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大成若缺褚时健 褚时健,曾经的“烟草大王”,如今的“褚橙”创始人,极具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李林栋与褚时健是相交三十余年的好友,亲眼见证了褚时健艰难创业、经历人生辉煌又坠入低谷,古稀之年二次创业并再创辉煌的传奇人生。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及生活化的点滴小事写就了此书,在讲述褚时健坎坷一生的同时,也历述了他的商业探索以及应对之道,用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原了传奇背后的褚时健。本书意不在评价褚时健的功过和人生,只为客观再现这位老人一生的高潮与低谷、圆满和缺憾。 ☆褚时健亲笔确认独此发布 ☆八十幅珍藏照片全彩再现 ☆三十年老友回顾“大成若缺者”的丰富人生
又到了褚橙上市的时节,“褚时健”也再次成为大众话题。 褚时健,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临近退休的时候却折戟沉沙。 衡量一个人生命的高度,不是看他站到高峰,而是从高峰跌落之后的反弹力。褚时健以强悍的实力证实了这一点。出狱后,他以74岁高龄,带着“楮橙”再次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热潮。从亚洲烟王到今日的哀牢山橙王,他的经历,非简单的“传奇”二字所能言说。“楮橙”问世更引得崇拜者、创业者蜂拥哀牢山,也再次将这位老人推向了聚光灯下。 作为当代的风云人物,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对褚时健投射了很多理想和期望。对于特殊人物,需将之还原,并将之放入大时代背景去看待。他是历经国家政治风云变幻、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成长起来的探路人,身上带有中国传统精耕细作的极*的工匠精神,凡事不做则已,做则*致。无论是“红塔”,还是“楮橙”,无不展现了其过人的商业天赋和其顽强的信念。 《大成若缺褚时健》的作者李林栋自上世纪80年代即多次近距离采访褚时健,对其进行报道,成为褚时健的好友。《大成若缺褚时健》以作者与褚时健数十年交往为第一手基本素材,具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褚时健的图书是从公开发表的二手材料而来,书中披露了很多褚时健创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对家庭、对人生的感悟。在如今充斥着浮躁、急于成功的社会中,这位饱经人生大起大落的老人很平静,世事洞明,对年轻人也有很多寄语:我发现有些年轻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总想找现成,靠大树,撞运气。其实,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我80多岁了,还在摸爬滚打,事情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做,本事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学,才能一步一步把成功的本领学到手。 《大成若缺褚时健》创作完成之后即请褚时健亲自过目,并亲笔确认对内容无异议,因此可谓是褚时健授权的威望版本。《大成若缺褚时健》中穿插了八十余幅作者珍藏的褚时健不同时期的照片、合影等,图文结合,更具可读性与真实感。《大成若缺褚时健》只是一位三十年的老友与褚时健零距离的交往、观察与纪录,只为向世人展示这位生活的强者、真正的企业家的丰富人生。 我眼中的褚时健 从身陷囹圄到成就“中国橙王”,他于夕阳时分的逆袭格外引人注目。 诚如一位影响深远的业内闻人所言:“我人生最大的震撼在哀牢山!” 笔者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三生有幸,我与这个极不平凡的老人相识于1987年,至今已将近30年了,虽然过从并不频密,却也一直交往不断。远隔实为千山万水,历经风云几度变幻,但在我心中,无论是曾经的“烟王”,还是如今的“橙王”,褚时健一直都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可亲近的朋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曾见证了“褚时健是怎样炼成的”许多人生重要篇章。而无论是作为“写字的”,还是作为老朋友,我都愿把自己所知道的“货真价实”又实至名归的“大成者”褚时健的点点滴滴与朋友们共享。 唯望读者们从这位“大成若缺”的老人身上,取其勇二三、其智四五、其谋六七,让自我人生得些长进,我便不会为“有失公允”之担忧七上八下,而是十分满足了。 同时,我也愿将此作献给一直待我很好的老褚的老伴“马老师”马静芬,并告慰他们的好女儿、我的好朋友、不幸离世的“小褚”褚映群的在天之灵。 “如果你认为人生是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之组合,那么你就错了。在人的头脑里会不断地产生如暴风骤雨般突如其来的想法,因此,才有了人生。”这是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在此愿与读者们共勉。
特别呈现 大成若缺 庄园初现 后来我才知道,当我最近一次,也就是2014年11月22日从北京去云南见褚时健的时候,那不仅是他近些年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以86岁高龄又喜迎“褚橙庄园”开张的最初时刻。 那是一个后来在互联网上尽人皆知的盛况。就在两天前,也就是19日下午4时许,褚时健缓慢地迈开脚步,沉稳地走上“褚橙庄园”开业庆典的礼台,他说:“11年前,我们没有油,没有米,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多年辛苦到今天,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无法想象其中的艰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洒下过我们的汗水;这里的每一片树林 ,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身影。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把这里的荒山变成了果园。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取之不尽的财富。这么大的变化,证明了我们的人生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说到这里,台下的各级领导、当地百姓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嘉宾均报以热烈的掌声。静悄悄的戛洒基地里,一枚枚熟透的橙果也纷纷点头颔首,微微而笑。 是的,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2013年,为了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发展“庄园经济”的号召,在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褚时健的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启动了“褚橙庄园”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斗,如今终于实现了这个于“褚橙”品牌建设大有裨益的“褚橙庄园”的落成典礼,怎不令人高兴万分?据知,新建成的褚橙庄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其中,宾馆、农家乐和休闲垂钓3个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如今,山顶新楼可接待高端游客、提供商务会议场所服务,最多能同时满足80人食宿。山腰部分是一个以农家乐为主的饭店,每一道菜品的原料都选自哀牢山的自然环境之中。总体来说,褚橙庄园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中,最终将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 褚时健的夫人,年已82岁的马静芬老师接着上台讲话。她身穿一件旗袍,显得格外精神。会前她曾对人说,她的人生记忆是从8岁开始的,至今她还能想起自己当时身穿旗袍的样子。所以,这次开业庆典,她要回到自己8岁时的样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再一次的新生。蓄念如此,马老师在讲话中自是有些激动,甚至数度哽咽。她说:“在建设褚橙庄园的一年中,自是又遇到很多新的挑战。我曾想过不管了,全交给老头子去干算了,但都是想想而已。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我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再坚持,今天开业,证明了我的坚持是对的。其实,要做好一件事情,除了坚持,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对马老师这样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台下的人们自然又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经久未息,仿佛是对褚时健和马老师这对非凡的老夫老妻、这对世界上最老的创业者,一再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应签约出版社之请,此次我是临时决定去云南见褚时健的。行前虽然对他与马老师的景况有所耳闻,但毕竟远隔千山万水,而且一别经年,我对他们的近时近处也未必全有所知。一路上,褚时健的一个年轻粉丝,也是我的一个忘年同伴小王,总是一再地向我“问褚”,我都尽情解答而终究不知“褚橙庄园”已于日前举办了“开业盛典”。其实,我当时也并非全无异感,褚时健那里有些忙碌甚至不同寻常,只是没有料想到风闻中的“褚橙庄园”竟然这样快、这样顺风顺水地开业了!说起来在世人——甚至很多著名企业家眼中“愈老愈红”的褚时健,的确常常“红”得有些出人意料。但我深知,在其“大红大紫”的“意表”之下,他最客观的形象定位应该是“大成若缺”。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谓最完美的事物好似仍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不会衰竭。此语恰与那个被咬了一口的“乔布斯苹果”异曲同工。 11月21日晚,在北京家中,我曾电告褚时健将去看他之事。他告诉我他还在山上,要第二天中午才能(自新平县戛洒小镇“褚橙”基地)回到玉溪(家中),他歉意地让我“找个车子过来吧”。 11月22日下午4时多,我与小王抵达玉溪并入住一家宾馆后,即曾电褚。他当时已回到家中,可能是有些疲累,也有些耳背,让我过去谈。我则估计他最好先休息一下为佳,便告知晚饭后再过去。他说“好”。后来我又电老褚的司机张启学,约好6时半他来车接我们去老褚家。谁知彼时到其家,(86岁的)老褚却被(可能是来参加“开业盛典”的)什么人拉去吃饭了。其外孙女园园即刻与之联系,他说让其先安排我们住下,他可能回来得晚一些。我则告知园园早已先行觅定某宾馆住下了。园园也只好又电唤已先行离开的张师傅速回,送我们再回已住宾馆休息。如此“不同寻常”,自是我始料未及,也只好照例把从北京带来的一些吃食托给园园转奉老褚,正如他曾在新平集市特意给我买酸菜一样。 一路上,小张师傅告诉我,褚厂长(他还是照例的、一贯地称褚时健为“褚厂长”,尽管“褚厂长”早已不是褚厂长了)最近确实很忙,正赶上“开业典礼”(始知“褚橙庄园”最新情况),山上一下子来了五六百人!平常他要应付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了。总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人,就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下,为的就是要见褚厂长一面。曾经有一个年轻人,见到褚厂长就下跪,说要求发财成功的秘方,唉,当时弄得褚厂长哭笑不得。 小张师傅最后对我说:“下午厂长给你打电话时,你们要是过去就好了,他现在确实太忙了。”我说:“他昨天晚上告诉过我,说今天中午才能从山上回到玉溪。我知道他肯定够辛苦的啦,想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小张师傅笑了,说:“你也太客气了。” 11月23日早晨醒来后,窗外的天空有些阴沉,但静寂的玉溪小城尽收眼底。没有人声,甚至没有鸡鸣。如此这般的静,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令人惊喜不已。这时候,“同居者”小王已经醒来,他也“惊喜地”跳下床,拿起相机,一再地把这令人感动的玉溪清景摄入自己的镜头,他甚至有些心动地又开始询问我:“这般的静,是否与玉溪这个地方不是旅游城市有关呢?”我说:“你怎么忘了,褚时健就是这里最耐人寻味的风景。” 对于我的答非所问,小王也表示认可地又陷入沉思。 我又想起了昨天晚上小张师傅送我们回来时所说的话:“有人曾专门研究,世界上有记录的最老的创业者是70岁,但褚厂长二次创业时已经74岁了。他今年86岁了,仅仅用了12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巅峰下来,又创造了一个巅峰,真是了不起!而且他现在创造的这个‘褚橙’巅峰,比过去那个‘红塔山’巅峰,更显辉煌,因为他是当今世界上一个最老的创业者!”对于小张师傅的由衷之言,当时也在车里的小王颇受感染,甚至“爱屋及乌”了。后来我曾又向他介绍说,小张师傅一直是老褚最亲近的人之一,他已经给老褚开车开了几十年了,当然对他知之甚深。小王闻此也由衷地说:“张师傅真是个忠诚的人啊!” 又想起了马老师。昨天下午也曾与之通了电话,她说自己还在山上(的褚橙庄园),有很多事(要处理),一时回不来,“你要想见我就只能上山来了,或者你在家里等着我”。我说,这回可能没时间了,并希望她保重身体。她说:“我不是跟你说过吗?活到100不封顶!”真是一个非凡的老人!而作为一个女人,今年已经82岁的马静芬老师,是否也可比肩褚时健,堪称“世界上最老的创业者”之最佳伴侣呢? 上午8时许,小张师傅来车接我们去见老褚。其侧尚有一健硕英挺的小伙儿,原来是老褚后来的秘书小丁。小张师傅说,原来我较熟悉的秘书小罗,“换岗”去种橙子了。 到褚家后,老褚正于宏室一隅相候。他的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我与小王在其侧坐下后,感觉有些风凉。小王发现侧门开着,原来如此。但这似乎是老褚的既定处置,大约是他更喜爱自然之风吧。又是几年未见,他毕竟还是有了些变化。他静静地坐着,告诉我,现在腿不灵便了。又问我们吃过早饭没有。我说“吃过了”,就便指着桌上还留有的那些北京吃食,说:“这是带给您的。”他说“什么也不用带”,紧接着其神色骤然明亮起来,清语曰:“你们北京人真笨!”凭我对他多年的了解,虽闻之稍有意外,但亦立即省悟,他是在说这些“北京吃食”多少年一贯制,从包装形貌到口感口味等,年复一年,怎么就没有“北京人”要想法改变它呢?此意虽微,但骤然出自老褚的清亮之口,不仅是对于他,而且对于如我之“一切北京人”来说,其含义仍然是巨大的。事实上,老褚之意,我也并非没有过“睹物之思”,但囿于并非此界中人,又能做些什么呢?现于此备忘,仅企借老褚之询,北京及全国各地那些“故步自封”的产品都由此而“与时俱进”吧! 接着聊起他的身体。在路上时小张师傅曾告知,老褚的糖尿病原来打针,后改为“无痛注入”了,现血糖水平控制在8~9,尚可。老褚也告诉我,虽然他的糖尿病已经很多年了,但并无大碍,只是腿不行了,只好减少行动。接着他歉言“不能陪你们了”。我则直说“您不用陪,跟您说点事,明天我们俩就回去了”,“您现在这么大年纪了,要多保重,其他事儿都是小事,包括种橙子”。我甚至情不自禁地说:“我跟您认识这么多年了,有话直说,多活几年最好,其他都是瞎掰。” 当听我说明这次来看他要办的事以后,他说现在找他“授权”要写其“传记”的人有好几十个。这事他已想过,决定不给任何人签字,一律不再授权了,主要是怕影响不好。此意我已尽知,几年前他就亲口对我说过,怕有人说他是“王婆卖瓜”。而且来前我也知道,他已“独家授权”别人在先了——但于此他其实并无充分的思想准备,又询我“独家”是不是就不能再“授权”给别人出了?我说“当然了”,但这与我写您的书稿毫无关系。《大成若缺褚时健》这本书写的是“我”眼中的“您”,是独家的,不仅是独家视角,绝无第二,而且是客观真实,绝无虚构的。或者也可以说,这部书稿不是给您写的传记,实际上它是一部非虚构图文作品,它绝对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人生纪实。听我这样一说,老褚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又按书稿目录向他大致讲了讲全书的内容。他越听越进入了情况,面部表情也愈来愈温暖、生动、喜悦,最后他说:“我看一点吧。”我说:“您想看哪儿?我找给您。”他竟毫不理会地捧卷细翻起来。于是,我紧坐在其侧,眼见他时有停顿地慢慢翻看,有时甚至停在某一页上若有所忆或所思或……终于,他翻阅完了全部书稿,掩卷后问我:“现在咋个整?”我适时拿出了由出版社早已草拟好的一份“授权书”(出版社如此慎重、专业的出版态度真是令人起敬,我只能以认真的全面配合来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敬意),让他签字。老褚还真很认真地看了,然后表态说,对这部书的内容“无异议”——这个说法其实是这份“授权书”中最主要的内容,但对接下来所有的其他文字他认为都可不要。我说这话还没完呢,还是要有头有尾说全了才好。于是我在所携“确认书”上有删有加,弄得语意更完整了一些。褚时健看后,终于最后“拍板”了。他一边签字,还一边告诉我:“年纪大了,手有些抖。”我说“没关系”,并看他一笔一画地签完字后,还认真地在其后写上了年、月、日,禁不住心有所感:很小的时候,我曾看过一本外国小说《从小要爱护名誉》。褚时健就是一个至“老”都非常爱护自己名誉的人。在“签字”前的闲聊中,其实他曾提到不久前香港出版的一本关于他的书,而该书及其作者我也有所了解,故老褚的于此之说不能不令我印象深刻:“这家伙!他所说的那个事啊,多年以后,社会上自有公论。” 最后,他主动提出“一起合个影吧”。于是我们转至进门处较亮的地方,还有小王,分别与之合影留念。在他又一次诚恳地说“不能陪你们了”后,我们起身告辞。 甫一返抵宾馆,我即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则图文快讯:“即时即刻,又见褚时健。这位以74岁大龄开始‘二次创业’者,如今正以86岁高龄享受着他永远年轻的圆满果实。衷心祝福他:快乐!长寿!” 一时间,应者云集,点赞无数。 李林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先后在民政部、《经济日报》等部门和机构任职,后创办《环球企业家》杂志并任总编辑,现为社会公益组织网时读书会会长。著有《送你一束红烛》《青春不是候鸟》《留给八十年代的背影》《散文是会生长的》等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 ,只为客观再现这位老人一生的高潮与低谷、圆满和缺憾。 目录 推荐序 志有其恒 终成其卷/1 作者题记 我眼中的褚时健/1 特别呈现 大成若缺 庄园初现/1
上 篇 苦难岁月,育出勇者激扬 第一章 初识褚氏传奇 见证的开端/5 联军气定神闲背后的“八国”/7 乡间少年的超前意识/12 “褚式领导力”小试牛刀/15 相濡以沫/17 错划“右派”/20
第二章 壮年“在渊”,展现自我经营能力 “换脑筋”/25 人生新起点/27 挑战玉溪/31
中 篇 施展经营天赋,成就一代“烟王” 第三章 挑战,成就中国烟王 “唤醒众人无望之心”/39 “逆天”申请/42 引入外援/50 “把第一车间建在田野里”/54 品质第一/62 打破大锅饭/67 人生六十方开始/75
第四章 耳顺之年,“中国烟王”造福一方 “三合一”有其偶然性/85 “老褚,你开的是印钞厂”/86 “红塔山现象”/89 “红塔山”声名远播/91 “造福一方”的光荣与梦想/96
第五章 开事业巅峰,拓红塔山文化 “总是我家”的朋友们/101 红塔山笔会/103 获评“百花奖”/115 北京故事/121 下篇 再战商海,哀牢山里见 下篇 再战商海,哀牢山里见“橙王” 第六章 杖朝之年,再现风采 关索坝啊,关索坝/129 传言四起/132 玉溪重逢/134 再见已现新精神/137 新知旧雨/140 到新平去看褚橙/144 哀牢山上“剪梢”/147 “有时间你就过来吧”/153
第七章 耄耋之年的理想与平静 大营街,喜见“四世同堂”/157 山路漫漫/162 跟老褚去“转地”/169 哀牢山夜与昼/170 菩提树下/180 老褚求新知/184 好好过日子/186 “褚橙”的希望之星/188 老褚也有“追星族”/192
附录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附录一 褚时健答记者问/195 附录二 褚时健的独白/205 附录三 褚时健人生经历/209
致谢 苦难岁月,育出勇者激扬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便已然形成的性格。”按照这种“童年决定人生”抑或是“成长经历人生”的说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种种特点,大多可在其成长时期找到原因;其过往经历,已然为他之后的人生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日后的走向。 这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是由过去的自己所造就的,过往的经历,成就了眼下的自己。眼下,褚时健已然以一种“迟暮之年又称王”的气魄再次成为当下商界典范。这让大多数的普通人感到惊讶:一般人若在花甲之年被击倒的话,往往很难再站起来,仅仅只是想想都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为什么褚时健可以做到? 想要知道褚时健这样的人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其年少、年轻时的经历尤其重要:褚老这代人与现在的八〇后、九〇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里,幼年时大多贫困,这种贫寒的生活使他们自小就对生活有着极强的忍受力。这种忍受力也恰恰是为何他能挨过诸多不顺的关键。 在李林栋先生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堂哥的推荐,年轻的褚时健选择了去昆明读书——这次读书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那时的昆明因为有西南联大,正值生活清贫但思想繁荣的时刻,可以说,褚时健能够有后来的成就,一来与其与生俱来的经商天赋有关,二来也与这种成长背景密切相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战火下冶炼出的无畏,这些,一一形成了褚时健的人生底色。 从这段由友人所述的“从年幼到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中,也可以看到,褚时健这代人的个人荣誉与国家存亡是交织在一起的:若没有当时的日本侵华战争,偏僻的云南断不会有这样一段文化人汇集的日子,若没有在西南联大与军队中的文化熏陶和后期在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实际工作锻炼,褚时健也很难在后期形成超出常人的视野与格局——这对于一个出生在20世纪初的边陲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 而褚时健的最幸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这种幸运,并以自己极强的忍受力挨过了整风时期的受挫、初入商海时的不顺,而他杰出的经商才能又使他能够在国家的调配之下,在早先的“尝试式”经营之中,初展“褚式管理法”。可以说,这段过往的经历与日后的“烟王”、“橙王”密不可分——早期的经历为他提供了锻造自我经营才能的机会,从而铸就了他。 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褚时健身上也不乏一般经营者的才能,但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一种无法避开的时代风景,一定是因为他的人生中经历中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阅读褚老的年轻时代,才能了解为什么后期他的身上会有极深的对家、对国、对工人与农民的责任感,才能知道为什么那种强烈的自我证明的动机在他老年以后依然不曾熄灭,反而愈燃愈烈。
第一章 初识“褚式传奇” 此时看他的神情便知,他并非在昂奋地说大话——这位气定神闲的褚厂长背后,到底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不禁对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见证的开端 1987年11月中旬,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在贵阳铝厂召开年会。我当时作为《经济日报》下属《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名记者参与了此次盛会,并在有限的会期里不但采访了会长沙叶,而且先后采访了当时业已闻名全国的优秀企业家鲁冠球、马胜利(前者的采访文章很快发表于多种报刊,后者的采访文章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表后,又被《新华文摘》两期连载)等人。没想到的是,会期虽短,会后的“安排”却令人十分惊喜。 据说会后有两条路线进行“疏散”:一条是走长江三峡乘船,一条是到春城昆明乘机,与会者均可二选其一。 作为曾在西双版纳“上山下乡”5年半之久的一名老知青,我当时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当然是“走昆明”!可在自贵阳乘车去昆明的路上我也不能不想:此去“中转”,毕竟时间有限,难道我就是到那里“一日游”之后就走吗? 不行!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应该为那里的企业家们做点事情,这既是我的职责所系,也是我的亲情所由。我应该这样去努力! 心虽有志但考量当时的大环境,我不免担心自己的小小志向无法实现:云南当时有什么出名的企业家吗?没听说过。起码在当时与会的全国优秀企业家中,我没有发现,也许我孤陋寡闻,但确实闻所未闻。 就在这样的苦思无解中,昆明到了。既然特意于此“中转”,组织行动者当然有“精彩的节目”安排,但我已暗自决定“脱离组织”,独自一人去云南省经委“求解”。 在省经委的所在地五华山,我非常顺利地先后见到了省经委企管处的副处长盛大勇和我们《经济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的站长刘瑞麟。其实之前我与他们素未谋面,但事情就是如此机缘巧合,我竟然与他们二人一见如故。特别是瑞麟兄,因为同属一个报社,对我更是亲热有加。 记得他拉我在他那个站址也许还兼自家的小屋吃了一顿饭。席间,自然谈及我此行的目的,瑞麟兄听我口气,便明了我想要为“第二故乡”做点事的心愿。善解人意的他边吃边思索起来,云南有什么企业家值得向我推荐的。 饭饱之时,他忽然说:“我们这儿有个烟厂的厂长,你见不见?” 我说:“什么厂长呀?” 他说:“玉溪卷烟厂厂长,叫褚时健。正在这里开会,快散了。” 我说:“好吧。” 就这样,我放下筷子,出门,步行前往褚时健的开会地点。 一路上,瑞麟兄向我介绍此褚姓厂长的过人之处:1979年,他以51岁的“企业界高龄”入主玉溪卷烟厂,当时,整个玉溪卷烟厂的产量不足30万箱。 在褚厂长带领下,烟厂由连年亏损开始盈利。“褚厂长为了烟厂,敢干!”瑞麟兄极赞此人,在他口中,褚厂长先是大刀阔斧地对厂子进行了改革,后向国家进行了大额贷款,几乎揽下了云南全部的外汇总额2300万美元用于购买设备,“现在,这厂子里的设备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 我想,得瑞麟兄如此赞誉,并大力为我引荐的这位卷烟厂的厂长必然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看来,我想实现职责兼顾亲情之愿有望了!内心欣喜,愈加想要早些见到这位“企业家豪杰”,脚下不免行路更快了一些。 幸好,前行未几,便在一条小路上碰见了刚散会出来的褚时健。 但褚时健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云南汉子。这样的人,在亚热带的温暖阳光下,我曾见过很多。他们皮肤黝黑,说话直接,朴实得像地上的石头一样。 但褚时健又有不同,他一开口,话虽寻常却又深蕴热情:“走吧,跟我到厂里去看看。”这就是褚时健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这不仅开启了我的第一次玉溪卷烟厂之行,而且让我从此见证了“褚时健是怎样炼成的”这卷当代作品的一页又一页…… 因此,我不能不时常想起刘瑞麟。不过现在想来又非常奇怪,以昆明或北京为经纬,我们的生命轨迹竟然只交集过那难忘的一瞬。但人生的有些时候,一瞬就是永恒。 后来我注意到,玉溪卷烟厂发展壮大为红塔集团后,无论是瑞麟兄还是盛大勇,还有我另一个朋友——《云南日报》专跑经济口的著名记者缪晓阳,都先后投奔了褚时健,并且都被“老褚”一一安排在了相应的领导岗位上。于此一斑,可见褚时健当时的气场有多么强大,而他识人用人的能力又是多么不同凡响! 当然,后来随着他本人的“折戟沉沙铁未销”,那些追随在他左右的“红塔精英”们,包括刘瑞麟在内,也不能不“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就在2013年11月24日晚,我们当年的一些云南知青相聚于《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宾馆,不知是怎么聊起的,其中我的一位老友陈太愚忽然说到“刘瑞麟是我云(南)大(学)的同学”。我急问:“他现在怎么样?”太愚脆脆地答道:“好着哪!” 好人必有好报。好人本应一生平安。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