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作工艺.基础篇(第3版)》共6章,从缝纫基础知识入手,采用图解形式分门别类、按步骤地介绍服装部件——领子、袖子、口袋、开口、摆边和腰头,共计90余款经典服装部件的缝制方法。详细阐述了缝制的要点、难点和技巧,同时对主要的、常用的服装部件缝制工艺和缝纫设备等附有教学DVD光盘,读者可观看、学习缝制的过程和方法。
《服装制作工艺.基础篇(第3版)》内容丰富、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通俗易懂,读者可通过书中零部件缝制图解说明自由组合成衣。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服装企业和服装培训机构的教材,也可作为服装爱好者入门自学用书。
《服装制作工艺 基础篇(第3版)》
从缝纫基础知识入手,详细阐述缝制要点、难点和技巧
以图解形式介绍领子、袖子、口袋、开口、摆边和腰头缝制工艺
附赠教学光盘,视频演示具有代表性的服装部件缝制工艺
前言
《服装制作工艺?基础篇》自2002年第1版、2007年第2版出版发行以来,作为高等院校服装制作工艺系列课程的教材,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由于服装工艺的不断更新和服装缝制设备的快速发展,第3版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修订,便于读者学习服装缝制的过程和方法,力求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在第一章增加了“缝纫辅助设备和生产模板”的内容,把服装工业生产的最新工艺介绍给读者。
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它是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最终体现。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制作工艺?基础篇》是服装工艺的入门课程,也是《女装工艺》、《男装工艺》、《礼服制作》、《服装构成》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服装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计划进行选用。
本书内容涵盖大学本科服装类专业、高职院校服装类专业在服装制作基础工艺教学中所涉及的范围。全书共六章,内容涵盖服装制作各个部位,涉及缝纫基础、领子、袖子、口袋、开口、摆边和腰头,共计经典服装部件90余款。本书在选用的实例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经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服装部件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服装缝制工艺质量标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本书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的朱秀丽教授策划主编,鲍卫君、屠晔老师任副主编。
本书的款式图由杭州服装职业高级中学孔庆老师和浙江理工大学张芬芬绘制,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陈荣富、徐麟健、胡海明、尹艳梅、吴巧英等老师参加服装缝制工艺制作光盘的辅助工作,浙江理工大学贾凤霞、胡海明、支阿玲等老师和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吕凉老师参加服装工艺图的绘制工作,视频录音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黄晓彬同学完成。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欢迎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6.10
朱秀丽: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多家企业技术顾问。教学经验及企业任职经验丰富,出版多部服装结构和工艺类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缝纫基础
第一节 常用手针工艺
第二节 平缝机的构造与使用方法
第三节 缝型
第四节 省缝的处理
第五节 缝边的处理方法
第六节 熨烫工艺的基本知识
第七节 缝纫辅助设备和服装生产模板
第二章 领子
第一节 无领领型
款式A 贴边处理的后拉链圆领口
款式B 贴边处理的前开口圆领口
款式C 与袖窿贴边连裁的圆领口
款式D 贴边处理的V形领口
款式E 镶边处理的吊带式领口
款式F 滚边处理的吊带式领口
款式G 船形领口
第二节 翻领领型
翻领领型的缝制原理及要点
款式A 领下口呈直线的衬衫领
款式B 男式衬衫领
款式C 坦领式衬衫领
款式D 加蕾丝衬衫领
款式E 贴边连裁T恤领
款式F 小翻领
款式G 无串口线西装领
款式H 西装领
款式I 青果领
第三节 其他领型
款式A 立领
款式B 旗袍领
款式C 蝴蝶结领
款式D 连衣立领
款式E 用剪接布处理的V形外套领
款式F 圆领口外套领
款式G 帽子领
第三章 袖子
第一节 无袖型
款式A 贴边处理的圆袖窿
款式B 卷边缝处理的法式袖Ⅰ
款式C 加袖口布的法式袖Ⅱ
款式D 翻折袖口的法式袖Ⅲ
第二节装袖型
一片袖和两片袖的制图要点及检查方法
款式A 袖窿车明线的衬衫袖
款式B 包缝处理的衬衫袖
款式C 单层加垫肩的一片长袖
款式D 有里布的合体一片长袖
款式E 有里布的两片西装袖
款式F 袖山打褶的礼服袖
款式G 泡泡袖
第三节 垫肩的制作及安装
第四节 连衣袖
款式A 两种缝制方法的插肩袖
款式B 两种缝制方法的肩章式连肩袖
款式C 加裆布的和服袖
款式D 加五角裆布的和服短袖
第五节袖口
款式A 连裁的外翻边袖口Ⅰ
款式B 连裁的外翻边袖口Ⅱ
款式C 衬衫开衩袖口Ⅰ
款式D 衬衫开衩袖口Ⅱ
款式E 斜条滚边袖口
款式F 合体长袖外翻边袖口
第四章口袋
第一节贴袋
款式A 无里布的外贴袋
款式B 立体贴袋
款式C 明褶裥贴袋
款式D 中山装贴袋
第二节挖袋
款式A 单嵌线装饰明线的横向挖袋
款式B 双嵌线横向挖袋Ⅰ
款式C 双嵌线横向挖袋Ⅱ
款式D 有袋盖的双嵌线挖袋
款式E 有袋盖的单嵌线挖袋
款式F 手巾袋
款式G 斜向箱型袋
第三节利用分割线的插袋
款式A 挂面缝合线上的内插袋
款式B 侧缝线上的插袋
款式C 斜向裤插袋
款式D 牛仔裤插袋
第五章开口
第一节直至衣摆边的门襟开口
衣片挂面的处理方法
款式A 另外裁剪的门襟开口
款式B 另外裁剪的翻边门襟开口
款式C 与衣片连裁的门襟开口
款式D 挂面与衣片连裁的普通门襟开口
款式E 装扣环的门襟开口
第二节衣片中间的门襟开口
款式A 短门襟开口
款式B 开口止点为L形的中间门襟开口
第三节开衩
款式A 领口开衩Ⅰ
款式B 领口开衩Ⅱ
款式C 宝剑头式的衬衫袖开衩袖口
款式D 用滚边布的衬衫袖开衩袖口
款式E 加贴边布的衬衫袖开衩袖口
款式F 无里布的一片合体袖开衩袖口
款式G 无里布的两片合体袖开衩袖口
款式H 无里布的裙摆开衩
款式I 有里布的裙摆开衩
第四节 拉链开口
款式A 裤子前片拉链开口
款式B 普通拉链的裙侧缝拉链开口
款式C 隐形拉链的裙后片拉链开口
第五节 暗门襟开口
款式A 折叠的暗门襟开口
款式B 简易暗门襟开口
款式C 挂面开扣眼的暗门襟开口
款式D 挂面上作嵌线的暗门襟开口
款式E 装拉链的暗门襟开口
款式F 标准式暗门襟开口
第六章 摆边和腰头
第一节 衣摆边
款式A 平摆边衬衫
款式B 侧缝开衩衬衫
款式C 圆摆边衬衫
款式D 松紧带摆边夹克
第二节 裙摆边
款式A 普通裙摆边
款式B 有褶裥开衩的裙摆边
第三节 腰头
款式A 绱腰式腰头
款式B 连腰式腰头
第二节 装袖型
一片袖和两片袖的制图要点及检查方法
一、一片袖
(一)制图要点(图3-25)
1.袖口的处理方法 绘制袖口弧线时,须使其缩缝量(吃势量)在前、后片都相等。如果袖口画成曲线状,那么贴边折叠时就会起吊而不易平整,所采用的方法是:
(1)袖口加贴边,但这种方法不多用。
(2)将袖口画成直线,这样其完成状就会出现如图3-26所示的袖口外型,但由于缺口在袖的内侧,不影响外观。
2.制作合体一片袖的处理方法 制成符合手臂形状的合体一片袖,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在后袖下线的袖肘部位增加缩缝量,见图3-27,这适用于较易缩缝的画料;二是在后袖下线的袖肘部分增加省道,这常用于不易缩缝的面料,见图3-28。
3.袖片的布丝方向 布丝方向要与袖子的纵向中心线同向。
(二)袖子纸样检查
袖子画好之后,要重叠在衣片纸样上进行检查。其方法是:把袖下线重叠后,放在
衣片的侧缝线上,袖下点对准衣片的袖窿底点。如图3-29所示是较为理想的袖片纸样,
即袖子的曲线比衣片袖窿的曲线稍缓和一些。如果袖子的曲线比衣片袖窿的曲线直(图
3-30),缝制后则易吊起而不平整,故在这种情况下,需把袖子的曲线重新绘制成较为理
想的状态。
二、两片袖
(一)制图要点
1.以一片袖为基础制图 前、后袖宽各分为两等份,并画出两条直线。
(二)袖片纸样检查
由于小袖片的袖底部分曲线容易出现角状,故须修正为较为缓和的曲线,以使其与衣片袖窿相吻合,这样其袖弧长就会变短一些,所以要剪开放出一定量以补足,见图3-36。
(三)衣片袖窿与袖子对位记号的标注方法
在缝合衣片和袖子时,须在袖子和衣片的相应位置标注对位记号,以便能使缝制顺利进行。首先要检查纸样上的对位记号,然后把对位记号标注在面料上,前、后片的对位记号最好有所差异才不会出错。记号线在纸样线上要呈直角。
1.袖山较低,袖子不加缩缝(不加吃势)时对位记号的标注。缝制特点:衣片和袖子缝合后再连续缝合袖下线和侧缝线。
(1)袖山头与衣片的对位:校对衣片的袖窿与袖山弧线尺寸,并使之相对。袖山头的对位记号要对准衣片的肩线端点,然后标注袖山弧线中间的对位记号,见图3-37。
(2)袖底点的对位:如果衣片的袖窿弧长与袖山弧长有差异,则要修正成相等。由于要从袖下线连续车缝至衣片的侧缝线,所以必须把袖下线与侧缝线的连接处修得很圆顺,见图3-38。
2.袖山较高,袖山弧线加缩缝量时对位记号的标注。缝制特点:分别缝合衣片的侧缝线、袖子的袖下线后,再把袖子与衣片缝合。
衣片袖窿对位记号的标注:把前、后衣片的袖窿底点,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前衣片袖窿1/2左右的位置标注记号a,后衣片袖窿也水平地在同样位置标注记号b,这就是袖窿的对位记号。侧缝线的位置若在袖窿宽度中间时,侧缝线位置就会成为袖底点的对位记号;若侧缝线偏向前、后的某一边时,则前、后片各自量出对位记号位置到侧缝线的宽度,向外从a点量出(+▲)的1/2宽,定为c点,作为袖底缝的对位记号,见图3-39。
(四)袖子的制图
从衣片的c点开始分别量出前、后袖窿弧长,重画袖山弧线。
袖子对位记号的标注方法,见图3-40。从前袖底点d往上量出与前衣片袖窿 相同的尺寸作为记号,然后从此点引一条水平线与后袖山弧线有一个交点,该点为后袖山线的记号。然后量出从这个对位记号到后袖底点e的长度,由于在这段要加上0.3cm的缩缝量(吃势量),所以只要达到衣片的⊙+●的尺寸,再加上0.3cm即可,长度不一致时需要重画。长度不一致时的修正方法如下。
(1)图3-40①是长度不足时的情况,只要稍微增宽袖肥以使长度相等即可(图中虚线部分)。
(2)图3-40②是长度过长时的情况,须在对位记号的位置向上重画袖山弧线(图中虚线部分),对位记号以下就会减短一些。
最后将前、后袖子的对位记号至袖山顶点的长度与衣片前、后片袖窿对位记号至肩线端点的尺寸相比较,如果其长度大致相等,那只需加上同等长度的缩缝量即可。若有0.3cm以上的差异时,袖山顶点的对位记号就要向较多那边移一点,使加上的缩缝量相等。一般情况下,从袖山顶点向左、右两侧移动的尺寸以0.3cm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