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豫边苏区反“围剿”
气势雄伟的大别山脉绵亘数百里,横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四周有木兰山、天台山、万紫山、大雾山、大悟山、古角、桐山诸峰纵横盘结,襟长江而带淮河。北窥豫中,南瞰武汉,东控江淮平原,西扼平汉(今北京—汉口)铁路。山川交错,水泊棋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历代兵家囊括大江南北、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
1927年11月,中共黄麻特委领导黄安(今红安)、麻城农民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创造了鄂豫边武装割据的局面。
1928年1月,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在黄冈、罗田、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5月,第7军进入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的光裕山、摩云山、羚羊山、木城寨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基层革命政权。至7月,初步建成了拥有20万人口、以柴山堡为中心的根据地,第7军改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师。
红31师名为师,却只有300多人,下辖4个大队,每大队五六十人,四五十条枪。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
1929年5月,吴光浩带着十多个人去商城南部帮助开展工作,途经罗田藤家堡时,遭地主民团袭击,不幸牺牲。 6月,徐向前由上海来到鄂豫边苏区,担任红31师任副师长,负责军事指挥工作。
这时,蒋桂军阀混战已结束,蒋介石取代了桂系在湖北、河南南部的统治,迫不及待地发动对鄂豫边苏区的第一次“会剿”,史称“罗李会剿”。
国民党军独立第4旅旅长罗霖率所部2个团,由黄陂、黄安出发,向北进犯;驻潢川、光山的李克邦暂编第2旅的1个营及光山反动民团红枪会五六千人,向南进犯;驻麻城的夏斗寅第13师补充团和黄土岗一带地主武装,也出动配合,全力压向鄂豫边苏区的腹心地带七里、紫云地区。敌人企图南北对进,长驱直入,一举围歼红31师于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地区。
由于事先没有获悉敌人“会剿”的情报,红31师主力正分散在各处游击,徐向前身边仅有2个大队,百余人枪,只得仓促应战。
敌众我寡,不能硬顶。中共鄂东北特委决定撤离七里、紫云地区,和敌人兜圈子。徐向前回忆道:
根据地的十多万群众纷纷“跑反”,漫山遍野,扶老携幼,一片混乱的景象。我们转到来家河,打了第一仗。没想到敌人一打机枪,游击队都跑散了。这次我们虽未受损失,但说明队伍缺乏严格的战场纪律和过硬作风,遇上战斗力较强的国民党正规军,有怯战心理。
徐向前认为要粉碎敌人的“会剿”,关键是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打也好,跑也好,进也好,退也好,集中作战也好,分散游击也好,都离不开这一点。北面的李克邦部是土匪队伍,战斗力不很强。徐向前决定先拿这股敌人开刀,以群众武装广泛袭扰东、南两面之敌,集中兵力歼灭已进占柴山堡地区李克邦部和反动组织红枪会。
7月初,徐向前指挥红31师2个大队,在三四千名手持土枪、长矛的革命群众配合下,歼李克邦部营长以下百余人,活捉了红枪会头子戴五爷,缴获枪支40余支。反“会剿”作战初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必胜信心。
几天后,红31师乘胜出击,与黄安地区地方武装,在光山等地的革命群众万余人配合下,向盘踞在白沙关一带的地主武装发起进攻。
这些地主武装成员复杂,既有土匪流氓,也有给地主看家护院的打手保镖,还有上当受骗的贫苦农民,实际上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他们专门和红军作对。平时在根据地周围捣乱,国民党正规军攻来,又积极配合,进到根据地里大烧大杀大抢,无恶不作。有些地主民团的据点,是敌军进攻和分割根据地的跳板,又是供应点。因此,粉碎地主下属反动统治及其武装,对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红军一举攻占白沙关,毙伤敌数百人,残敌向北狼狈而逃。战后,红军在白沙关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镇压了戴五爷等一批恶霸和红枪会的反动头目,大快人心。
与此同时,苏区广大群众和赤卫队对国民党军南路罗霖部及第13师补充团展开了广泛袭扰,使敌无法在苏区立足,被迫退回河口、黄安、麻城等地。不到半个月,“罗李会剿”即宣告失败。
仅仅过了一个月,国民党军第13师在暂编第2旅、第56师各一部和罗田、麻城、商城、光山、罗山等县民团的配合下,对鄂豫边、豫东南两块根据地同时发动第二次“会剿”,史称“鄂豫会剿”,企图消灭红11军第31、第32师,摧毁苏区。
红32师是这年5月由商南起义武装100余人组建而成的,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漆德伟任副师长。经过几个月的发展,迅速扩充至300多人,并创立了豫东南苏区。
8月10日,国民党军第13师出动2个团的兵力,连同罗田、麻城民团由松子关、长岭关、铜锣关向北进攻豫东南苏区。
红32师在周维炯、徐其虚的指挥下,依托苏区与分散冒进之敌苦苦周旋,在歼敌一部后,向光山、麻城边界地区转移。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第13师2个旅从黄安、麻城等地向鄂豫边苏区发起进攻。
徐向前等人率领红31师,采取避强击弱的作战方针,在内线与敌周旋,抓住有利时机打击敌人。经白沙关、鹅公山、磨角楼几仗,歼敌100余人,包括第一次全歼敌人1个排。以当时红31师的武器装备,一仗全歼国民党正规军的1个排,可谓辉煌的战果,对士气鼓舞很大。
敌人吃过几次亏后,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不再分散冒进。这样一来,红31师在内线继续作战不利。徐向前当机立断,率红31师主动跳到外线,向麻城北部转移,调动敌人。9月初,红31师在麻城以北八字门楼,与红32师胜利会师。徐向前第一次见到了周维炯、肖方等同志。
周维炯是丁家埠暴动和豫东南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打仗很勇敢,但有点骄傲,看上去像个白面书生。三十二师在豫东南活动期间,同鄂东北特委的关系一度搞得很僵,甚至把特委派去的徐思庶(子清)和徐其虚枪毙了。特委又派吴光浩同志去,半路上遇敌牺牲(后中央特派员郭述申同志去调查处理枪毙二徐的事,也差点被杀掉,有人给郭述申报了信,他连夜跑了,才免于难)。具体原因不清楚,后来听说是有坏人挑拨。这次两个师会合后,鄂东北特委采取了团结红三十二师的方针,不提往事,对他们热情关照。我们还拨了些枪支和子弹给他们。主要是子弹,因三十一师靠近武汉,能通过内线关系从那边买。当然,以前发生过枪杀特委委员的事,我们也有顾虑,晚上睡觉枕着枪,以防意外。两个师在那一带同敌人打了一仗,他们打一面,我们打一面,配合得不错。战斗结束时,缴了不少武器。我印象最深的是缴了匹马,我骑过很长时间;俘虏了个小号兵,留在我身边司号,作战很勇敢,后来牺牲了。这是两个师第一次配合作战,取得了胜利,大家蛮高兴。
中旬,敌人发现红军主力在麻城以北、光山以南地区活动,立即部署新的合围,商城南部的国民党军也向西进击,企图两面夹击。红32师趁机返回豫东南苏区,一举将当地反动武装“编练队”歼灭。
红31师则分为数路跳出包围圈,甩开敌军主力南下,先后歼灭了黄坡长堰、夏店,黄安八里湾,麻城谢店等地的民团,缴了一批武器弹药。
下旬,国民党军对鄂豫边、豫东南两苏区的“会剿”已近两月,但屡遭打击,一无所获,被迫收兵,退缩苏区边沿据点。第二次“会剿”又被粉碎。
在接连粉碎敌人的两次“会剿”后,红31师乘胜发展队伍,扩大游击活动,打击土豪和民团。
鄂豫边苏区的蓬勃发展令国民党政府坐立不安,如鲠在喉,紧锣密鼓地调集兵力,准备发起新的“会剿”。
不出1个月,敌人就卷土重来。10月,驻河南信阳的国民党军徐源泉第48师2个团由罗山、光山南下,驻湖北境内的国民党军夏斗寅第13师1个团由黄陂、黄安、麻城北进,向鄂豫边苏区发起了第三次“会剿”,史称“徐夏会剿”。
面对敌军重兵压境,如何粉碎“会剿”呢?徐向前回忆道:
那时,敌人一来,地方上总要求我们打,生怕我们不打,说来说去,无非是怕丢地盘,怕打烂坛坛罐罐。我们有我们的想法,要打得有胜利的把握,自己的伤亡和消耗要少,消灭敌人要多。丢枪,伤亡一大堆人,打败仗,可不行。不然,有生力量消耗太大,部队情绪给打了下去,以后就不好办。地方和军队,常常在打不打的问题上闹矛盾,发生争执。军队里也有人怕群众受损失,主张和敌人硬拼。我们还是坚持有利条件下就打,不利条件下就不打,这一点不能动摇。
徐向前认为,红军人少武器差,打大仗不行,要靠多打小仗取胜,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正规军虽然人多装备好,但从外线开进山区来“搜剿”,五个指头一伸开,兵力就分散了,使红军有空子集中兵力打伏击。红军完全可以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埋伏好兵力,抓住他们的个把连或排,突袭一下。打完就走,瞅准机会再打。
根据地方党委和群众提供的情报,这次前来“会剿”的敌人只有四五百人。徐向前心想,敌人不太多,我们打得好有可能取胜,便率领部队,埋伏在敌人撤退时可能路过的天台山铁子岗一带,准备伏击敌人。
那里竹林、树林、葛藤特别多。红31师当时还没有机枪,只有几百条型号各异、破旧不堪的步枪,弹药也不多,最多时一个人才有十来发,一般是两三发。因此就想多打些小仗、胜仗,多缴获些枪支和子弹。
谁知战斗打响后,才发现来敌足足有一两个团的兵力。徐向前回忆道:
我带了一个队在正面打,敌人的火力很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两翼的部队也没占到便宜。敌人开始反扑,部队撤退,最后连小号兵也撤下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敌人已攻到寨子下面,近在咫尺。幸好天已擦黑,我就趁机往外跑,敌人在后面追。那时我腿部的伤势未愈(是在一次战斗中跳崖时将腿摔伤的),跑也跑不快,见前面有片林子,往里一钻,敌人找不见,乱打了几枪,就回去了。我坐在林子里,腿疼得厉害。廖荣坤同志带了几个人来找我,才把我接回去。这一仗,情报不准,口张得太大,部队“放了羊”,没打好,我们伤亡十几个人,同我一起来鄂豫皖的二队党代表桂步蟾同志也牺牲了。
红31师打虎不成反被虎伤,被迫撤离天台山向北转移,跳到外线和敌人转圈子,避实击虚。血的教训和残酷的斗争,使红31师的领导人意识到弱小的红军,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解决在强敌面前,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问题,关键在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徐向前和戴克敏、曹学楷共同研究,总结出游击战的七条战术原则: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恰在此时,蒋(介石)冯(玉祥)战争爆发,第48、第13师急忙调离鄂豫边苏区参战,只留下反动民团继续进攻红军。
趁敌军向平汉线撤退,红31师兵分三路向外追击,先后在长岭岗、柿子树店、姚家集、河口镇等地,消灭和击溃4个民团,缴枪百余支。红31师发展到700余人、600多条枪。黄陂六指店驻有国民党正规军1个连,在红31师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向红军投诚。当地的群众说:“还是红军厉害!”
敌人对鄂豫边苏区的第三次“会剿”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许多年后,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总结了鄂豫边苏区三次反“会剿”胜利的经验:
反三次“会剿”,拖得敌人捉襟见肘,精疲力竭,失败而归,就是因为有广大群众积极配合红军作战。毛主席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鄂豫皖边的群众,受压迫很深,与官僚、军阀、地主有不共戴天之仇。工农武装起义成功,打土豪、分田地,搬掉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他们打心眼里拥护革命。敌人来了,又烧又杀又抢,搞什么“清乡”、“搜剿”,残害群众的手段,骇人听闻。每次“会剿”来临,群众纷纷藏粮食,进深山,封锁敌人,支援红军。他们宁肯丢掉家园,在山里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也不愿落到白军手里。有些群众被敌人抓住,百般受刑,至死不吐露红军的一点消息。在特委领导组织下,男女老少,拿起扁担、矛子、大刀、土枪,四处击敌,弄得敌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防不胜防。红军有了群众的支持,如鱼得水,任我驰骋,这是弱小的红军能够生存、发展、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