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文化》内容简介:战争历来是人类津津乐道的话题。战斗本身就是巨大的,甚至是获得的快乐源泉。人类从这种快乐和诱惑中形成了一整套有关战争的文化——从部落勇士出战时涂在脸上和身上的颜料到今天的迷彩服,从凯撒的红斗篷到麦克阿瑟的烟斗,从古希腊的盾牌图案到现代战斗机的机头装饰,从大约公元600年发明的兵棋到计算机时代的空战模拟器。自人类文明起源时,战争文化就具有其特有的传统、法律、仪式、音乐、绘画、文学和纪念性建筑。
古往今来,人类对战争文化通常是高度崇尚的。但在今天的发达国家却不是这样,有人嘲弄之,也有人斥之为“军国主义”。在这部震撼人心的发轫之作中,你将看到这样的观念何等错误,甚至何等危险。不以某些人的愿望为转移的是,今天的男男女女,正如历史上任何时代一样,依然痴迷于战争。一支军队如果疏远了战争文化,不仅注定要打败仗,而且势必土崩瓦解。
马丁·范克勒韦尔德(Matin van Creveld,1946- ),生于荷兰,现为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和战略研究专家。共有18部著作,译成14种语言,被认为是研究未来战争的重要的参考书籍。他还担任着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国防部的顾问,是第二位受邀在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部讲演的平民专家,曾在几乎所有军事战略研究机构任教或开办讲座。曾接受CNN、BBC、美国《新闻周刊》、《国际先驱论坛报》等著名国际媒体的采访或为之撰文。
前言
第一篇 准备战争的文化
第一章 从勇士文身到迷彩服
第二章 从回飞镖到堡垒
第三章 勇士是怎样造就的
第四章 战争游戏
第二篇 战争当中的文化
第五章 拉开战幕
第六章 战斗之乐
第七章 战争规则
第八章 结束战争
第三篇 纪念战争的文化
第九章 战争和历史
第十章 战争和文学
第十一章 战争和美术
第十二章 战争纪念碑
第四篇 天涯静处无征战?
第十三章 短暂的和平历史
第十四章 正在衰微的大战
第十五章 天理难容的行为
第十六章 人类向何处去?
第五篇 假如没有战争文化
第十七章 野蛮的乌合之众
第十八章 没有灵魂的机器
第十九章 没有骨头的男人
第二十章 女权主义的影响
结论:巨大的悖论
第一篇准备战争的文化
第一章从勇士文身到迷彩服
从情理上讲,人们在投入战争时,应当尽可能穿戴得简单实用——因为战争难道不是最消耗体力的活动吗?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却经常是恰恰相反,要在自己身上覆盖上也许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的精细的装饰。从我们所能探知的最遥远的史前时代起,打仗前在脸上和身上涂上颜料,就始终是部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最初这样的涂抹也许只意味着要打仗了,要制造出一种明显不同于和平时期的气氛来。然而,就像我们称之为战争文化的众多其他要素一样,这样的装饰经常也在其他场合用于礼仪目的,其应用是如此频繁,以致往往很难说究竟是战争渗入了文化,还是文化渗入了战争。
通常颜料都是由本地物质制成的,特别是植物,再掺人少量矿土或矿石研成的粉。但有时也通过贸易换来。朱红颜料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很受欢迎,l756—1763年间,法国和英国都把这种颜料当作付给他们的印第安盟友的报酬物之一。通常颜料都是用手指来涂抹的,但时而也用专门的工具。涂抹的目的之一是施魔法壮胆——某些图案被认为有保护作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起识别作用。
尽管通常情况下每个勇士都是随心所欲地装饰自己,但每个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图案,以作身份识别用。印第安人中的苏族人(Sioux)用红色,克劳人(Crow)用白色。卡罗来纳的卡托巴人(Catawba)的赫赫威名,很可能与他们在脸上涂画的不对称图案有关。他们把一只眼睛画上白圈,把另一只眼睛画上黑圈,把脸上其余部分也涂黑。通常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