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的命名,是因为贵州的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境内的六座山、六条江的地域。所谓“六山”,系指贵州境内的雷公山、大小麻山、武陵山、乌蒙山、云雾山、月亮山;“六水”,系指贵州境内的都柳江、清水江、乌江、阳河、北盘江、南盘江。“六山六水”是贵州省“民族研究工作者对我省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一个带学术性的地理概念”,“六山六水”区域面积广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前言
上卷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区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
江口县莲花土家族乡花桥村王家山调查
铜仁市川硐民族乡土家族调查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困龙山区塘坝综合调查
江口县土家族社会历史及社会组织调查
江口县提溪司社会历史调查
省溪土司历史及文化习俗调查
镇远县尚寨民族乡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
德江县潮砥场、新滩场历史文化调查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乡十二盘村民族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自然保护区与民族经济发展——关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江口县部分的调查
江口县土家族残存的原始狩猎
江口县莲花土家族乡经济发展调查
贵州省铜仁地区土家族扶贫开发调查报告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扶贫开发调查报告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阶段扶贫工作调查报告(摘选)
乌江沿河段航运史调查
对思南县乌江开发及集镇兴起的调查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黑獭乡、洪渡镇航运商贸调查
德江县乌江流域经济文化调查
德江县煎茶镇川岩、新场、煎茶3个小康村调查报告
德江县平原乡水车村社会经济发展调查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八一村的调查报告
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生态保护与开发调查报告
德江县生态农业建设调查
思南县生态农业建设调查
下卷
德江县泉口、桶井两民族乡土家族习俗调查
江口县省溪司土家族生活习俗
黔东北土家族生活习俗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家族习俗文化调查
江口县凯德乡金钟村田姓土家族民俗调查
沿河土家族习俗七则
江口县凯德乡五里桥土家族过赶年的调查
沿河土家族年俗调查
沿河土家族建房歌与建房习俗调查
德江县楠杆、闹水两乡土家族建房“伏事”调查
江口县快场乡土家族婚俗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地区任氏土家族风俗习惯调查
思南县胡家湾、亭子坝土家族婚俗变迁调查
思南县土家族傩坛戏调查
德江县土家族傩堂戏和民歌调查
土家傩堂戏的来历
思南傩堂戏调查
沿河、印江、德江、道真等县土家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调查与研究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调查
沿河、思南、印江三县土家族传统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德江县土家族文明风尚调查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发展调查
江口县教育若干问题调查
江口县土家族原始宗教调查
江口县莲花土家族乡省溪司习俗及原始信仰调查
江口县土家族的药浴
思南县土家族妇女调查
后记
船运到思南,由水路经龙底江运往石阡销售,经陆路分售铜仁、镇远、江口、印江等地,年运盐量达5000多吨。
明、清及民国时期,由乌江运入的货物主要是食盐,占绝对多数。民国时期,开始运入一些布匹、棉纱、煤油、肥皂等日用百货品。运出的物资主要是乌江沿岸的桐油、粮食、木油、生漆、五倍子等农副土特产品。当时,乌江已成为我省与外省物资交换的运输要道。
在乌江河道航运中,除拉纤和添索外,还有盘滩、绞关等辅运助航措施。
乌江流经沿河的有些局部地段,陡壁较多,拉纤夫无路行走,遇有陡壁,纤夫只得离岸泅水上船,待船运行过陡壁后,纤夫又得泅水上岸,继续拉纤。有时陡壁多了纤夫一天要来回泅水若干次,即使严冬也得这样返复泅水。虽然纤夫们增大了本来就大的劳动强度,作业艰苦,但船的航速却很慢。从清道光年间起,人们就开始了在陡壁上开凿纤道的工作。进人民国年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为适应抗日战争军事方面的需要,政府投入,征集民工开石凿道。据介绍,先后在龚滩的小河口、金山子、背磨子的右岸、土坨子的右岸、草帽石的左岸、银童子的右岸、石灰滩的右岸、梨志峡和鸡公滩的左岸、淇滩的左岸、七里滩的右岸等地开凿纤道1000多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乌江航运极为重视。1952~1955年的4年间,政府投入资金,组织了乌江航道第六工程队和第三工程队,又对原来开凿的纤道进行了修整。同时,又在扶塔、三堆子、旺牌、狗脚弯、丛渡、冉家滩、金腰带、黄石脚、婆儿子等地方新开凿了纤道1500米。经过艰苦努力,减轻了纤夫们泅水、上下岸、上下船的劳苦。纤夫们可以在宽l米,高2米的陡壁纤道上拉船行走。
乌江上的“盘滩”,是两岸土家人民的创举。由于乌江中礁石林立,有些地方不能通航,凡货船航运到这些地方必须起货陆运,绕过险滩,再另行装船,被称为“盘滩”。在乌江上,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初,乌江河道虽几经整治,但仍有龚滩、新滩、潮砥需要盘滩。盘滩地方自然形成一个很重要的码头,历来为世人眼红,龚滩的盘滩任务,新中国成立前曾被陈其之管理,从事搬运的工人都为陈氏族人。
绞关。在乌江的激流险滩中,有的险滩水流过急,只依靠人力拉纤还不能使船上滩,必须借助岸上较稳固的着力点,一点一点地将船牵引上滩。最早的土法绞关是在险滩之上某一点的巨石上打一个洞,插进一根大木,用“头绞”(用碰竹做成的粗纤绳)套人,由拉纤夫去绞动大木,让船徐徐上滩。有时因水流过急,还须将船“提空”,即将货物从船上搬下三分之一,方能绞关上滩。土坨子滩有200米的滩需要绞关,七里滩有300米需要绞关。木绞关不耐用,逐渐改用铁木合制的和铁制的绞关。铁制绞关运转灵活,经久耐用,使用铁绞关可以缩短时间四五倍,节省人力就更多了。
在乌江航运调查中,还有“毛耗”、“发汗”和“放炮”几种情况。前文说到,乌江航运运进货物以食盐为大宗,盐本身的重量往往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据长期从事运盐的船工介绍,有时天阴潮湿,一船盐会多400~500斤,若天气晴朗,气候干燥,一船盐少300~500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