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分为上下编,上编扼要阐述宏观性的哲学基本问题,包括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下编围绕着学术论文的界定、学术论文写作的误区、选题与创新、学术论文的内容与写作模式、写作提纲的拟订、文献综述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的使用、内容逻辑与表述逻辑、学术规范与伦理等内容展开,以丰富而翔实的例证说明如何写作并写好学术论文。
所谓方法论,就是方法的概括和抽象化的理性认识,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方法论须分不同的层面,其中哲学层面高,其次是专业层面,再次是方法在具体情况下的使用差异。从哲学上说,方法论就是世界观,即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从专业上说,一般科学方法论叫科学之学,故专业层面为学科方法论。但理论并非等于方法论,如使用认知理论研究语言的认知语言学,恐怕还称不上是方法论,社会语言学也是一样。因而,在语言学科中,只有谈得上主义的,才具有学科方法论意义,如历史语言学、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等,这些语言学具有对语言的认知观,其他则只是对语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所推进而已。
在出现“方法论”这一术语之前,中外古圣先贤已然注意到做事方法和方式的重要性。甚至在远古群居时期,先人猎物之时,就知道依靠群体围猎的方式猎取体积硕大的猎物,这已然是那个时期方法论精神的体现。换言之,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为指导,都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譬如,依托于中国古代军事作战经验,古人写就的《孙子兵法》和《武穆遗书》是古代军事作战的指导性原则,即军事作战方法论。
自古至今,人们之所以重视方法论,是因为方法论这一指导社会实践的原则,能够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宏观指导,能够确保人们以便捷的方式获得可信的结果,能够确保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并遵守一定的客观系统性和科学规律性。自有文字记事起,人们就不约而同地重视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不约而同地探寻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模式。自《尔雅》《说文解字》等字书出现,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字通解古书,遂出现“小学”,经历代先贤的不懈努力,至清朝形成了系统而完备的考据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考据法是通经解字的基本方法论,更是小学和训诂的必要法门。
贾洪伟,哈尔滨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语言文化研究辑刊》执行主编、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大同大学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泰国艺术大学、易三仓大学中泰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中方导师、中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会会员。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要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3部(其中一部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资助)、编著5部、教材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普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符号学会副会长王铭玉共同创建“翻译符号学”。
耿芳,河北邯郸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语专业本科及研究生语言教学工作。研究兴趣为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曾在《现代传播》《山东文学》《安徽文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译著《战争与和平——俄罗斯帝国》、《饥饿游戏》三部曲、《山海帆都》、《羊皮卷全集》等。
上篇
第一章 认识论
一、认识论的提出
二、认识论的本质与内容
三、认识的范围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五、认识论的意义
第二章 本体论
一、本体论的提出
二、本体论的定义
三、本体与本体论
四、本体论方法
五、本体论的指导意义及其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第三章 方法论
一、方法论的提出
二、方法论的内容
三、方法论与方法
四、方法论的原则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命题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可能性
四、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五、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则
下篇
第六章 学术论文的界定与写作
一、学术论文的界定
二、学术论文的属性和特征
三、学术论文的种类
四、学术论文写作的误区
五、学术论文写作的步骤
六、学术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七、学术论文编写格式国家标准
第七章 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原则
三、选题途径
四、选题类型
五、选题创新与立题意义
六、选题创新与科研方式
七、选题注意事项
……
《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对许多人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其“熟悉”,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至少从我们开始学哲学,这些知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出现在各种考试之中,而到了工作中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其在工作和科研中发挥的指导作用;说其“陌生”,是因为许多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及其根本立场、基本原理之间存在怎样的深层联系,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其实就是思想体系和指导原则,误以为是政治哲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把握,事关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识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成败。
目前,在科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一个派别,不能解决所有科学问题,且科学研究也不能只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门。
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久远(大概于1903年左右就已传人中国),在中国各个阶层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且大多学者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均耳熟能详,故笔者仅以自己的体会,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精神,秉持史学研究的精神,以手头科研实例为例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命题五个层面,系统而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神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有其特有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并不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也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绝对性质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继承了过去一切哲学方法论的积极成果,又增添了新的科学内容,因而具有新的科学性、客观性、逻辑性与现实关联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形成
马克思于19世纪中叶提出唯物史观论,标志是其于1845-1846年间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唯物史观的价值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材料的生产及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类意识决定人类的存在。恰恰相反的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决定人类的意识”。该理论的精明之处在于把当时民众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喧杂的俗世,使得抽象的思辨与神秘的理论回归于日常生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看似极其平常,但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和哲学界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当时的学界只侧重社会上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将粗俗的物质生活弃之不顾,认为这是一种鄙俗的文化①,不值得理会。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奠基于经济基础的,思想观念是基于物质生活的,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伟大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基于唯物史观而创立的,其鲜明的特点就是理论要联系实践,突出理论的实践性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主张实践性价值的原因有四:(1)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享有物质生活条件,从事物质生产,且生产资料不受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生活的个人;(2)在实践基础上,从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维度,考察对象②;(3)强调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4)指出“过往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或个体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或群体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与过往哲学方法论之间存在的区别,及其出发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