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少年时代引言
1936年,在陕北保安,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童年,当谈到父亲时,令斯诺感到万分惊诧的是,毛泽东竟愤愤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那么,在童年时期,毛泽东与父亲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以致多年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还有,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轶事、和奇事呢?本章将为你细细道来。
第二章*一师范引言
考入一师后,毛泽东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杨昌济。杨昌济不仅在学习、品德、体育、修身等诸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的引导,而且,对他的思维方式、志向选择,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很多人都评价说,杨昌济对毛泽东,真可谓有再造之恩。那么,在一师求学期间,杨昌济又是如何影响毛泽东的呢?另外,解放后,在评价一师时,毛泽东曾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那么,毛泽东在一师的读书生涯中,又有哪些方法和特点,值得今人借鉴呢?本章将为你进行全面地解读。
第三章毕业之后引言
毛泽东一师毕业后,从想要出国勤工俭学,到拒绝留法,再到留在国内,这其中,到底埋藏着怎样的原因?毛泽东从伤别北大,返湘探母,再到参与五四大潮,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军阀张敬尧,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波折?还有,毛泽东从进京上访,再到崇尚自治,推动民选,走向革命,可以说,他是几经波折,几经反复,才走上马列之路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改良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最终成了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本章将为你全面揭示,毛泽东信仰转变的心路历程。
张锦力,新锐历史学者,电视评论家,原《人民日报》编辑,先后写出“花旗事件、明星碑事件”等重磅力作
1995年转身电视届后,先后创办了《北京特快》、《创意空间》、《有线观察》,并参与策划了《实话实说》、《生活》、《半边天》、《今日话题》等栏目。1998年,还撰写了《解密中国电视》一书。
近些年,张锦力开始致力于历史研究,2015年,他所讲述的《九一八大揭秘》,在网络引起轰动,今天,他又将推出耗时五年的心血之作——《解读青年毛泽东》,在这本书里,您将感受一个全新的毛泽东。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一节 家庭背景
第二节 父子矛盾
第三节 决心出走
第四节 想要上学
第五节 东山学堂
第六节 湘乡中学
第七节 参加湘军
第八节 重新求学
第九节 图书馆自修
第二章 第一师范
第一节 名校一师的召唤
第二节 宏观思维
第三节 矛盾
第四节 修身
第五节 意志力
第六节 立志
第七节 读书
第八节 社会实践
第九节 胆量与自我
第十节 体育
第十一节 交友.
第三章 五四运动前后
第一节 为留法来京
第二节 缘何拒绝留法
第三节 在北大工作
第四节 五四运动
第五节 湘江评论
第六节 驱张运动
第七节 进京上访
第八节 来沪见陈独秀
第九节 湖南自治
第十节 信仰转变
1936年,在陕北保安,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曾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童年,当谈到父亲时,令斯诺感到万分惊诧的是,毛泽东竟愤愤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那么,在童年时期,毛泽东与父亲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以致多年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本书第一章,将从五个方面,为您讲述,他们父子二人矛盾的根本原因。
父子矛盾
节选自第一章第二节
从毛泽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和父亲最初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读书上。当时,父亲送他念私塾,是希望他能苦读经史,“尤其是,有一次父亲与人家打官司,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引经据典,最后,导致法官判他父亲败诉。”[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这件事,让父亲更加感受到了经书的妙用,所以,打那之后,毛顺生就更加严格要求儿子,要熟读四书五经,并加以致用,然而年少的毛泽东,却对枯燥的经书,很不感冒,他更喜欢读的,是那些引人入胜的闲书。
据毛泽东讲:“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熟读经书,可我并不喜欢它。我更爱看的是那些旧小说,尤其喜欢读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可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许多故事。那时,我不仅私下看,而且在学堂上,也常偷偷读这些书,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我就用一本经书来遮挡”。[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毛泽东的这种做法,让那些教学死板,抱守经典的塾师们,甚是不满,有时见训他不灵,就向毛泽东的父亲大告其状。每当这时,毛顺生总是火冒三丈,常常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拳打脚踢,搞得父子之间,剑拔怒张。据毛泽东回忆,十岁那年,就因老师来家告状,他怕挨揍,所以,他第一次离家出走了。
“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方向走去。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的家人找到了。我回家之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了一些,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了。看来,我的抗议行动有了效果,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终于胜利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
除了读书上的分歧,毛顺生管教粗暴,过于苛刻,吝啬扣门,也让儿子深为不满,
在毛泽东的眼里,他父亲简直就是一个严厉的监工。毛泽东说:“他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农田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们,他既不给蛋,更不给肉。”[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
父亲的这种冷酷,给儿时的毛泽东,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以致多年后,说起这些往事,他仍显得愤愤不平。
另外,在对待穷人的态度上,父子二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毛顺生认为,一个人受穷,是因为其习性懒惰,命运不济,没什么值得怜悯的。而在这方面,毛泽东却随他母亲,对弱势人群,在天性中,就富有深深的同情心。
毛泽东说:“母亲可怜穷人,在荒年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敢这样做了,因为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曾为这件事多次发生争吵。”[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
正因敬仰母亲的慈悲,藐视父亲的冷漠,爱动恻隐之心,所以毛泽东在这方面,没少和父亲发生争执。
比如,有一次,一个农户答应卖猪给毛顺生,并收了订金,画了押。可过了几天,见猪涨价了,这个农户觉得价卖低了,就有些后悔。于是,当毛泽东来收猪时,农户就对他诉苦说:“少几块钱,对你们毛家这样的富户,或许不算什么,但对我们穷人来说,那可是几个月的油盐钱啊”。听了农户的报怨,毛泽东二话没说,当场就退了这桩买卖。没想到,回家跟父亲一讲,毛顺生却大发雷霆,骂儿子是败家子,净做亏本买卖,而毛泽东也不客气地回敬父亲,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第12页]
另外,毛泽东与父亲,在人生目标的取向上,也相去甚远。
最令毛泽东感到讨厌的,就是父亲总想按自已的人生模板,来塑造他的未来。比如,有时几杯老酒入肚,毛顺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向两个儿子描绘他心中的蓝图:“润之这两年,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这样爹就能专心做生意。等再过两年,润之去学做买卖,润莲接替你哥,去管田里的事。想当年,你爷爷留下那么个烂摊子,你爹爹我,都能靠辛勤努力,让咱毛家有了这么好的根基。今后,只要咱爷仨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我敢说不出一二十年,咱毛家就能置田百亩,成为湘潭远近闻名的富户。到那时,我就是饴含弄孙,安享天年,死也无憾了。”
听了父亲的幸福憧憬,毛泽东却很是不屑。对做一个腰缠万贯的土财主,他打心眼里就不感冒。那时的他,更向往的是,能像梁山好汉一样,过那种有血有肉的生活;最渴望的是,能像《三国》的豪杰一样,叱咤风云地演绎人生。
尽管,在很多方面,毛泽东都与父亲观点不同,摩擦不断,但究其根本,造成二人严重对立的原因,还是性格上的冲突。
应当说,毛顺生这个人,性格粗暴武断,专横跋扈,刚愎自负,喜欢别人顺从。他总是觉得,既然我是一家之主,是当老子的,我说的话,我吩咐的事,做儿女的,就应该服从,就要去执行。而毛泽东,则性格倔犟,非常叛逆。他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怎么反对,怎么阻拦,他都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他认为不对的事,即使你再压再逼,再打再骂,他也决不妥协,决不屈服。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对立,最后,终于导致他们父子间,一次巨大冲突的爆发。
据毛泽东讲:“我13岁那年,有一次,父亲请许多客人到家里,没想到,我们俩竟因一点小事,在客人面前争论起来。他当众骂我懒惰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于是我也回顶了他,眼见他火冒三丈,我就冲出了家门。先是母亲急着追了出来,竭力劝我回去,紧接着,父亲也赶了过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这时,我走到池塘边,恫吓父亲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立即跳下去。一见我这样,父亲也有些怕了,但他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才肯罢休,我则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下一条腿磕头,结果父亲默许了。就这样,一场激烈的冲突结束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
与对父亲的态度相反,对母亲毛泽东则是一往情深。
每当和别人说起母亲,他总是充满赞美之辞:“我母亲为人慷慨厚道,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是个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女性。”[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
在给同学的信中,他也曾这样说:“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4页]
当然对于大儿子,母亲也格外偏爱。每当他们父子俩发生矛盾,她总是站在儿子一边,极力维护儿子的尊严。尽管如此,她仍不希望毛泽东怨恨自己的父亲,私下里,她总是劝完这个,再劝那个,竭尽全力想弥和他们父子间的裂痕。
对此,毛泽东曾幽默地说:“我家分成两个党:一个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则由我和母亲、弟弟们组成,有时候,雇工们也会包括在内。可在我们反对党内部,却存在着意见上的分歧。比如,我母亲的主张,是间接打击政策,但凡明显的情感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会给予批评,说这不是咱中国人的做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
正因有了母亲的斡旋,毛泽东和父亲的对立情绪,也逐渐有所缓和,而且在某些方面,毛泽东对父亲的坏脾气,也学会了忍耐和忍受。比如,毛泽东就曾说:“父亲的严酷,也不能说全没好处,它使我更勤快的干活,更仔细的记帐,以免有把柄让他抓住。”[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毛泽东跟父亲,从未停止争斗,甚至以离家出走,要跳池塘相威胁,但总体上看,那时的他,还不想与父亲彻底闹僵。他所做的各种抗争,更多的成分,还是想从父亲那里,获得应有的权益和尊重。
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他向斯诺讲完跳水塘的故事后,不无得意地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如果公开进行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力,父亲就会软下来,可如果我温顺驯服,他则反而会打骂的更厉害。”[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虽然,从对父母的态度上看,毛泽东属于典型的抗父爱母,可纵观毛泽东的性格,你却发现,他反而受父亲的影响更多。比如,毛顺生的勤奋执着,刚毅果敢,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理性务实,脚踏实地……甚至包括他的刚愎、独断、固执这些特点,都在儿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然,与毛顺生的吝啬、冷漠、刻板、只知赚钱、缺乏情趣不同,毛泽东则情感丰富,富于想象,有很强的同情心。有时他还会睹物思情,多愁善感。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折射了母亲的影子。
难怪,一位国外学者指出:“读毛泽东的诗词,你会觉得他想象超强,思维跳跃,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可你再研究他与蒋介石的搏奕,又发现他攻于算计,非常谨慎,极为冷静,不抱一丝侥幸,从这方面看,他又是一位超理性的政治家。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反差极大的两面性格,却在毛泽东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的兼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