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
书稿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主要论述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原生基础。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源起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共同基础,之后,对二者意识形态思想不同的理论传承和现实基础进行了阐述,意在从宏观层面上指出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异同的根本依据理论与现实基础的异同。 第二部分具体展开列宁与葛兰西意识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度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剧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以及不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等现实问题,有必要加强国际价值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本书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下,运用数理方法,分别推导了*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局部均衡国际价值量表达式和两种含
本书以整体论视角出发,通过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重要经济学著作和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以及《资本论》三卷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探究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货币学说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内涵。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马克思已经揭示出货币-资本-虚拟资本的运动逻辑,在马克思看来,必须将货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以21世纪的时代视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住房思想及实践发展;探讨了住房双重属性的内涵及其矛盾关系,剖析了住房属性、社会制度、住房政策三者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住房的本质属性;梳理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住房制度的实践发展,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入一个学术繁荣时代,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为了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扭转没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刊物的缺憾,特创办《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本刊通过刊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入研究理论的成果,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探讨,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的
本书突出了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情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资本论》内容的简繁取舍与评介等问题。本书对学界关于《资本论》的错误解读进行了澄清,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根据时代发展,联系现实提出新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当代资本
该著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建设共产国际以及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阐述了新的学术观点;深入地研究、阐述和评价了斯大林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阐述了20世纪20—50年代初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取得的
本书是一本修订教材,作者在近年来经济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的基础上,对前版《选读》进行了重编。全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唯物史观的认识视角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第三部分《资本论》第二卷(节选);第四部分《资本论》第三卷(节选);第
本书从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从弄清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眼里,唯物史观所说的物究竟是什么开始,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关于历史、个人、社会、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等等核心概念,跟随马克思和恩格斯进入唯物史观宏大雄伟的科学殿堂,总结出唯物史观建立的五个结论,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主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人本身开始的,即
开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部主任,,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开封大学思政部主任。毕业以来,发表论文23篇,其中在中文核心发表13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6项,市厅级课题20多项;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3部;河南省优秀思想
刘昱、陈海丰两位作者,尤其是陈海丰教授,几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耕耘和研习,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文本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对于人们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稿梳理挖掘了马克思市场批判的相关思想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资源;重点剖析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实践的相关模式,挖掘了社会主义探索去市场反市场近市场亲市场的逻辑结构,剖析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建构提供实践指南。
本书稿约11万字,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研究著作。全书共包括五个章节。*章绪论是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综述,全面梳理了目前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基本水平。第二章马克思《博士论文》基调,从思想史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之所以将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自己博士论文课题的根本
本书稿约20万字,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研究著作。全书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研究综述。*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第二章探讨了马克思发现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内涵、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第三章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理论中涉及的哲学
主要从经济哲学的维度去反思和批判现代货币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之间的内在勾连,通过具体探讨现代货币与国家权力、语言结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提出货币并未决定现代社会,而是货币具体化了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也并未决定货币,而是现代社会利用货币。
本书阐发了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论文的创新在于,从生态学的切口,论述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生态价值,批驳了有些人视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反自然,反生态的观点。本书阐发了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论文的创新在于,从生态学的切口,论述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生态价值,批驳了有些人视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反
马克思是现代休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和创始人,他的许多思想成为现代休闲思想的起点和源头,对马克思生态休闲思想的研究是现代休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态休闲思想,在理论上有助于驳斥西方学者攻击马克思崇拜物质生产,忽视生态问题和人类享受的谬论。
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时列斐伏尔和大卫·哈维分别从日常生活批判和《资本论》入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他们没有把社会时空理解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统一。为此,我们从所有制与社会时空的关系入手,研究了生产方式中的原生形态和次生
本书稿是作者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的*终成果。主要包括导言: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问题域和时代课题上篇:生产的历史逻辑下篇:生产的现实境遇结语:推进面向实践的生产理论整体性研究。其中,上篇又包括:生产研究主题转换与新历史观形成走出纯粹经济学局限的生产批判和生产的自由论域与价值旨向三部分。下