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日本爆发森永毒奶粉事件,利欲熏心的厂商使用了含有剧毒成分的添加剂,造成一百余名幼儿死亡,一万多人中毒。 1956年,水俣病事件爆发,不良企业无序排放污染,造成当地大批人员中毒。 2001年,一名叫做宅间守的凶犯进入大阪池田小学,连续杀害8名小学生。 日本因为甲醇假酒曾造成数万人死亡或致残。
日本的医院血库曾几乎完全被血头控制,卖血造成的传染疾病给患者雪上加霜……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让我们看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影子,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在社会大发展中的挣扎与无奈。 戴季陶曾经感叹过:日本已经把我们解剖过无数次了,但我们还不曾将他们解剖一次。他的感慨,源于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国人对这个敌手仍然一无所知。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去解剖日本一次,目的是读懂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
雾霾、毒奶粉、高房价、水污染,中国正在经历的,日本也曾经受; 解玺璋、韩静霆、祝勇、林特特鼎力推荐; 在今天知日的大背景下,本书的重要意义更为明显,看懂了日本的大发展时代,也就解读了我们自己的时代
代 序 从在北京挤五号线地铁说起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金圣叹有三十三不亦快哉,其中之一是隔江看邻人火烧。这种完全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思维方式让一众老实学生目瞪口呆。看日本在大发展时期的种种纠结,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金先生这个古怪的爱好。 看邻人火烧,不仅仅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怪癖,也许,它能让我们因之而深思。 那天,为赶时间坐北京五号线地铁,周围挤得不可思议。哦,是星期一啊。星期一的北京五号线,是可以把人挤成贴饼子的。 一位用曲线形式存在于车厢的老兄破口大骂线路的设计师,说肯定是吃了回扣,才会设计出这种挤死人的车,他的同样用曲线形式存在的朋友随声附和,说对啊,外国哪有这样儿的地铁…… 被挤得动不得,笔者仍然忍不住微笑了。 因为想起了一幅照片。一个女子从窗口纵跃而下,大裙子飞旋如同喇叭花,背后是挤成贴饼子状的男士们暧昧的笑容。这张照片刊登在日本历史照片集《一亿人的昭和史》上,和香艳毫无关系。它描述的是战后东京大都市化时期,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女性进入社会工作,东京地铁乘用人员达到了设计运力的五倍。这种非人力可以形容的拥挤之下,经常有女白领无力挤到车门,只好如照片上那样跳窗而出。 这一幕,已经被作为一个难忘的镜头刻入了日本人的记忆。 日本列车上最早的女性专用车厢并不是为了避免性骚扰而设置,而是为了保护女性的人命安全。地铁当局公布的理由很日本:无论男女,同性在一起,因为体力接近,不容易把对方挤死,但男性和女性在一起,女性是可能被挤出人命。所以,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可以在同等运力条件下保障女性安全到达目的地。 这样的理由,荒唐,可笑,又有些令人感慨。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人在不断主动或被动地寻找着自己可以承受的极限。 现代空战中,飞机很难逃脱导弹的追击,因为今天战斗机的最高速度只有三倍音速,而导弹,轻轻松松就可以飞六倍。问题:飞机为什么不能也飞六倍音速呢?答案:以那样的速度在大气中机动,飞行员会无法承受。社会的高速发展,正如一场空战。当社会的各种结构在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吱嘎作响的时候,我们很少想到,其实,此时最难以承受的,正是人类自身。 日本也曾经用30年时间实现了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和今天中国在做的事情很相似。然而,如果审视这个奇迹的背后,就会发现,日本社会同样经历了激烈冲突。而作为这种冲突的副产品,便是各种超越道德底线的犯罪和极端行为。 1955年,日本爆发森永毒奶粉事件。利欲熏心的厂商使用了含有剧毒成分的添加剂,造成100余名幼儿死亡,1万多人中毒。 1956年,水俣病事件爆发。不良企业无序排放污染,造成当地大批人员中毒,与此案相关的诉讼,至今仍在进行。 2001年,一名叫做宅间守的凶犯进入大阪池田小学,连续杀害8名小学生,而这一案件发生时,日本厚生省已经因为类似事件通知各学校加强戒备。 日本因为甲醇假酒曾造成数万人死亡或致残。 日本的激进派学生曾在东京建立神田解放区与警察对抗,将当地打成一片瓦砾。 日本的医院血库曾几乎完全被血头控制,卖血造成的传染疾病给患者雪上加霜,直到给美国大使输血输出了肝炎,才为社会所重视。 ……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让我们看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影子,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在社会大发展中的挣扎与无奈。 在这样的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保障与监督机制不时面临失控危险。弱势群体不能得到保障,在难以适应之下,变得异常激烈和敏感。同时,社会的高速发展,又使社会监督机制难免滞后,提供种种可能获得暴利的不良渠道,时刻冲击着每一个群体的道德底线。 这是一个人类发展的瓶颈。 在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怎样克服超乎平常的恐惧,贪婪,浮躁,偏激,恐怕是一个社会能否顺利通过这一考验的关键。所以,在高速发展中,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似应超过对GDP的关心,因为这关系着一个社会是否存在崩溃的危险。 戴季陶曾经感叹过:日本已经把我们解剖过无数次了,但我们还不曾将他们解剖一次。他的感慨,源于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国人对这个敌手仍然一无所知。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去解剖日本一次,目的是读懂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 日本在战后有过一段高速发展的都市化时期,这段时期大约是从1950年到1985年之间的35年间。在这35年的时间里,日本从一片废墟逐渐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85年以后,日本的社会变得颇为稳定,社会各项秩序也渐渐走入正轨。 此时,我国恰好处于消息最为封闭的时期,所以对于日本的发展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战败之后,美国军队进驻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本主义,经过扶植以后,日本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从废墟上的国家重新回到发达国家这样一个过程。 其实日本在这个高速发展和都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很多我们今天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事情。比如说交通拥堵、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等等,无论从成就还是问题的角度来说,日本高速发展时代都与当前中国大发展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的GDP已经在2012年超过日本,但发展仍在持续,矛盾不时激化。同为东方国家,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常常可以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痕迹。看懂了日本的大发展时代,也就解读了我们自己的时代。同时,他们依靠时间和法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我们也不无启发。既然他们走过了那个阶段,而且今天也引那一阶段为荣耀和自豪,我们中国人,又为什么不可能呢? 我始终有信心,因为,我们曾经走过那么多苦难,闯过那么多难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或许就是本书的目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重建信心的一个小小参考,则所期待的,莫过于此。 2013年1月6日于北京 跋 今天知日为哪般 《日本大发展时代启示录》是一本试图以图片和文字真实地介绍日本战后高速发展期的书,从性质上说,这是一本谈知日的书。 今天,知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有什么价值呢? 2011年1月,萨苏接受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也许,正可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注脚。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录 记者: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您觉得了解日本有什么意义呢? 萨苏:中国,为什么要了解日本呢?关于这个问题,动不动就会有这样的观点:了解了日本以后,中日关系将来会变得更好。其实,也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正因为了解了,反而变得讨厌它。 如果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的话,是因为看到日本就能了解今天的中国、昨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这是我要了解日本的理由。也就是说,中国人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了解日本,我认为。 在今天中国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例如房价太高之类的。但是深思一下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样,只知道蚂蚁的世界,而不知道全部世界的样子。 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人说中国是比日本、美国更完美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恶的国家。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中,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们其实很难把握。 另一方面,如果看一看日本的话,或许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在的中国。例如说,20世纪60、70年代,日本高速发展时期,在日本发生的很多事,现在也正在中国发生。例如,毒奶粉事件。日本曾经也发生过死了130多个幼儿的毒奶粉事件(森永公司的砷奶粉事件,奶粉中含有砷这种有毒元素)。当然了,我们去了解日本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中国和日本哪个更恶劣,而是因为同样的事情在这个国家发生了以后,也有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再次发生。快速发展的中国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问题将要爆发性出现的阶段。日本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小中国(缩小版的中国)似的存在,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的试验场一样来考虑。 记者:您说的是,日本对中国来说,就像是镜子一样的存在是吗? 萨苏:不仅仅是现在的中国,而且昨天的中国也能在日本见到。比如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但是这里面有一部分却在日本保存了下来。在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敌人(这就是传说中的不破不立),这种观点认为正是抛弃了一些传统以后,才能取得现代化的发展。我却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请一定看一看日本,至少它可以告诉我们,东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能够并立的。同时,在日本也许也能够看到明天的中国。这个明天当然不是中国的未来,那我相信是日本无法超越的。我说的明天指的是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电视里会流行什么节目,街上会流行怎样的裙子,还有,商店里可能热卖怎样的化妆品。在亚洲的时尚文化中,日本处于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加上无法改变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使其长期处于流行文化的潮头地位。虽然这一地位不断遭到中国、韩国等的挑战,但今天看看日本流行什么,对预测此后的流行趋势,还是蛮有意义的。 以上是当时采访的内容,我想,因为这个原因,或许我们可以把日本称作中国的镜子吧。不过,要确定这个答案,还有几个要作注释的地方。 第一,为何日本可以做中国的参照,而美国和英国不适合? 因为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国家,在文化上有相似之处,同样经历过理念的崩溃和对文化传统的反动(日本的战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且都经历了一心发展经济,且都有约30年时间,成功地每年造就GDP高增长的高速发展时代。二者的年代差异也不很大。 这些,都是其他国家作为镜子不具备的。 另外,日本是岛国,地域狭小,人口稠密,具有岛国民族易于激动的气质,因此一旦出现和中国同样的问题,会以更加极端的形式表现,易于我们研究。 第二,为何在日本可看到中国的未来文章没有提到? 其实,我在采访中用了明天而不是未来这个词。 原因是,我所说的明天是有特指的,说的是日本目前在流行文化上依然引领着亚洲的潮流,他们设计的电视节目、连续剧模式等往往通过韩国和港台地区扩散,成为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很多亚洲文艺圈效仿的对象。所以,看到日本今天在流行什么文化现象,明天就可能在中国看到。 这却不是中国的未来会和今天日本一样的含义。中国未来什么样,估计地球生物中很难有谁能猜出来。 第三,只知道别的国家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我们遇到的苦难不是上天专门为中国人制作的,还不够。还要看在日本这样一个与我们颇为类似的国家中,这些黑煤窑、高房价、低工资等问题,其发展是怎样一个病程,日本大夫给开了什么样的药,有没有我们能参考的。 拿来主义,总是没错的。 这本书,就是一本讲解日本高速发展期经历事件的书。我们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日本在战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帆风顺地实现了复兴。其实,这多半缘于我们处于信息封闭的时代。日本的高速发展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社会矛盾之尖锐令人难以想象,当时日本街头的照片或许会让人想到中东的恐怖袭击时代,抑或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场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把这些展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作为一个与我们有些类似的亚洲邻国,他们是怎样走过那段历程的,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话题。 这不是一本学习日本的书,也不是一本和日本比滥的书,而是一本让我们看镜中自己的书。虽然这面镜子有点儿像哈哈镜,多少有些走样,但有一面镜子,总比没有要好得多。 中日两国文化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制度上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而正因为如此,在完全不同的国度发生着相同的故事,岂不是更令我们深思? 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许更容易做客观的分析。 能够认识自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吧。 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书以历史图片为线索来组织文字,力争做到图文并茂,让大家直观地感受日本的知青、高铁,希望这些首次在国内披露的图片配合作者的文字,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喜悦。
萨苏,定居日本关西小城伊丹市十余年,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日本新华侨报》副总编,被视为较为客观而视角独特的日本问题专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一档节目《萨苏说事儿》。 新浪*写作奖获得者,博客点击率将近一亿七千万人次,并担任《史客》系列总编,出版《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与鬼为邻》《京味九侃》等图书。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代 序 从在北京挤五号线地铁说起
001 第一部 发展中国家日本东瀛热点
001 女大学生亡国论
002 抢购风和能源危机
008 到处是窟窿眼的卫生纸
014 文质彬彬的女老大
022 有一种恩情你或永世不知
028 女性专用车厢记事
033 美国兵身边的日本爱人
040 警察和站街女的战争
046 为赤裸的艺术
052 暴走族横行东瀛
058 街上流行红茶菌
064 垃圾车:消灭地沟油的终极武器
069 大阪有座修在高速公路上的楼
072 第二部 日本十案
077 第一案 针对老保姆的政治谋杀案
078 第二案 大使遇刺引发的血案
089 第三案 学生集资大王自杀案
095 第四案 从挖红薯谈到赤军浅见山庄血案
103 第五案 雅树吉展绑架案
113 第六案 小资梦想和噪音弹钢琴灭门惨案
123 第七案 怪人二十一面相投毒案
129 第八案 森永毒奶粉案
136 第九案 光市母女被杀案
145 第十案 池田小学杀人案
157 第三部 大发展 大事件
163 东宝映画事件:电影明星们的武装起义
164 天价房骚动:怎样解决刚性需求?
172 儿玉誉士夫事件:三级片演员的反贪暴行
184 附:与贪官的较量
192 熊泽天皇事件:史上最大山寨行动
200 三岛由纪夫:粉到极致
208 水俣病事件:日本的天不是一直这么蓝
215 成田机场反拆迁事件:拆的痛苦经历
223 新干线速度:日本发展的象征
230 首相池田:让国民分享发展的红利
244 大阪世博会:走丢孩子最多的盛会
253 附:开会宰客的悖论
259 东京奥运会:日本的转折点
263 第四部 接吻与革命
271 日本电影史上被剪和被禁的片子 带着原罪的电影
275 负责的警察厅
279 被官宪视若水火的社会题材电影
296 连裤袜也成禁区的时代
302 二战后的解禁与不死的审查
312 跋 今天知日为哪般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