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打开心扉,在沟通中读懂孩子
孩子需要沟通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为了生计,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普遍感到心里孤单并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对话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尽管有时话不投机,孩子表现出不耐烦,家长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如果长时间不与孩子交流,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家长再忙也应该满足孩子的心愿,多关爱孩子,多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平时工作忙与孩子沟通少的遗憾,而且还能让孩子感到幸福。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筹备幼儿园的节日活动,王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晚上,王老师正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演出服装,儿子在旁边突然大声地说了一句:“妈妈,您每天怎么这么忙啊!”王老师停下手中的工作,笑着问道:“儿子,你为什么这么说?”
“您每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忙自己的事,也不和我说话。问您什么,您总是说‘等一会’,然后您就不理我了。您为什么这么忙啊?”儿子疑惑地问。
孩子的话让王老师感到自责,这些天,她全身心地投入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准备工作,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她忘了六一儿童节也是儿子的节日。
王老师忙向儿子道歉说:“对不起!儿子,妈妈这段时间太忙了,忽略你了,妈妈向你道歉。你和我说说,六一儿童节你有什么心愿?”
儿子噘着小嘴对王老师说:“妈妈,您想想吧。”
去游乐园、买玩具、吃大餐……这些活动和礼物都被儿子否定了。正在王老师挖空心思地想送什么礼物给儿子时,儿子却说:“妈妈,您陪我说说话吧。”
“不用了,你快睡吧,明天还要上学。”王老师以为儿子不想睡觉,只是找个借口玩会儿,“不许说话了。妈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你要早点睡觉。”
儿子委屈地说:“您以前不是说,如果我睡不着,就让我和您说话吗?”王老师的心顿时一颤。儿子顿了顿说:“妈妈,其实我想要的礼物,就是您陪我说说话。”
听了儿子的话,王老师的眼圈有些红了,她抱起儿子,亲了又亲,说:“好孩子,对不起!这几天,妈妈忙着幼儿园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安排,却忽略了对你的照顾,没有时间好好陪你。妈妈向你道歉。”
“没事的,妈妈。其实,我就是希望您能多陪我说说话,您讲讲您的故事,我讲讲我的故事。”儿子懂事地说。
“行,妈妈现在就陪你说说话。”听了妈妈的话后,儿子马上兴奋起来。
于是,王老师坐在儿子身边,描述着自己小时候是如何过六一儿童节的:“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过节和平时一样,没有玩具,也没有新衣服。每年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去公园,我感觉很充实、很快乐。”
儿子马上又追问道:“妈妈,你们那时候都玩什么呢?”
王老师接着说:“我们那时,没有什么玩具,男孩一把木头手枪,女孩一个布娃娃,就算是心爱的玩具了。平时和小伙伴在房前屋后玩耍,跳皮筋、打沙包、打弹珠、抽陀螺……直到天黑大人叫着,才回家吃饭。”
儿子听到这里,无比向往地对王老师说:“妈妈,我也想要玩你们小时候的那些游戏!”
王老师说:“好,周末妈妈就和你一起玩。”带着期待,儿子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其实,孩子的愿望竟是如此简单,当父母费尽心思地想用各种物质来弥补自己工作繁忙带给孩子的缺失时,孩子却只是希望父母能多陪他们说说话。
每个孩子都有沟通交流的需要。孩子每天都会获得很多信息,他们需要把这些信息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通过和孩子聊天,父母的爱可以及时地传递给孩子,并深深地在孩子心里扎根。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沟通和交流的依赖,“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会产生效果。与孩子聊天,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习惯,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沟通是了解孩子心理的最有效的方式。可是有一些家长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命令、指挥、责骂、批评”看作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实际上,这些确实是一种沟通方式,只不过是消极的沟通方式。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下,往往会关闭自己的心扉,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