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改变了我们看待及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思维时代”,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管理思维跨界创新》根据作者长期的管理实践和研究,总结了管理者反应管理对象时运用的逻辑形式、结构和方法,结合实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要素,对管理思维的组成要素提出了新的观点;并运用管理创新思维模式,对产业经济、创新创业、互联网+、教育和健康管理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领域,通过撰写短文的方式进行“跨界”思考,突破了常规思维的界限,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和视角思考问题,挖掘不同领域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管理思维跨界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者、EMBA和MBA学员理解快速变革的发展环境,找到更适合组织及个人自身特征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参考。
思维改变了我们看待及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思维时代”
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如果自我从日本回国进入中国科大时算起,2016年是第十个年头了,也是我从企业界投身学术界的第十年了。
我从事过管理,算不上有多成功;现在研究管理,更算不上什么成功。但一路走来,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多观察,多思考,总有一天要安静地坐下来仔细反思。把所有的思考结果,与打算投身商业领域的学生们,特别是目前还奋斗在商业领域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我经常提醒EMBA学员中的企业家们的一句话是:“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行为层面的,要提醒自己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要忘记企业成长初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过程,仍要心存敬畏,不可自我膨胀。第二个是管理层面的,要强调目标管理,很多的事不要做着做着就忘记了初始设置的目标,开始追逐短期利益。第三个则是认知层面的,要对目标有深刻的理解,由于企业的竞争环境经常变化,只有对目标认知清晰,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才能利用外界变化,为企业创造机遇。
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产业边界变得日趋模糊,手机抢了电脑的市场,支付宝变成了银行业的竞争对手……“跨界”的现象越来越多,因为跨界而成功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其实不仅在商业领域,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同样也是被关注的热点和创新高地。但,如何才能跨界,真的是“跨”吗?可能正如我在本书《界不是“跨”出来的,而是“连”出来的》-文中所表述的观点一样,“界”是“连”出来的,一定存在着我们不易察觉的、需要剥茧抽丝拨开迷雾的连接。
这本书,不是要提出什么新理论,也不想提出什么新学术观点,更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良方,只是把我从2013年开始在“产业”“互联网+”“教育”和“健康管理”等领域所看到的与想到的,用管理的思维方式,试图把它们梳理清楚,在不同现象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
为了方便阅读,我在书中每篇文章的末尾,将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总结并注明(“文章重点”部分)。
考虑到读者可能还希望了解每篇文章相关内容,我在每篇文章的最后,还推荐了可供延伸阅读的书籍(书名及作者)。
通过这些方式,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以期对这些问题更容易理解,更容易看清晰。同时借助这本书,做起事来比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机会多。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需要感谢太多的人,我要感谢迄今为止曾经提供过帮助的所有同事,他们不断给我提出诸多宝贵意见,帮助我不断成长。书中的部分文章曾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微信号:ustc-zhaozheng),得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指正,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在教学中认识的上千名科大MBA和EMBA学员,这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给予我很多启发,让我有多的思考。同时让我明白,想真正搞明白一门学问,最好的方式就是讲课。
赵征,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管理创新、成长管理、知识管理等研究。具有企业实际管理运作经验,并辅导多个创业团队成功运作,同时曾兼任安徽广播电视台多个栏目特约评论员。
序一
序二
前言
引论
写在前面
管理的第一能力
再论管理的逻辑和思维
界不是“跨”出来的,而是“连”出来的
知识结构与创新
“翻译”决定创新
产业管理思维创新
管理中的认知与行为
创业“赵不赵”之创业评估
量化、固化和文化
从管理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探讨企业培洲的组织
管理的艺术就是“形”的再造
细节连接执行 越位连接协同
有一种境界叫补位
喝彩、陪伴和自我服务——团队建设的三大法宝
制造、标准和匠人
客户体验到底是什么?
体验——为你在客户心中画像
客户体验的层级
企业如何成为客户体验的赢家
“白头偕好”or“同床异梦”
企业与人生
互联网+管理思维创新
互联网思维就是回归价值本质
京东还是阿里?屁股的困惑!
大数据是来挽救云服务的
“以价值引领”到“以价值观引领
从“打车软件”说开去
千面女郎还是变形金刚
免费的意义
微信营销——地狱还是天堂?
众筹到底筹什么?
教育管理思维创新
健康管理思维创新
《管理思维跨界创新》:
我在《管理的第一能力》一文中提出逻辑能力是管理第一能力的观点,写完后我把文章发给了父亲1,请他帮我提提建议。父亲看完文章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认为“逻辑能力”的提法有偏差,与思维的关系也没有说清楚。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再写一篇文章专门予以说明。
逻辑和思维虽然关系很密切,但其实涉及两门学科。逻辑涉及的是逻辑学,逻辑学主要用来指导我们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最终推出合理的结论;而思维则主要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我把逻辑定义成“从因到果”的过程,而思维是“从果到因”的过程。
管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大多时候的思维都是从结论开始的。比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占领某个市场,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打败这个市场中的竞争对手,那么开始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是什么,然后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去创造于自己有利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对对手不利的因素,而做到这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因此这些条件就成了“占领市场”这个结果的前提。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先有结论,然后再去找前提或理由。这个程序是我们出于实践的需要,要解决问题.必须是这样的程序。
而逻辑的程序却与思维的程序相反,它必须先有前提,才能推出结论。由于大部分听众更容易理解从原因到结论的过程,因此出于听众理解的方便,我们常常运用逻辑进行思维的表述:更重要的,我们还使用逻辑来检查思维的结果。
比如一个三段论:“信息化是可以带来优势的,降低成本是可以带来优势的,所以信息化是降低成本。”这样推出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但由于这个结论是部分符合事实的,因此人们就认为结论与前提有必然联系。
再看一个三段论:“降低成本是可以带来优势的,信息化是可以带来优势的,所以降低成本是信息化。”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但很多人不是从逻辑上发现它的错误,而是因为结论的事实错误。
因为思维是服务于实践的,所以要受实践需要的支配,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在思维时容易拿事实来代替逻辑,或是拿逻辑来迁就事实,把合乎事实与合乎逻辑混为一谈,错误的建立结论和前提之间的关联,影响我们的决策。
但问题有时候不是那么简单,我在和MBA学员共同学习“战略管理”课程时,对一个组织制定战略的过程,管理学领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