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出现很多富有才华的《易》学学者,王申子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后世之人一般认为元代《易》学只是程朱理学的延续,故而对元代《易》学不甚重视。虽然王申子之《易》学和理学造诣都很深厚,但是学术界对其人其学尚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
《儒家哲学文库: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作者刘云超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此做了有益的补充。
《儒家哲学文库: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对王申子易学思想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探讨了其易学师承授受以及对后世易学的影响。
刘云超,男,1976年出生,山东平原人。2008年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文化研究所从事儒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易》学哲学、儒家哲学和生态哲学。在《孔子研究》《东岳论丛》《理论学刊》、台湾《鹅湖月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在韩国《中国学论丛》《东洋哲学》《退溪学》《人文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序言
引论
一、王申子《易》学概述
二、明清《易》学对王申子的关注
三、当代王申子研究综述
第一章 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
一、生平和社会历史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章 王申子《易》学史观
第一节 《周易》经传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论
第二节 王申子论《易》学源流
第三节 王申子论易道精蕴
第四节 王申子论读《易》之法
第五节 王申子论经传大义
第六节 王申子论诸家易说
第三章 王申子《易》学本体论
第一节 先秦至魏晋的本体论
第二节 理学的本体论批判与本体论复归
第三节 王申子融通诸家的《易》学本体论
第四章 王申子《易》学性命论
第一节 性论
第二节 命论
第五章 王申子《易》学工夫论
第一节 存理去欲
第二节 觉即是复
第三节 诚敬
第四节 圣人之境
第六章 王申子《易》学诠释学
第一节 经典诠释学的两种路向
第二节 易简自然的诠释理念
第三节 以传解经
第四节 象数义理融通
第五节 王申子《易》学诠释学的当代价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儒家哲学文库: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
《元史·地理志》:“武昌路。唐初为鄂州……至元十一年……并本道安抚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
值得一提的是,《元史类编》《曝书亭集》皆言王氏曾任南阳书院山长,恐与事实不符。从行文来看,二书之言可能都来自《始末》中的一段记录。《始末》言田泽在任澧州路推官之时,向朝廷力荐王申子及其《大易缉说》《春秋类传》。田泽按照当时的政府程序层层上报,由本路牒呈湖广行省并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湖广行省移咨都省,判送礼部,行移翰林国史院。其间经湖广等处儒学提举司学正许承事、翰林院修撰邓从任等考校,确定其书价值。而就在湖广等处儒学提举司呈文中出现了错误:“行据南阳书院王山长申……”,不知此言从何而来,因该司呈文之时在大德十年(1306年)十一月,至皇庆二年(1313年)行省才计划让王申子任南阳书院山长。且《始末》明言,“王申子守志不出”,可见王申子并没有做过南阳书院山长。但是该呈文也证实了一点:即王申子原名王申,名后加“子”字乃是隐居者或修道之人常用做法。
慈利县当地史料记载:“宋末元初的四川官吏王申,由于想逃避世俗的纷扰,毅然决定上天门山上隐居。他一生忠心耿耿于大宋王朝,以做元臣为耻,在当时极为不得志的情况下,只好隐入天门山林莽之中,开场设地,广收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了。”这一记载大致来自余阙《天门山书院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