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以“风雅”、“风骚”并称,又称“诗赋”,或“诗词曲”。一般又统称文学韵文为“诗词歌赋”。它们是我国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仅是习惯叫法,若依文体起源演变次序,则应当是“歌诗赋词”,赋、词、曲是由诗演变而来的,是诗的变体。因此我们在叙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时,往往说“诗”时也就包括了其他几种文体。
《中国风雅文化·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定位为通俗读物,在很有限的篇幅中,力求简明地描述传统的诗词歌赋的有关知识,并通过作品和轶闻逸事,让读者从中品味“风雅”文化的含义。先从介绍基本知识入手,然后分别叙述各类文人及其他作者(包括帝王、女性、佛道)作品,穿插介绍诗赋与科举、诗乐与歌伎的关系等等,最后简略地谈谈诗歌艺术及作家修养问题。所引作品,以历代名篇(尤其是唐诗宋词)为主,既重视思想内容,又力求读来有兴味,同时尽可能叙述得生动些,浅显明了些。当然,《中国风雅文化·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叙述诗词歌赋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构拟了若干与风雅文化有关的题目,采取漫谈、剪影式的方法,尽量让读者在漫步古代诗坛词苑之余,在聆听古人心声、瞻仰先哲风采之后,仍能得到较多的文学史知识,从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使古人不得专“风雅”之美于前。
祝尚书,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作有《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等。
小引
第一章 诗国风雅
由“诗言志”说起
香草美人话辞赋
乐府与乐府诗
诗之余,词之变:词与曲
无事不用诗的国度
第二章 诗可以怨——兼说诗人的良心与责任
由“怨”到“刺”
因“兼济”而“讽喻”
——关于“新乐府”诗
不平则鸣
第三章 歌词继“大风”——帝王诗词剪影
力拔山兮气盖世
——开国雄主诗
润色鸿业寄贤才
——太平天子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
——亡国君主诗词
第四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诗词巡礼
国破山河在
书生倚剑歌激烈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第五章 诗赋自有黄金屋——诗赋考试制度漫话
英雄尽入彀中
场屋悲欢录
从问“画眉”说到丢脑袋
诗赋考卷略谈
第六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诗词掠影
情歌与情诗
回文诗与无题诗
香软词与婉约词
爱情诗词与小说戏剧
第七章 称量天下,管领春风——才媛诗词一瞥
不让须眉的女人们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女性诗词特点之一
种种恼人天气
——女性诗词特点之二
金屋藏娇与长门秋扇
——女性诗词特点之三
第八章 诗词与歌伎——兼说诗词的传播
诗乐与歌伎制度
不惜黄金买娥眉
——诗人与歌伎
琵琶弦上说相思
——词人与歌伎
往烟花路儿上走
——曲作家与歌伎
第九章 身委逍遥心头陀——略说佛道与诗
傲王侯的诗人
隐士与诗
佛教与诗
第十章 诗·才学·风格
“十年一赋”与“斗酒百篇”
诗词与用典
风格与诗派
第十一章 吟安一个字,捋断数茎须——诗人甘苦略谈
从“推敲”说起
炼字、炼句与炼意
“一字师”
——改诗趣话
“穷而后工”与诗人修养
我国是个名副其实的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与各时期、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流传下来了数量极为丰富的诗、词、曲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记载了各时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文化的各种信息,是他们精神生活的结晶,是我们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宝藏。
诗歌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制、形式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由四言到五言、七言、长短句,由被乐到徒歌,由古体到近体,由诗、骚到词、曲,等等。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旧体诗才被新诗所代替,但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欣赏古体诗词,一部分人也仍然在写作古体诗词,所以古体诗词,仍然是今天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
古代诗词产生于民间,最初都是“俗”的;经过历代文人的磨炼加工,它无论在语言艺术、表达技巧上都达到了极为辉煌的高度,成为我国古代高雅文化的代表。要介绍我国的风雅文化,不可能不谈诗歌。本章中,我们先从诗歌体制的发展、变迁及有关知识说起,为后面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范围内介绍诗词歌赋作准备。
由“诗言志”说起
诗歌的起源问题,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课题。诗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有几种说法,有的说产生于祭祀,有的说产生于娱乐,而最普遍、影响最大的论断,是产生于劳动。《淮南子·道应训》说:“今之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先生也许就是根据这段记载,曾对诗歌的起源有过著名的论述,说先民们抬木头,累了,有人叫道“嗨哟”,这就是最早的诗歌创作,大家都佩服,等于出。如果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嗨哟”派(《鲁迅全集》第六卷第75页)。我们这里不去研究诗歌的起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它比文字还古老,大概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诗歌创作,只是那时还不可能记录下来罢了。这是因为诗歌是表达感情的,先民即使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也有抒发感情的需要;后来逐渐有了文字,将比“嗨哟”之类更复杂的意思记录下来,就是“诗”。
在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话。那么,“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前辈学者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以及对古文“诗”字的字形结构的考察,得出结论说,“诗”就是“志”。所谓“志”,又有三个意义,一是记忆,二是记录,三是怀抱。就是说,“诗”的原始意义,是把人们的心怀情感记录下来,以便于记忆。
现在能读到的最古老的诗歌,据说是帝尧时代的《击壤歌》。《帝王世纪》记载,尧因为治理国家有方,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有一个五十岁的老人,在路边玩“击壤”的游戏,观看的人叹息道:“真伟大啊,这都是因为有尧帝的恩德!”老人听后,边玩游戏边唱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老人说他是自食其力,与尧帝的“德”有什么关系?就是说,人们享受了太平还不知从何而来,这正是尧帝德化的博大。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歌功颂德,而实际上是说尧已达到“无为而治”“民日用而不知”的境界,是对尧帝丰功厚德最崇高的颂扬。
后来,据说舜曾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其词是: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诗的意思是说,温和的南风,可以除去我百姓的忧愁;按季节到来的南风啊,可以增长我百姓的财富。大舜一片爱民为民的慈心,充分表现在这首歌词中。
但是,尧舜时代到目前还是传说中的史前时代,那时候恐怕还没有文字,这些诗歌是谁记录下来的,是否可靠?还很难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歌词即使不出于尧舜,也是很古老的了。
到了周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早在商代就已发明了文字(甲骨文),先民们积累了许多代人乐歌创作的成果,诗歌的艺术也达到古代的最高水平,而且有可靠的文献记录,那就是据说曾经孔子亲自删定的诗歌总集《诗经》。
关于《诗经》,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它收有三百零五篇作品,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按传统的说法,凡是叙述诸侯国的事,善恶归之于一人,这类诗属于“风”;所说的是天下的政事,表现的是四方的风俗,这类诗属于“雅”;而歌颂周王朝的盛德,并用来祭告“神明”,便是“颂”。有的又说风、雅、颂是音乐分类,也有人说国人所作为“风”,大夫所作为“雅”,庙堂所用为“颂”;还有的说三百篇全都是祭祀曲,同时也有人说“风”是民歌,其中许多是爱情诗;而据最近报载,台湾一学者研究认定,整个《诗经》都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尹吉甫一人的作品专集,而不是总集,等等。各种意见,人们尽可以发表和讨论,在未得出更可靠的结论之前,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说法。不过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诗经》所收,都是周代的作品,其中最有价值的“风”诗,大多是东周时代的作品。
春秋、战国时代,“诗”被广泛地运用着,士大夫们“登高必赋”,孔子常要他的学生们“言志”,甚至大到诸侯国间办外交,也靠“赋诗言志”,用诗来表达各自的态度,这在《左传》中有许多具体而详细的记载。
那时候,赋诗的人以诗言“志”,听的人则从他所赋的诗中“观志”“知志”。国家以诗为教,著书引诗述志。但所言的“志”,往往又与所赋的诗的原意不同,这叫“断章取义”、借诗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