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鉴》第四辑主题为“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四个视点,展现日本军队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最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历程: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站》以日本海陆两军对瓜岛的支援为叙述主线,重新解读日军从死死坚守到全面撤退、放弃瓜岛的史实。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根据日美双方的国内政治博弈、海陆将帅争衡、往来电报等细节方面,为诸多“不解之谜”寻找答案。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记录了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在莱特岛战役中的战斗故事及覆灭始末,并对神风特攻队发起自杀式攻击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细腻而大胆的推想。
《钢之雨:冲绳战》结合史实对冲绳战进行了多种可能的设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细腻的战场描写再现了日、美双方这场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殊死搏斗。
从瓜岛到冲绳,尽管日军疯狂的攻击是美军的噩梦,但经过太平洋战争中后期瓜岛、莱特湾、冲绳这几场决定性的战役,日本的战略优势逐步走向劣势。《日本·军鉴004: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记录了这条日军的溃灭之路,这段日军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最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历程。
先贤有云:“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说法固然不无道理,但也并不全面。至少在那场半个多世纪前席卷太平洋的战争之中,我们便看到了诸多来自失败者的总结和回忆。而缘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战后地缘政治的变迁,在这些以日文著就的战史之中,不仅充斥着各种粉饰和私货,更有一些诸如“命运之5分钟”“栗田回旋”等流毒甚广的说法。
当然作为胜利者,美国方面的史料也并不“干净”。最有趣的例子莫过于当美国政府将日本的“不宣而战”描述为极端卑劣无耻行径之时,作为奇袭珍珠港行动中日本海军航空兵空的指挥官渊田美津雄却在战后反唇相讥道:“要把问题往深处再挖一下:美国究竟干了什么,竟逼得日本袭击了珍珠港呢?”
为了凸显自身的正义性,美国描述这场战争时,始终不遗余力地矮化或妖魔化着自己的对手。一如近期上映的《血战钢锯岭》中,为了掩饰冲绳战役的损兵折将,好莱坞娴熟地运用镜头语言,将日本士兵描述成了一群不知畏惧的“畜生”。在日、美双方这两种极端的历史观的影响下,国内有关太平洋战争的著作难免受其影响。
有鉴于此,指文军鉴工作室将首次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之上,为读者系统的梳理太平洋战争中后期三场决定性的战役,并以日本陆军航空兵轻型轰炸机部队的兴衰为视角,展现日本军队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最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历程。作为日本历史的著名写手,萧西之水此次为大家呈现的《“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战》,不仅是其个人长期致力于太平洋战争研究后,首度以全新的视角解读瓜岛战役的鸿篇巨制,更是对日、美双方的战史资料进行了深入剖析,相信会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海、陆、空立体交战,有关莱特湾战役的相关著作其实早已汗牛充栋。但《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一文,却是可谓另辟蹊径,从日美双方的国内政治博弈,海陆相争的将帅争衡,电报往来中的一些不为人所注目的小
军鉴工作室主编——潘越先生所撰写的《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该文除了具有丰富有趣的故事性之外,还带给了读者一个有趣的命题:神风特攻队那样的自杀式攻击,究竟是一种超乎理性的疯狂?还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最优选择?
本辑《日本·军鉴》还隆重邀请到了昔日国内著名的网络军事小说家、今天的历史文创从业者顾小白先生,为我们带来《钢之雨:冲绳战》。他曾经那些生动而细腻的战场描写为读者留下过深刻印象,相信这次也能带给大家阅读的快感和身临其境般的享受。
长期以来,《日本·军鉴》的成长都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全体作者除了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之外,也将在2017年全力以赴呈现更多优质的作品。敬请期待。
指文军鉴工作室副主编 赵恺
2016年12月27日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潘越:江苏苏州人,微博名“快马浊酒”,《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顾小白:本名顾志慧,八三年生人,苏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出版有《浴血淞沪》《国殇金陵》《一言难尽 1912-1949民国映画》《南京保卫战1937》等原创作品。
■目录
【事件】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战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
【人物】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
【记录】
钢之雨:冲绳战
1568年夏天,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末期,风云儿织田信长刚刚攻克京都,迎立足利义昭为第15代将军。而在太平洋的另一边,西班牙探险家阿尔瓦罗·德·门达尼亚(Álvaro de Mendaña)率领2艘帆船从秘鲁起航,在新几内亚岛东部发现一大片岛屿群——所罗门群岛。他期盼着可以发现黄金,便引用《圣经》里“黄金之国”为其命名。
每当新发现一个岛屿,他就顺次让手下船员为其命名,轮到佩德罗·德·奥特加(Pedro de Ortega)时,他便喊出了自己家乡之名:瓜达尔卡纳尔。这个名字,最早属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一个小镇。但在命名之初,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在阿拉伯语中象征“运河之川”的名字,会因日语谐音而异化为“饿岛”;更不会想到,这片太平洋中一块面积尚不及上海市大小的小岛,将会在一场持续5个月的战役中吞噬日美两军近3万条性命。
对于这片小岛,日本海军在战前几乎没有调查,所持地图也是错的,陆军高层更是在战役爆发之后才知道当地还有日本人,比起扎根数十年的中国大陆,瓜岛实在是一片“化外之地”。即便是美国人,作战前也对瓜岛缺乏了解,毕竟在欧美文化里,大西洋与欧洲才是世界中心,至于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圣克鲁斯群岛等看似很“欧美”的名字,美国人也是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甚至美国海军陆战师指挥官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夫特在出航时,只有“几张破航海图与一部杰克·伦敦的探险小说”。
从形状来看,所罗门群岛类似一条双纵队军舰编队,西边连通新不列颠、新爱尔兰等岛屿,乃至延伸到新几内亚岛,东南部则与圣克鲁斯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新喀里多尼亚等岛屿隔海相望,共同形成一条完整岛链,拱卫澳大利亚东北海域。瓜达尔卡纳尔岛正是“双纵队”从南向北的第二个岛屿,处于夏威夷群岛通往澳大利亚凯恩斯的航线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