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并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有关方面研究成果的文章,并对先前的研究观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说明,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几十年,造诣颇为深厚。
刘敬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代序: 第一朋友 / 001
上 编 / 001
刘备性格的深隐特质 / 003
所有性格学的研究都是由外向内的 / 003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 005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008
仲尼不为已甚者,过犹不及 / 011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 013
......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是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从讨黄巾到战赤壁之前的刘备,正是一位极善于“以小事大”的智者。
胡适《说儒》一文中曾提出以下见解:谦卑的态度,柔逊的处世方法,“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那一套,也是一种“强”,是“强”的另一种形式。“一个人自信很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可以说是一种君子之强。”(胡适《说儒》a)这些话用以说明刘备的“能以小事大”,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刘备“自幼便大”(毛本第一回夹评)。这样的人物竟不得不“以小事大”显然是违反自然本性的,是“超我”行为。从出场时的幼儿游戏开始,他就不止是一“有志图王者”。“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对此,早年他叔父看出来了,因而特别器重他;后来曹操也看出来了,因而即使在他漂泊不定的坎坷年月便把他当成了主要对手。在类似三顾茅庐或酒酣失控的场合中他也曾直言不讳,以周文、齐桓、汉高祖、汉光武自比,说过“备若有基本,何虑天下碌碌之辈耳”一类心口如一、质朴可爱的实话。
然而这种情形并不多,并非刘备的行为惯性。刘备是善韬晦的专家。他一辈子,除了为关羽被害报仇征吴那阵子实在有点异乎寻常的自我膨胀、意气用事之外,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准确点说,是夹着尾巴进取。羽毛未丰满时期,尤其如此。他懂得在忍让委屈中求得生存,保持自己,积蓄力量,巧妙从容地周旋于各种有名分、有实力的人物之间,持久而有韧性地追求既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