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与数字化传播
杨晓敏
在当下的文学大家族里,小小说有成千上万的写作者,有月发行几十万册的核心刊物,有业界权威性奖项,并催生了数十位在民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全国每年以3万篇以上的发表量,已积累了不同题材、不同艺术风格的数以百万计的小小说作品。数百篇被收入大、中、小学等各类教材,难以统计的作品素材成为阅读试卷和被改编为动漫、微电影、电视短剧、春晚小品等,或被译至国外发表与出版。
30多年来,全国多种民间性的小小说笔会、研讨、征文、评奖、函授等,有效地发现、培养、扶持、组织和造就了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梯次队伍,小小说写作者遍布全国,成千上万,其中上百名作家因此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小小说简约通脱,雅俗共赏。这种从民间兴起的文学读写诉求,让原始性的文学情结复苏萌动,从多方面调动了大众对文学的参与、理解和认同。小小说为提升和开发全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另一种可能,成功地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打开了大众文化的通道,之于文化市场的介入与渗透,悄然改善了多元的文学读写格局。
小小说文体的成长,有着确定的良好前景。不能简单地要求短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要写得有多重的分量,小小说天然携带的使命,在于能让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得到广泛的普及传播。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潜移默化地强化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即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应是一项首推的系统工程。小小说不仅具备人物、故事、环境等要素,还携带着作为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指向,即给人思考生活、认知世界的思想容量。小小说让文学回归民间,大众参与阅读,大众参与创作,本身就介入了自觉的文化熏陶。参与读写的过程,亦是致力于进步的文化行动。让普通人在文学读写中长智慧乃至心灵愉悦,为时代进步提供大面积的“大众智力资本”的支持,这无论如何都是文学和社会的幸事。
在相当长的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生活里,文学写作、文学作品或文学传播,大都以平面的、纸质的、传统的方式进行;而今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一种全新的以网络为时尚的读写或欣赏方式,正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手机阅读、动漫、微电影、小品等数字化平台,以更加自由灵活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是对传统读写习惯的一种有益补充和取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加适应了当下人们生活节奏提速和对便捷文化的需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手机的出现和影视文化的强势普及,一种具有革命性的读写方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往的文化接受途径乃至直接进入日常生活,而我们除了亦步亦趋地跟进,几乎别无选择。现代传播注定会改变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文学作品与网络、手机阅读、影视艺术等数字化平台结缘,应该是写作者的一种集体参与和作品开发意识的觉醒。现代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正在萌生的大众文化权益。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座城市,看待它的现代文明程度,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看它的钢产量、粮产量、高速公路及人均收入等,但除了这些能直接显示物质生活水准的硬件外,不可忽略的,还要看它的科技教育、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以及文学艺术、广电影视、新闻出版所达到的高度、氛围等等。因为这些属于精神生活、社会文明范畴的东西,所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质量,是深层次的生活内涵。文化产品一旦与科学理念、大众文化市场接轨,无异于给老虎插上了翅膀。只有把文化产品转化为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的潜移默化功能,让优质的生存状态沐浴在春风化雨的文化氛围中。
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是一对连体婴儿。现在是信息社会,一件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媒介的传播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反应也大致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资源,从拥有资源到开发产品,中间有着复杂而系统的精密工艺,是一个科学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过程,充满创新意味。可以想象,让一件精神产品像物质产品那样去参与市场竞争,影响人们的生活,对文化工作者该具有多么强烈的诱惑。
小小说文体自身携带的诸多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多元传媒中占尽天然优势,更使它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中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数字化平台构成的传播媒介,网络、手机阅读、动漫、微电影、小品等,是以智力资本为主要载体的高端领域,只有创意性劳动才会构成“第一生产力”,而传统媒介与数字化平台的双向开发与合作, 一定会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