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距离中国几千公里外的欧洲正饱受超级大国波斯的摧残。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亚洲就是波斯,波斯就是亚洲。7月,马其顿王国的王后产下亚历山大。来自巴比伦的祭司们一边打自己的耳光,一边在街上狂奔呼喊:“神庙焚毁之日诞生的男孩,以后将要灭亡亚洲。”其实,这个男孩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测——他不仅征服了波斯帝国,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帝国,甚至几乎横穿印度。欲知亚历山大的戎马一生,请看《巨蟹座的逆袭——亚历山大大帝》。
说起大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在古代大象与人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冷兵器当道的古代战争中。既能冲锋陷阵,又能运输物资的大象,在战争中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呢?《大象与古代战争》不容错过。
公元1644年,正值大明、大清和大顺三朝交替。李自成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清军入关,明朝彻底灭亡。但在这一年的第一天,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怎么度过的呢?请观党人碑大作《甲申遗恨——崇祯十七年元旦纪事》。
五代乱世,李存勖带领沙陀军,在逆境中打破持续四十年的战争僵局,一举取得干净利落的完胜。至此中国逐渐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约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回归大一统的历史常态。李少林老师的《挑战宿命——后唐灭后梁之战复盘》重现了这一段传奇历史,不可不读。
公元450年,刘宋王朝的“伐国”导致北魏大规模南下报复。由拓跋焘亲率的主力深入刘宋腹地,兵锋直指淮河上的重要军事据点——盱眙。欲知盱眙命运如何,请看爱澜作品《胡马败古城——南北朝宋魏盱眙攻防战记》。
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纣,纣王于鹿台自焚。与此同时,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却突然全部失踪。之后,中美洲突然兴起一支具有浓郁殷商文明特质的奥尔梅克文明。那二十五万殷商军民哪里去了呢?赤军的小说《沉寂——殷民东渡记》不妨一读。
《战争事典008》:
除此之外,由检还向内廷膳食费用下手,认为修省须有实政。
在上一年里,由检大幅度地削减了宫内的膳食开支。各宫后妃及太监、宫女各削减40%和30%,而他自己,则将每日36两的膳食费用直接减去一半。(《春明梦余录》卷27)由检和周皇后还每月持斋十日,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完全吃素,不食荤腥。长此以往,搞得宫里面所有人,都开始忧心起皇上的身体。翊坤宫袁贵妃的近侍刘某,暗地里将蔬菜放到褪了毛的生鹅腹中烹煮,待到水沸后取出,用酒洗净,另用麻油加工,以此改变素菜的口味,增加些营养。(《崇祯宫词》,此公似为宫中著名御厨,还“善治扁食,进御者,必其首造也”。)
在我们千年沿袭的传统史观中,出于道德角度的解释,往往习惯于简单地把国帑亏空归咎于皇帝的贪婪。诚然,皇帝的贪婪无度和肆意攫取是造成亏空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这只是加重了财政危机而已,并不是造成财政危机的全部原因。就明朝而言,这只是财政管理紊乱的表象之一,并不能真正反映出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在由检这个个案中,由检本人的勤俭节约,几乎无可指摘。但不管他怎样的“无珠玉玩弄之娱,无声色歌舞之奉,无台池鸟兽之乐”(《绥寇纪略》),即使他不吃不喝、不穿不用,把全部的内帑都输送到户部的太仓库中去,也不足以解决巨大的军事开支。事实上,靠皇帝本人的那点儿勤俭节约,绝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帝国的全面财政危机。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统治集团,几乎都只重视道德教化,而不重视技术手段。他们习惯用道德评价代替技术层面的操作,这种惯性思维的泛滥,阻碍了解决现实棘手问题各种手段的探讨与尝试。但由检似乎曾想从技术层面上做一些尝试,来解决自他登基伊始便困扰着他的帝国财政危机。他也许意识到,造成本朝财政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的原因是,除了皇帝本人外,没有其他中枢机构或重要官员负责本朝的财政业务。
虽然明朝在皇帝之下,还设置有内阁大学士与户部尚书,但他们在财政事务上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明朝的户部,绝非今日我们现代观念中的“国家财政部”。事实上,明朝户部,既不是明朝财政政策的决策部门,也不是执行部门,仅仅只是一个会计出纳部门。这个部门所能掌握的资金本来就有限,因为其他的五个部门,也都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收支来源,和对相关资金自主处置的权力,这是户部无法干涉的,故而它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尽管随着明朝后期军事开支的增大,户部的地位逐渐提高,但它仍不是以一个全面主管本朝财政收支、财税政策、各项资本金的宏观调控部门出现的,而只是作为主要的财政协调部门。虽然户部尚书作为重要阁臣有时也参与决策,但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对国家财政全面控制管理的法定权力。
在没有得到皇帝本人认可的情况下,不但户部尚书不能做任何事情,内阁大学士也是如此。虽然明朝的各级官员,包括所有臣民都可以对各项国家政务建言献策。不管这些是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不管财政是否是他们的专长。他们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但千篇一律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使用道德的概念而不是使用经济规律来解析财政问题。这丝毫无助于明朝财政管理状况的些许改善。“龙王多了不下雨”,多头管理未必就是最有效的管理。事实证明,多头管理往往并不能使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反而有可能在相互依赖、相互推诿中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