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市委书记韩正讲过,上海不改革开放,没有其他路可走,上海改革开放30多年每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都体现了敢于试、敢于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十二届市政协文史委把认真征集、挖掘上海改革开放的史料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存史、资政、团结、育人”,通过总结、凝练上海30多年改革历程的精气神,更好地传承、启迪、激励、服务、促进现实的改革开放创新。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金融改革发展是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上海金融改革发展的历程,对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上海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青年报社,共同开展“金融改革发展”口述史料的征编工作。
本书的口述者都是上海金融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他们用纯朴的讲述,将亲历上海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重要决策过程以及一些重要细节娓娓道来,充满了对上海金融改革发展的一往情深。
本书征集编撰工作得到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老领导杨定华专门为本书提供稿件。
在编撰过程中,市金融思研会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各金融机构给予了积极配合。上海金融报社积极参与了采写工作。本书的采访对象高度重视、热情支持我们的工作,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回顾、讲述上海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提供了很多宝贵史料。上海教育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向为本书编撰出版付出努力的同志们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文章排列,除市级领导外,原则上按口述者所述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本书稿史料征集以及具体采访、整理过程中,由于口述对象记忆局限,编撰者研究占有资料以及水平有限,部分内容可能会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诚恳期待有关领导、专家、知情者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1月
《口述上海:金融改革发展》:
1978年,国内曾掀起一波“洋跃进”,当时我国石化行业的设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差距较大,绝大部分仍处在国外60、70年代的水平,于是80年代初,我国两次大规模地引进成套乙烯装置四套,其中三套装置及其配套装置建于大庆、齐鲁、扬子。由于后续建设资金不够,最后一套剩下还堆放在南京扬子江石化公司场地上“晒太阳”,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要每年花费数百万元的维护费。这套设备如果落地地方,显然会带动经济,增加就业率,于是引得多方垂涎,全国各地一共有10个省市向中央打报告,希望把最后一套设备落户在自己的省份,于是被称为“四小姐”。
“四小姐”是否要上马,中央的理论界和经济界有很多怀疑、质疑的声音。80年代初,中央已经在考虑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问题。有人询问提炼原油后搞石油化工经济效益到底如何?究竟合算不合算?有经济学家就提出当时国产原油按照计划价格100元/吨,而国际市场上是30美元一桶,7桶即一吨,原油国际价格是210美元/吨,210美元按照当时的贸易汇率2.8:1计算,每吨原油国际价格是五六百元人民币,国内计划价格原油是100块钱/吨,那么把原油出口就能赚很多钱了,何必再加工?有人说加工原油,提炼是为了满足国内消费需要,专家就说卖了石油,赚的这些钱再从国外把这些东西买回来,也绰绰有余。比如化纤里面最畅销的化纤产品是聚酯纤维,聚酯纤维按照当初的国内市场价格是7000元/吨,但是从国外买进来的价格是1700美元一吨,汇率是2.8:1,这样算下来的话是4200元一吨,就是说聚酯纤维国内的价格是7000元,而进口只需要4200块钱,我还不如从国外买呢。用原油出口换回来聚酯纤维,绰绰有余,为什么要国内的这些石油加工企业进行加工?
还有人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效益发问,石化企业现在赚钱很多,但到底是怎么赚的?如果将来全部不用计划内原油,而是用进口原油,且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话,这个企业还能不能活?这时候就是在问改革开放后变成市场经济,企业是否能存活了?
这些针对石化企业的质疑很尖锐,而且石化企业当时有诸多计划待上马,但中央需要先找到答案。
1982年,上海建行受总行委托,牵头组织对石化企业投资效益情况进行调查。当时辽宁、天津、北京、上海四地建行均参与此项工作,不过上海建行是牵头行。我们针对这个任务做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调查完后我们于1983年1月18日写了《从四个石油化工企业看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当时国内石油化工企业有几个重要的计划,各家企业在用进口价格测算过投入和产出后,结果是大部分企业是亏的,或者稍微有一点赚钱,如上海石化总厂的投资报酬率是4%。
为争娶“四小姐”,上海市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专门成立了一个30万吨乙烯领导小组,1982年2月10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了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论证会。时任市长汪道涵主持会议,时任市委书记陈国栋讲了话,汪道涵表示搞建设不要靠长官意志,要继续调查论证,如果用进口原油这个项目究竟能不能干,效益如何?上海要争取这个项目得有本钱有根据。当时上海已经知道上层已经在考虑效益问题,所以要求上海市干部、计委在论证这些问题的时候考虑进口原油、自筹资金等问题。
调查结果是,上海当时已经有上海石化总厂,如果30万吨乙烯建设项目落户上海,可以把原来的二期投资报酬率比率从4.64%提高到63.46%,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使投资税率达到16%。因此我们表示支持30万吨乙烯落户上海。于是上报“上海石化总厂规划中的三期工程(3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