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国际地形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北*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获得国家批准,正式以南北专项为背景,我国相继组织实施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北科学考察,北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开展,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和研究成果。《北极海域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总结了专项实施以来北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的成果,并结合历次考察的数据,对北*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第1章 总论
第2章 北极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意义和目标
2.1 考察背景和意义
2.2 考察的简要历史回顾
2.3 考察海区概况
2.3.1 白令海
2.3.2 楚科奇海
2.3.3 北冰洋
2.4 考察目标
第3章 北极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主要任务
3.1 考察区域、断面、站位及路线
3.1.1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
3.1.2 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
3.2 考察内容
3.2.1 基础环境参数
3.2.2 微生物多样性
3.2.3 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群落
3.2.4 浮游生物群落
3.2.5 海冰生物群落
3.2.6 底栖生物群落
3.2.7 大型藻类
3.2.8 资源种类调查
3.3 考察设备
3.3.1 叶绿素荧光计
3.3.2 高通量测序仪
3.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
3.3.4 浮游植物分级联滤系统
3.3.5 Tri-Carh 2900TR液体闪烁计数仪
3.3.6 现场初级生产力培养器
3.3.7 流式细胞仪
3.3.8 营养盐自动分析仪
3.3.9 切向流超滤系统
3.3.10 浮游植物网
3.3.11 大型浮游动物网和北太平洋分层网
3.3.12 浮游动物多联网
3.3.13 底栖生物采集工具
3.3.14 低速离心机
3.3.15 解剖镜
3.3.16 3D解剖镜
3.3.17 生物显微镜
3.4 考察人员及分工
3.5 考察完成的工作量
3.6 考察航次(路线)及考察重大事件介绍
第4章 北极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获取的主要数据与样品
4.1 数据(样品)获取的方式
4.1.1 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
4.1.2 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
4.1.3 大中型浮游动物
4.1.4 底栖生物
4.1.5 微生物和大型藻类
4.2 获取的主要数据或样品
4.3 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
4.3.1 标准方法
4.3.2 考察人员培训
4.3.3 仪器设备
4.3.4 数据记录
4.4 北极考察数据总体评价情况
第5章 北极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要素分析与评估
5.1 各考察要素的分析和认识
5.1.1 基础环境参数
5.1.2 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与评价
5.1.3 微微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群落
5.1.4 浮游生物群落的分析与评价
5.1.5 海冰生物群落的分析与评价
5.1.6 底栖生物群落的分析与评价
5.1.7 大型藻类的分析与评价
5.1.8 资源种类的分析与评价
5.2 主要成果总结
第6章 北极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的经验与建议
6.1 考察取得的重要成果
6.2 海洋生物和生态考察对专项的贡献
6.3 考察获取的经验
6.3.1 顶层设计严谨
6.3.2 强化质量控制和管理
6.3.3 各单位优势互补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6.3.4 后勤保障有力
6.4 考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5 对未来北极科学考察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北极科学考察生物生态各要素作业站位表
附件二 北极科学考察生物生态各要素作业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附件三 北极科学考察生物生态各要素外业考察工作量
附件四 北极科学考察生物生态各要素考察数据一览表
附件五 北极科学考察生物生态各要素成果图件一览表
附件六 北极科学考察生物生态研究成果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