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是作者熊梅生退休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全书分“乡村岁月”“往日情怀”“百味人生”“诗意闲情”“金陵印记”“民国往事”“江南散曲”“屐痕处处”“东欧纪行”九个专辑。作者以清新平实的笔触回忆在乡村中学任教的日子,追溯了渐行渐远的人生岁月,饱含着淡淡的乡愁、浓浓的深情。凭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作者记叙下身边难忘的人与事,倾诉了悠然闲情中的诗意与感悟;记录了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印记与民国往事,展现了水墨江南秀美的画卷。作者还在海内外的旖旎风光之中留下了履痕,探寻了异国的历史人文。这是一本文笔优美、多姿多彩、情深意长的散文集,值得读者品味。
熊梅生,江苏南京人,1942年6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扬州交通工业学校、泰兴宣堡中学、江苏省泰兴中学任教。历任南京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处处长,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已退休。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儿童文学及有关论著两百余万字,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多种报刊。菩有散文集《耶一束木香花》《心海扬帆》,儿童文学《一个国王的懊恼》《小海马的奇遇》,人物传记《特级英雄杨根思》(执笔)等。
陌上花开缓缓归——退休十年感言(代序)
乡村岁月
记忆深处的扁豆花
那一束木香花
那年的早春二月
银杏环抱的地方
煤油灯趣事
大雪留痕
梦中的独轮车
花生收获的季节里
宣中琐忆
消失的池塘
小镇美食
在无书可读的日子里
重返泰兴中学
母子情深
依然是那条港河
往日情怀
一条小街的流年碎影
新街口摊贩市场拾忆
陆家大院里的温情
父亲的宽容
故园寻梦
历史的回音
儿时的桂花香
冬天里的烤山芋
我的高中文学老师
校园里的敲钟人
怀念那条绿色长廊
麻雀轶事
不为人知的“故事沙龙”
百味人生
我的岳父
昌南瓷铺
上海有位霍先生
那年儿子高考
扇子里的百味人生
总统府边擦鞋的老头
艺术殿堂里的人生一课
与艾煊在一起的日子
追忆作家秦文玉
充满母爱的微笑
徜徉在姑苏小巷
清明,感悟人生的节日
棋味人生人生如棋
人生与假如
大师的淡泊
回望大院
官场与神灵
诗意闲情
明城墙上野菊花
湖畔听笛
愧对剑麻
朝开暮落花无穷
碧纱窗外有芭蕉
碧叶丛中独自香
仰望凌霄花
植柳诗话
树的丰碑
今夜,让单调走开
秋虫声声
景仰枫香树
夏日蝉鸣
喜鹊之喜
苦瓜之悟
庭园竹韵
凝霞流丹艳胜春花
幸福就是晒太阳
金陵印记
扫叶楼下扫叶人
月下秦淮
登鼓楼小记
走进乌龙潭
重登燕子矶
美哉,珍珠泉
夕阳里的丰碑
拜梅古林园
高淳桠溪慢城小记
走进漆桥老街
江南云冈:千佛崖石窟
南唐孤塔:栖霞寺舍利塔
江宁织造·红楼梦曲
牧童遥指处金陵杏花村
老门东的“南京味儿”
寻访南京的老邮局
古都的伊斯兰教情结
民国往事
美龄宫里话美龄
踯躅在于右任公馆前
蒋纬国未圆的梦
雍园1号白公馆
“笔”落黄泉地
傅厚岗的魅影
普陀路10号里的陈诚
汪精卫最后的日子
西流湾的汉奸巢穴
悲情宅院
蒋介石牙医的寓所
中央饭店里的风云
江南散曲
唐风禅意拈花湾
运河古邑
鼋头渚赏樱
在阿炳的塑像前
风雅留园
枫桥诗意
陆巷古村
木渎风情
苏州东山雕花楼
苏州盘门三景
周庄的老街古巷旧居
周庄画意:波光桥影
西塘的桥
西塘的烟雨长廊
西塘的街西塘的弄
乌镇的水阁人家
乌镇的民俗风情
屐痕处处
卢氏古宅庭院深深
扬州古韵
溪口觅踪
走进鲁迅故里
访千年古刹国清寺
观石梁飞瀑
游琼台仙谷
寻梦渔梁
诗情画意桃花潭
青弋江写意
开封府里话包公
洛阳关林雨中游
台儿庄寻古
青檀的沧桑之美
漂流九曲溪
东欧纪行
不来梅的历史文化遗产
雨中的汉堡
沙丘上的宫殿无忧宫
柏林:凝固的历史
迷人的温泉小镇卡罗维瓦利
走上查理大桥
徜徉布拉格老城广场
布拉格古堡之恋
美丽的中世纪小镇克鲁姆洛夫
维也纳掠影
美泉宫里的追思
布拉迪斯拉发一瞥
在多瑙河的游船上
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
登上渔人堡
圣伊斯特万大教堂与链子桥
漫步萨尔茨堡
天堂小镇哈尔斯塔特
新天鹅堡
罗腾堡的中世纪风情
维尔茨堡印象
烈日下的法兰克福
后记
《陌上花开》:
记忆深处的扁豆花
今日白露,一连几天淅淅沥沥的雨水让人感到天凉好个秋。农历八月的雨有个极富诗意的名字——“豆花雨”。清代学者查学礼有诗:“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晚明诗人曹学俭在《秦淮秋怨》诗中写道:“四序皆蓄意,秋来殊可怜。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这“豆花”就是在秋风秋雨中仍然盛开着的扁豆花!
好一场豆花雨淋湿了都市的大街小巷、树木绿地,淋湿了高楼屋宇、院落社区,也湿润了我记忆深处的扁豆花。
我记忆中的扁豆花不在疏篱茅舍的农家,而是在苏北偏于农村小镇一角的中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那儿当教师。学校里有大片大片的菜地,菜地被划分到各个班级作为劳动课的基地,按统一要求种植各类蔬菜。韭菜、青菜、茄子、辣椒、番茄……一年四季学校伙房里大路货的蔬菜基本不断,可谓自给自足。各类瓜果蔬菜中,最省力的是种扁豆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沿着学校围墙内侧每隔两步用小锹挖个浅坑,洒下扁豆种便完事了,无需操心,无需打理。一场春雨之后,地里慢慢伸出稚嫩的叶,纤细的藤,在人们不经意间执着地向上。人夏以后,蓬蓬勃勃的扁豆藤缠绕攀援爬满围墙,渐渐地一簇簇紫花、白花点缀其间,如振翅欲飞的粉蝶,藤蔓攀援到哪里,它们就飞聚到哪里。临近暑假时层层叠叠簇拥的花间已有嫩嫩的豆荚垂挂。放假了,我得像候鸟一样回南京看望父母,无法想象满墙的扁豆藤如何演绎一夏的辉煌。
暑假即将结束,我又带着几分失落与无奈,从城市的家返回到农村工作的窝。然而回到学校看见那一堵堵扁豆墙激情四射的蓬勃,莫名的兴奋与惊讶让心中的惆怅为之一扫。一个暑假不见,扁豆花更加密密匝匝,仿佛万千蝶舞。层层绿叶婆娑,一串串、一簇簇肥实的豆荚掩映其中,宛如一个个紫玉雕琢的弯月垂悬。也许是整个假期少有人采摘的缘故,豆荚多得让人眼花缭乱,随手就可以捋下一把。开学的头几天扁豆成为食堂里必备菜,扁豆烧肉固然美味,清炒扁豆也十分可口。青绿的扁豆人口脆而嫩,红紫的扁豆咀嚼起来糯而甘,那一份清香鲜美让人久久回味。在南京城里是绝对吃不到这份新鲜的。
当舌尖品尝如此美味时,我情不自禁想起了郑板桥那副让人怡然自得的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当年流落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鲁家桥河西大悲庵里的郑板桥,一副对联把农家风情、田园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所在的学校不也是一个放大了的农家,一园春雨小白菜,满墙秋风扁豆花。满目的扁豆花让我这个异乡人,有了家的感觉、家园的温馨。
秋风渐起,一场秋雨一阵凉,满墙的扁豆花依然热烈奔放,熙熙攘攘,不知疲倦地灿烂怒放。月光如水的夜晚,墙根的扁豆丛里传来秋虫的浅唱低吟,想起明代诗人王伯稠的诗:“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也想起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诗云:“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而诗人所闻的秋声,是“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蓬蓬勃勃的扁豆花安然开在秋的深处,开在蓊郁的枝叶间,从容淡定,优雅潇洒,明媚着秋的诗行,婉约着秋的韵脚。扁豆不但是饮食养生的菜肴,还是点缀心灵家园、宁静思绪的诗情和禅意。
秋雨绵绵潇潇湿润了我记忆深处的扁豆花,湿润了那份原始的纯真朴实,那份远离喧嚣的鲜活。多年以后读到作家汪曾祺回忆“文革”时期的文字,对扁豆花更多了一份情愫。他在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搬进了逼仄霉湿的大杂院后,把简陋的小屋收拾干净,在一口破缸里种了扁豆,惬意地享受着“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生活。身处逆境的老作家,在烟火人生里波澜不惊。随缘自适的恬淡心灵,于秋月豆架下的虫声里欣悦、净化,使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喧嚣和混沌,渐渐消散无痕。
记忆深处的扁豆花,是沉浸在悠远岁月里的一首生生不息的歌,一份返璞归真积淀的美丽,一种俗而不凡的人生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