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形象往往是作为他者视野中所营构出的形象体系,其价值内核是指向阐释者的。然而,正是因为自我与他者天然的隔膜和距离,往往使得这种他塑带有误读和被利用的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说,鲁迅自塑中国形象的做法客观上将价值天平扭回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检视与思考上,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同时,鲁迅的自塑是站在与世界多国文化对话的平台上的本土运作,与外国人的他塑之间又有着相互借鉴的融通关系。应该说,鲁迅营构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人这一命题,将中国人的现状、命运和现代中国的艰难行进紧密结合,以此凝眸于未来。不管其立人与立国的设想是否真正凑效,但这种努力在现代中国主体性建构实践上是不容忽视的。这种以个案研究来反映社会结构的方法有效地将社会生活史和民族心灵史整合在一起,不但让我们透过历史反思历史,把握整个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动态历程,而且让我们从作家创作的文本中体验到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文化生态,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及其现代进程拓开了新的认识之路。
鲁迅无疑是20 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文学家,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体现了其观照中国、中国人的价值立场。鲁迅认为: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是一个好题目。 他的小说植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乡土中国及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展示中国形象的多元状貌,其折射和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全方位的,深刻呈示了现代中国转型的艰难过程。
鲁迅将其所见的老中国的社会及民众融入于一篇篇精巧的故事之中,为世人讲述了一个个中国故事。当我们注目于其文字符号所表征知识体系和想象世界时,不难体悟鲁迅以无厚入有间的智慧,将气象万千的社会人生置于心间思索的深沉与凝重。然而,当我试图去触摸文字背后所隐伏的社会人生映像时,文字的虚幻性和社会的真实性却彼此纠缠,怀疑和求证却反而滋生了我不断要去接近神圣智慧的信念。
近代以来,中国深陷日渐式微的国运及列强鲸吞的危难形势之中。在
对中国社会强烈的劣败感受中,一些思想先觉者开始探求走出当前困境的
未来之路。关于中国形象设计等一系列的民族国家想象的思考也因此
被催生出来了: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境遇如何?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未来将会是怎样?凡此等等,这
些问题涉及到的核心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困境及纳入世界文明轨道的路
径。可以说,全面检视中国的现实处境以及对中国形象的设计反
映了先进中国人理性的国家意识,他们的文学实践因未离弃中国问题
这一核心要义而具有了更加深厚的社会现实价值。这种包孕着民族国家重
构使命的文学实践融入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议题的洪流之中,体现了中国
人重新认识自我与他者的现代眼光,进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传统。
鲁迅无疑是20 世纪中国最具现代思想的文学家,要写出一个现代的
我们国人的灵魂来,a 体现了其观照中国、中国人的价值立场。鲁迅认为:
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是一个好题目。b 他的小说植根于现代中国的文
化土壤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c,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乡
土中国及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展示中国形象的多元状貌,其折射和反映的
社会现实是全方位的,深刻呈示了现代中国转型的艰难过程。他的小说以
其独特的观照对象和表达方式,自觉地加入到这场国家叙述的话语形
构之中,与其他知识分子一道共同参与了中国新文学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
文学表达和话语实践。围绕着鲁迅小说与中国立场中国语境国民
性等问题的关联问题,国内外研究者较为全面地论析了鲁迅小说与中国
的现代化之间的深微关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吴翔宇(1980-),湖南平江人,文学博士,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现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鲁迅研究工作。在《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等2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1项、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2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青年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各一项、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