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激流人生》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展示巴金先生一生的方方面面。全书共分家、春、秋、附录四大部分。其中“家”主要通过巴金的个人经历、生活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春”,主要是介绍巴金的信仰等思想历程和他的创作。“秋”,主要是他的人生收获和对生活的奉献。附录部分,摘取了巴金故居在全国巡展的部分现场和活动的照片和介绍文字。
《巴金·激流人生》共有巴金和同时代活动的珍贵照片、书影、手稿等600多幅,均取自巴金故居的文献收藏,除了巴金先生收藏的《夜未央》《克鲁泡特金自传》等珍贵图书,还有沈从文寄给巴金的明信片、结婚请柬,萧乾《南德的暮秋》的手稿,及萧珊在“文革”期间的病历等,很多照片极其珍贵、难得一见。
《巴金·激流人生》的文字,大部分摘自巴金先生的自述文字,读来很亲切、自然。从这些信件、信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巴金、沈从文等老一辈作家之间的温暖、真挚、相濡以沫的情谊。
《巴金·激流人生》首次立体地展现巴金先生的生平,是中国现代文学难得的读本;同时也是可以作为历史文献集收藏,会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的唯一图文集。
纪念巴金先生逝世十周年——推出巴金图文集《巴金·激流人生》
《巴金·激流人生》引领我们共同追忆巴金先生的往事,追寻一个世纪老人的生命足迹,追逐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从而完善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的境界、成熟我们的精神。
《巴金·激流人生》首次立体地展现巴金先生的生平,是中国现代文学难得的读本;同时也是可以作为历史文献集收藏,会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的唯一图文集。
巴金故居,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家 / 001
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 / 002
一个古老的家庭 / 007
成长的环境 / 010
“家”与“群” / 015
一双美丽的眼睛 / 018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 038
巴金在上海的一天——1936年9月×日 / 043
——1966年3月5日 / 048
春 / 054
信 仰 / 055
写 作 / 067
友 谊 / 074
秋 / 092
一生的收支总账 / 092
讲真话 / 105
领路人与保护者 / 116
爱可以温暖每颗孤寂的心 / 127
人生的探索 / 128
巴金与公益事业 / 130
相约巴金故居 / 136
附 录
巴金图片文献展巡展掠影 / 151
后 记 / 201
编后记
这本图文集是根据巴金故居主办的巴金图片文献巡展的内容编辑而成的。2009年,尚在筹建中的巴金故居策划了这样的图片文献展,五年来,它已经发展为城市巡展系列、走入高校系列和走入社区等系列,在大江南北的重要城市、社区高校不断地巡回展出,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参观者的欢迎。但展览毕竟是有时间性和地域性限制的,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要求,我们编辑了这本图文集,使大家可于掌上翻阅。
多年来,这个展览能够顺利推行,得益于巴金故居各位同事的齐心协力、不辞劳苦,每次从事前的联系、场地的选择、设计、装展和撤展,这个年轻的团队都本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全心全意宣扬巴金的精神这样的心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至今,浏览画册,其中每一个细节还历历在目,为此,我要郑重地感谢他们。同时,也要感谢不同的合作者,这个名单太长了,恕我不在此一一列出,但是你们的盛情,我们也会铭记在心,这本图文集也是献给你们的。
今年正逢巴金先生110周年诞辰,出版这样一本书,也是对他的缅怀和纪念,我们愿意在先生的精神照拂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至于这个展览策划乃至这本书出版的的初衷,2012年11月10日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的巡展时,我曾经有过一个发言,我想抄录如下:
转眼间,巴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最近几年,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巴金先生,还有其他接受过新文化、新思想洗礼的中国现代作家和学人,比如周氏兄弟,胡适、茅盾、沈从文、冰心、老舍、曹禺等等,他们与我们还有关系吗?他们是不是仅仅成为文学史上闪光的名字而早已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远去了呢?
巴金故居自去年12月1日试开放以来,至今已有近5万人次的参观者,许多参观者热切、诚恳的留言会让我们觉得巴金先生仍然活在读者心中;《家》、《春》、《秋》、《随想录》不断重印,长销不衰,会让我们觉得巴金先生的作品仍然充满生命力。然而,从另外一方面讲,巴金、鲁迅这些作家不过是如今学生考试必考的内容、做论文的题目,很难说有多少人真正热爱他们,至少从大家对歌星和影星的痴迷和狂热的追逐中,能够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消费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和头脑的侵蚀程度,最重要的是在一片浅薄的消费文化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傻呵呵地不自知,起码缺乏必要的警惕和自我反省。
与这种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生活无比粗鄙化,精神赤裸裸的功利化,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一次性的消费感;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底线、没有神圣感,一切都是可以游戏、娱乐和解构的;我们的所有安全感都建立在对物质的依赖上,就没有想到倘若没有精神和灵魂,我们无异于行尸走肉……八十多年前,当巴金苦闷、彷徨的时候,会经常对自己说:我不怕,我有信仰!而如今,我们能够拍着胸脯来说出这句话吗?从这个角度而言,你会觉得鲁迅、巴金、冰心这些人离我们很远很远,至少像巴金说的“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再访巴黎》)这样的大爱,我们就少了好几分。
那么,我们可以高傲地宣布:他们都过时了,都该长眠在漫长的历史中了吗?至少,在我还不敢这样,因为尽管我十分清楚,他们也都不是完人,但与他们相比常常让我自惭形秽。从另外一方面讲,固然,我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来证明巴金们的理念和著作至今仍然有价值和意义,但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觉得不论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鲁迅还是鲁迅,巴金还是巴金,他们的名字永远署在自己的作品上,他们那一代人是否过时了,是否与我们还有关系,更多的并不是取决于他们,而是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如果你生命中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整天忙忙碌碌、处心积虑都是为了现实利益的增长,他们对你就不会有意义;如果你在现实的世界之外,企图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的世界、记忆的空间和历史的纵深,那么,他们就与你很亲近。这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每个人敞开内心自愿地迎接。正如巴金先生所阐释的“生命的开花”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慕,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分散给别人,并不贪图一点报酬。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内部的干枯,正如居友所说:‘我们的天性要我们这样做,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一样,即使开花以后接下去就是死亡,它仍然不得不开花。’……”(《谈心会》)
这是生命的自愿和自觉的行为,如同我们对鲁迅和巴金这一辈人的接受。当我们觉得我们“不得不”去了解、认识、理解他们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漠视自己“内部的干枯”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召唤他们。此时,我们在成长、在成熟——因为在我看来,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精神血脉与他们能够融合到一起,不仅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情,也将是我们“生命的开花”。我们的生命从此将不再是一个干瘪空壳,因为在我们的背后站着无数精神巨人,有他们在,我们面对现实的眼光、心态会大不一样。
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我们想借此把大家从烟尘滚滚的现实世界中暂时拉出来,我们想与大家共同追忆往事,追寻一个世纪老人的生命足迹,追逐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从而完善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的境界、成熟我们的精神。
1944年,巴金先生谈到作家时说:“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互相了解,你们就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他还说:读书和写作会自己“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精神的魅力,各位朋友,在你的心胸中为这样美丽的风景留下过哪怕一点点空间吗?我愿意与大家不断地去追问这个问题。
周立民
2014年9月6日晨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