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有《千字文》《景福殿赋》,本书所选的是他于垂拱三年(687)撰文并书的《书谱》(又名《运笔论》)。《书谱》流传始于宋代,宋徽宗亲书“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此书为皇室内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间,至清朝又收入内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有多种刻版传世。
孙过庭(648~703),一说(646~690)。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唐吴郡人。出身寒微,幼时“不及学文”,成年“不及从事”。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此自慰。由于出身寒微,官职不高,且当时名气不大,故而没留下确切的身世记载。墨迹有《千字文》《景福殿赋》,本书所选的是他于垂拱三年(687)撰文并书的《书谱》(又名《运笔论》)。《书谱》流传始于宋代,宋徽宗亲书“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此书为皇室内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间,至清朝又收入内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有多种刻版传世。
《书谱》3700余字,共有47个自然段,分八个部分。
一、自《书谱》开头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追朔书法的源流,并对世人公认的几位书法祖师作以比较评说。
二、自“余志学之年”起,至“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叙述自己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自己在书体、笔法、学习态度、方法上的认识体会,以供后学者采纳选择。
三、自“又一时而书”起,至“睹迹明心者焉”。分析书法作品的优劣得失。
四、自“代有《笔阵图》七行”起,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自叙其《书谱》中的取材选择之精,详析其取舍范围及所尊崇之重点,也涉及所研究的书体——真、行、草,并对当时流传的不良书法作品给予驳斥以启导后学。
五、自“夫心之所达”起,至“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说明书法本无一定之体,随作者思想感情而变化风格;而思想感情之变化又必须与目前实际相结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应。推其本源,仍须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心精思则全局无遗,手熟练则下笔无滞,自然会言忘意得,翰逸神飞了!
六、自“若思通楷则”起,至“慕习之辈,尤宜慎诸”。指出书法之进步会与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见。断定自矜者必归失败,自卑者尚可发展。更指出不可因自己偶然有得而轻视古贤,学者要慎之又慎。
七、自“至有未悟淹留”起,至“得鱼获兔,犹吝筌蹄”。总说写字要各方面的适当配合,看似互相矛盾,却又相辅相成。入而能出,推陈出新,使书法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八、自“闻夫家有南威之容”起,至“垂拱三年写记”,全文完。表明对书法的评议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而不要只凭虚名随声附和,或凭时代之古老而盲目赞誉,必须公平、求实。并以自身的经验作为论证,最后表明自己撰写《书谱》的内心想法及不与时俯仰的高尚作风,也等于对当时某些不良气息给于针砭。
孙过庭的《书谱》内容涵盖很广,涉及史学、文字学、美学、哲学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书法的历史,又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书法中的个性和共性、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强调“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在创作中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乃羲之风范也。
《书谱》不仅理论水平高深精邃,而且书艺水平高妙脱俗,是历来学书者学习的极佳范本。本书就是对《书谱》书艺的技法解析,纵览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草书艺术,其技法特点所取得的成就很好地实践了其在《书谱》中的观点:“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缳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所谓“执”是指执笔,有执的深浅长短之分;“使”是指运笔,有左右提按几种;“转”是指运笔中的萦纡回绕,转折呼应;“用”是指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的区别。而“纵横牵掣”则是指在纵横的笔画运动中,前一笔的收连带着下一笔的起,这样形成上下勾连、左右牵引的状态。“钩缳盘纡”则为行笔的转折回旋,环绕呼应。孙过庭草书的特点就是如此。确实达到了萧衍所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蛇之相绞,山熊之对争”“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的高度。
米芾评价孙过庭的书法说:“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说:“反复察其结法,空旷而完密,气力实有过人。”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指出:“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这些评价都可谓恰如其分,孙过庭以其理论与技法的美妙结合与至高境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巨峰,学书法特别是学草书者如能对孙过庭《书谱》和书艺深入学习与感悟,定可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编选此书的目的所在。
愿广大书法爱好者早日步入孙过庭《书谱》所言“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书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