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派名校系列·行知工程教育探索者书系:让个性绽放精彩——学校课程体系整合与创生
定 价:30 元
丛书名:鲁派名校系列·行知工程教育探索者书系
- 作者:谢建伟,徐淑萍 等 著;齐健 编
- 出版时间:2014/9/1
- ISBN:9787549944286
-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22.3
- 页码:26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如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更大的改革空间。学校,该如何改革呢?为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施幸福快乐教育,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积极整合学科课程,创建校本课程,培养了个性的“书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乐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谢建伟、徐淑萍、齐健等著的《鲁派名校系列·行知工程教育探索者书系:让个性绽放精彩:学校课程体系整合与创生》是对这一过程的记载,也是对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陈述。
引论:走在课改的路上
第一章 课程,学校教育目标的开始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源起
一、国家课程政策解读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学校的课程理念
四、学校课程的历史及现状
五、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 “自主执行”的课程总框架
一、确定目标——课程实施的导向
二、课程构建——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课程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
第三节 “自主选择”的教学总纲领
一、形成核心教学理念,让教学有标可依
二、设计教学总纲领,让教学有章可循
三、实施学科建模,让教学自主执行
第四节 开放自主的教学文化
一、善于学习、合作开放的教师文化
二、平等合作、自主探究的学生文化
第二章 学科课程,在整合中为我所用
第一节 整合从目标入手
一、目标整合
二、确定课程总目标
三、确定各学科课程目标
第二节 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逐步分解学科整合目标
二、以目标为依据研究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
三、从“学科内”到“学科外”的语文整合课程
四、其他学科整合
第三节 开发执行课程
一、开发执行课程流程
二、执行课程实例
第四节 评价让课程升华
一、开放的发展性三螺旋结构课程评价体系概述
二、评价的三时段
三、对师生的评价策略
四、开放的发展性三螺旋结构课程评价体系的作用
第三章 特色课程,呈现学校育人哲学
第一节 书香课程,浸润生命底色
一、目标,让课程实施有方向
二、氛围营造,让学生闻书香
三、优化课堂,让阅读有时问
四、引领,让阅读带来快乐
五、激励,让阅读有动力
六、“书香人”在悄无声息中孕育
第二节 书法艺术课程,丰盈写意人生
一、学生与我们的约定——目标的诞生
二、学校给学生的承诺——科学的措施
三、兑现约定——硕果累累
第三节 健康课程,奠基身心健康
一、现状的思考
二、让学生爱上运动
三、让学生拥有阳光心态
第四节 棋艺课程,开启颖慧天窗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研发课程标准
三、编 写校本教材
四、研究教学方法
五、构建评价机制
六、初见成效
第四章 班级社团课程,彰显学校德育特色
第一节 班级社团课程,不一样的课程
一、班级社团课程的目标
二、班级社团课程的内容
三、班级社团课程的实施
四、班级社团课程的评价体系
第二节 每月一事,贯串学校德育的经线
一、注重学校德育规划
二、每月德育活动
第三节 社团叙事,编织学校德育的纬线
一、我是小学生了——一切都值得纪念
二、今天是你的生日——一切都值得铭记
三、“青竹儿社团”的故事——一切都在继续着
四、金童乐队的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五、我毕业了——一切都让人留恋
第四节 班级社团课程,不一样的幸福
一、幸福的教师在成长
二、幸福的家长在分享
三、幸福的学生在飞翔
第五章 走班课程,个性在自由中生长
第一节 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走班课程的产生
二、走班课程的梯度目标
三、走班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二节 我的课程我做主
一、解放思想,先行一步的选择
二、二次选择,全新的课程体验
三、调动资源,打造良好的课程品质
第三节 师生共同成长的见证
一、走班课程,精彩不只是一瞬间
二、走班师生,成长不会是一眨眼
第四节 走班课程的坚守与创新
一、多元介入的评价体系
二、对走班课程的反思
第六章 课程实施,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
第一节 课程实施中的“后现代”课程观
一、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开发者和优化者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反思者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
四、教师是“社会大课堂”的协调者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制度创新
一、形成“三级”校本培训制度
二、构建“一体化”科研制度
三、制订“梯队名师”培养制度
四、完善“多元”评价制度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中的复合型教师
一、每位教师都是学科整合的实践者
二、每位教师都是特色课程的实施者
三、每位教师都是社团课程的参与者
四、特长教师都是走班课程的开发者
第四节 课程实旋中的个性化课堂
一、大胆放手型
二、创建模式型
三、“难点”攻关型
四、特色整合型
参考文献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源起
一、国家课程政策解读
国家的课程政策决定着课程特点,从宏观上规定了课程的理念和路线。目前,关于课程政策的文件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作为政策范式,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的内涵是什么呢?从狭义来说,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一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由地方政府和学校自主决定的那部分课程。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问有所差异,国家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的过程与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国家课程也可以成为各地区、学校开发的对象。因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属于校本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里所说的“适合本校的课程”正是这种广义上的“校本课程”。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要努力寻找知识和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构建一体化的“三维目标”。《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三维目标中无论是知识、方法、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都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课程改革最有益的启示。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曾进行了“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用人市场调查研究,被调查单位遍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包括各种类型及各种性质与规模的单位。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68.7%,其次是“独立工作能力”,占53.3%,再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占48.1%。可见,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实干”。此外,“组织管理能力”(35.4%)、“人际交往能力”(27.6%)、“科研能力”(14.8%)等其他能力也显得很重要。当然,不同的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能力偏好上是存在差异的。小学教育作为奠基工程,要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其育人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是一致的,课程改革也必然从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始。
三、学校的课程理念
教育哲学是学校在教书育人的长期实践与追问中形成的对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它是课程的起点,是所有课程决策的基础。我校认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而是为了促进人类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在快速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奠基工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一生受用的东西——好习惯、好品格、好的兴趣爱好、好的文化底蕴、好的身体素质、好的心态,为幸福快乐奠定基础。幸福从哪里来呢?校训“幸福由努力和负责中来”就是最好的回答。学校倡导实施“幸福快乐教育”,以“培育书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乐人”为育人目标,坚持“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三大战略,积极打造“自主、活泼、乐学、进取”的校风,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幸福奠基。幸福快乐教育,不仅要让师生感受到当下校园生活的幸福,还要为他们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