘鲁、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开采对欧洲、南亚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林达·沙佛尔的《南方化》一文提供了又一个典型的个案。南方化是一个起源于亚洲南部而后传播到全球其他地区的多层次的进程,包括数学的发展,热带和亚热带香料的生产和销售,新商路的开拓,糖、棉花等南方作物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等。公元5世纪,南方化在亚洲南部全面展开,也是从那时开始传播到中国。8世纪,南方化开始在穆斯林哈里发的土地上传播。阿拉伯人把许多在印度培植和改良的重要农作物传播到了中东、北非和伊斯兰化的西班牙,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蔗、棉花和柑橘类水果。在阿拉伯人的努力下,印度数学沿着与农作物相同的道路来到了伊斯兰世界。花刺子密在撰写于公元825年左右的《印度计数算法》中把印度数学介绍给了阿拉伯语世界。1200年以后,随着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征服,南方化开始对信仰基督教的地中海地区形成冲击。甘蔗和棉花在地中海岛屿普遍种植。比萨的利奥纳多·斐波纳契(约1170-1250年)的《珠算原理》把印度数字和数学介绍到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后,它们使13世纪的西欧变得重要起来。欧洲西北部的崛起,始于那些不局限于地理限制的南方化要素在这些地区的移植。但是,由于离赤道太远,西北欧人不能在所有方面都实现南方化。西北欧的完全南方化以及我们今天与西北欧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财富,仅仅发生在他们公然控制了热带和亚热带的领土并绕过非洲参与了南洋贸易之后。在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海岸地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占领土地,第一次成为蔗糖和棉花的生产者。在东印度,荷兰人夺取葡萄牙在马六甲的贸易站,并于1621年征服班达群岛,从而完全控制了优质香料的供应。没有这些南方的财富,那些欧洲更北部的地区没有能力完全参与南方化进程。分析至此,作者得出结论,一方面,我们不能低估本土发展在西北欧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同样也应该强调,在西方崛起的过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起因在欧洲范围内是无法找到的。不如说,这是西欧与东半球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欧洲的兴起仅仅是在13世纪的东半球大重组推动了南方化之后才发生的,而西北欧在得到南方化的利益之后才开始崛起。因此,北大西洋国家的崛起不能被过于简单化,以至于被看作一个孤立的、无与伦比的、只能植根于希腊以西的欧洲现象。我们应该被它描绘成一个在半球范围内展开的进程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