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批判性思维之路
我作文教的好,是因为套路深?
2008年高考送考时,一个家长看到我说,欧阳老师讲作文很有一套的。听到这话,我突然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因为那时讲作文确实有套路,可是这种套路真的不是写文章的正常方法。比如,议论文一般要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照式,每个分论点后面要有事例,有分析。记叙文要运用细节描写,要有情节的波澜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给学生一个作文的框框,然后让学生往里面填文字。我自己都已经有些厌烦了,当听到这样的恭维时,真的有些不自在。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在说反话。
在这之后的教学中,我开始新的尝试,想把思维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来。最初能想到的是辩证思维。于是很花了一番功夫学习辩证法,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等。将这些原理生硬地搬到写作教学中去,学生常常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学生的问题,运用这些理论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做了将近一年,发现根本行不通。
再后来开始尝试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指导写作教学,比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很难在写作中运用,依然没有找到出路。逻辑学在几十年前曾进入到语文课程中来,但后来还是分离了。语文界这么多杰出的人做过试验都没能成功,我又能做出什么呢?
从辩证思维走向批判思维的起点
2012年7月,我带校辩论队参加全国首届“东吴杯”辩论赛,在决赛中输给了上海的市东中学代表队。通过这场比赛,我有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辩论。后来又带队去吉隆坡参加“精英杯”亚洲中学生华语辩论公开赛、北京大学中学生国际辩论邀请赛,以及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杯”辩论赛,对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的意义和价值逐渐有了深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辩论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看到语文与社会生活可以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许多辩题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大学(本科)专业的选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外来文化的涌入有(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管理(教育)是解决市民不遵守公共秩序问题的关键”。“科技促进(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辩论让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些社会问题,提升了思维能力。
在指导辩论的过程中,接受了一些辩论培训,渐渐知道辩论中用到的是批判性思维,买了董毓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自学。后来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专项课题《语文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渐渐走上了正轨。
批判地认识语文到底是什么?
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不断深入,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常常让人迷惑。除了应试的分数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
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悖论:老师对阅读理解抓得越紧,对课堂作文训得越勤,学生对语文课越不感兴趣甚至于越糊涂越抵制。
教学中我们也非常熟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教了几十年,也没有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我们会评判学生的作文,可以指出作文逻辑不清,思维混乱,认识问题片面狭隘,思维肤浅,观点幼稚等等,但是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常常拿不出让学生满意的做法。
我们常说学生不会思考,为什么不会思考?
因为我们没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种思维方法,很少有学生会自动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但很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我们不教,不会教,甚至将本应是逻辑思维的知识教成了其他的错误的东西。叶黎明博士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指出:“谈论证,只讲具体层面的论证技巧,而忽视了更高层面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这也是导致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普遍缺乏逻辑力量、并且倾向于散文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什么时候教给学生这种思维方法呢?如果在写作教学时不教,阅读教学时也不教,学生又到哪里去学呢?而这种思维方法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对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她要出国,参加SAT考试。刚开始做阅读题时做一题错一题,因为她按照我们教的思维去做。这种思维常常让我们对文本过度解读,缺少依据的解读,所以我们的阅读题作者本人可以不会做,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三老师也不敢不看答案就去讲评试卷。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教我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慢慢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上面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思路重新认识。议论文写作教学可以不再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要观点鲜明准确,论据要充实,可以教学生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论证,怎样算是好的论证等等。
批判性思维是怎样教会我们思考的
普通人对事务的观察往往停留在局部碎片化的环节上,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因而对事务整体的观察相当模糊和片面。
普通的思维方式依赖经验的作用,受限于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很难从经验中提取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因而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桎梏之中,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适用,带有很强的局限性。
批判性思维者懂得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务分析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环节,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然后利用他对环节的研究,达到自己的设想的目的。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看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从方法论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系统。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教学教授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反映阅读和写作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教给学生的是动态的步骤、过程、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和写作的思维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思维才能清晰、流畅、符合逻辑、自动有序的运行,学生能知道思考的方向与步骤,遇到障碍才易突破。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阅读和写作,将阅读和体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将信息建立起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
从认识论角度看,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意义。语文知识,尤其是现代公民需要的语文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这种知识获得的方式,一是直接习得、接受的,通过记忆掌握的;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无限丰富的多元世界中主动地建构,即学生主体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堂中接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对所接触到的陈旧的、零碎的、不完整的“语文”知识和相关的“非语文”知识加以筛选和整理,批判地吸收,主动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审视、考察和吸纳课堂中和书本上来不及呈现的、自身需要的新知识。经过批判性思维后的语文知识才是可靠的;以批判性思维对阅读和体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将信息建立起密切而深刻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才是具备意义和有效的。
从价值论看,批判性思维培养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一个民族对人类所作贡献的大小,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所奉献的学术理论精品决定的,而学术精品的产生最深厚的基础在于高度的学术精神。学术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学术精神的实质。
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和反思,可以使我们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始终保持警惕,并能及时地剔除假知识。批判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创新往往建立在对既有思想或事物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能够为创新提供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畅通思维渠道,提高思维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生真正亲自体验到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世界,真正关注“人”本身,关注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自身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样化自我发展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培养健全人格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可以促进中国教育及其考试提升境界:不仅使每位学生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人”,不仅要使之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成人”,更要达成凸显个人特殊本质规定的“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