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城市经济与管理发展报告——面向2050年的上海全球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定 价:45 元
丛书名:自贸区研究系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赵晓雷工作室” 上海市教育系统“赵晓雷城市经济与管理工作室”编
- 出版时间:2016/10/1
- ISBN:9787543226623
-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99.275.1
- 页码:27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报告研究的逻辑框架为,通过对2050年世界城市体系的展望,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未来上海提升全球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通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回顾和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在详尽分析各方面承载力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未来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总体战略思路;报告进一步从资源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就业等方面分别展开深入分析,提出提升上海城市各方面承载力的路径和思路;最后,本报告从长三角城市群、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格局的视角,提出上海如何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通过优化上海城市功能的路径,来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上海应超前研判未来在国家大发展格局中的功能转变,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来调整内外部的经济活动压力,促进经济活动压力和城市承载力的平衡,提升自身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从而提升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未来30年,上海的发展战略将定位于建设全球城市,未来要实现参与国际竞争的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资源要素充分流转和合理配置的高能级组织节点。全球城市的竞争不但体现在对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力,以及对文化、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方面,也体现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的提升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从1993年到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从1381万急剧增至2380万,年均增长2.9%,外来常住人口由1993年的123万增至2012年的960万,年均增长11.4%。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25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96.42万,占比41%。目前,上海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承载力遭遇瓶颈,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力有待提升,城市产业的就业承载力面临挑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30年上海的人口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上海将比其他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源、生态环境的约束,公共服务成本会大幅上升。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上海人口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等的矛盾将会更加凸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以及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上海的城市功能将更加全球化,城市功能全球化要求上海承载更多的国际经济活动,并按照全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来确定综合承载力。
理想的城市应是绿色可持续的,居民可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公共服务优质,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因此,不断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公共服务承载力、综合交通承载力、产业就业承载力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面向2050年,上海需要明确自身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以及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来谋划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总体战略思路。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上海应该超前研判未来在国家大发展格局中的功能转变,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来调整内外部的经济活动压力,促进经济活动压力和城市承载力的平衡,提升自身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从而提升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本报告研究的逻辑框架为,通过对2050年世界城市体系的展望,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未来上海提升全球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通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回顾、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在下文各章详尽分析各方面承载力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总体战略思路;报告进一步从资源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就业等方面分别展开深入分析,提出提升上海城市各方面承载力的路径和思路;最后,报告从长三角城市群、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格局的视角,提出上海如何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通过优化上海城市功能的路径,来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本报告共有八章:第1章,面向2050年的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城市综合承载力;第2章,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总体战略思路;第3章,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第4章,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研究;第5章,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承载力研究;第6章,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产业的就业承载力研究;第7章,面向205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第8章,面向2050年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区域格局变化与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本报告的相关研究基于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上海的地位与作用、上海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发展潜力与高质量开发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与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研究、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研究等多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系列研究课题的成果。本报告受到上海财经大学服务上海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的资助。本报告的研究主题设计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上海发展研究院赵晓雷院长负责实施,本报告的研究框架确定、研究工作组织协调及统稿由豆建民教授负责实施。各章的学术观点属于各章作者本人。具体各章的作者如下:第1章,金钟范;第2章,豆建民、刘叶、张可、季永宝;第3章,曹建华、王腾飞;第4章,何骏、郭岚;第5章,邓涛涛、闫昱霖;第6章,胡彬、胡晶;第7章,张学良、李培鑫、杨朝远、刘玉博;第8章,豆建民、张可。
豆建民,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党总支书记,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代企业理论、理论经济学等。
第1章 面向2050年的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城市综合承载力
1.1 世界城市体系演变趋势
1.2 世界城市体系中全球城市的网络结点特征
1.3 基于网络结点特征的全球城市综合承载力
第2章 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总体战略思路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回顾
2.2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2.3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未来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总体战略思路
第3章 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3.1 引言
3.2 上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3.3 上海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3.4 上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思路
3.5 上海市205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展望
3.6 结论与建议
第4章 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研究
4.1 当前全球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研究
4.2 上海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4.3 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开发
第5章 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承载力研究
5.1 交通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2 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近期应对策略
5.3 全球城市远期交通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启示
5.4 面向2050年提升上海综合交通体系承载力的思考
第6章 面向2050年的上海城市产业的就业承载力研究
6.1 上海城市产业体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6.2 上海劳动就业中的问题分析
6.3 与未来产业升级相协调的城市就业承载力提升思路与路径
第7章 面向205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7.1 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研判
7.2 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
7.3 未来上海依托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战略思路
第8章 面向2050年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区域格局变化与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8.1 上海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8.2 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对上海城市功能的影响和要求
8.3 未来上海依托新型城镇化和区域格局变化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战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